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

要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重视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实,我们作为老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老师,在语文教育中,还应该重视其人文性,尤其是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那么,在新的课堂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其实很简单,语文的人文性要在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中体现,要在课堂中体现。

一、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孩子的自信心从哪儿来?还要通过教师的鼓励,通过语文课堂上的锻炼。

课上发言、朗读课文、讲故事、演课本剧等都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好机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机会,培养自信,一定不要忽视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中等生”。

识字课《江河湖海起波浪》,其中生字有一定难度——字数多,笔画多,结构复杂,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当我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学到“海”字时,刚一出示这个字,学生的小脑袋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后面。

原来,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一个男孩子,他叫“彭文海”。

彭文海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最后,属于教师最容易忽视掉的“中等学生”。

他平时胆子就比较小,说话声音不大,再加上容易被老师忽视,上课时表现的机会就更少了。

看着黑板上笔画复杂的“海”字,想着坐在教室最后的胆小男孩“彭文海”,我灵机一动,请他到前面当小老师,把这个字教给大家。

在我的鼓励下,彭文海勇敢地走上讲台,把“海”字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上,带着大家按笔画顺序写了两遍,并组成词语带读。

我站在一边,看着同学们神情专注地学字,看着彭文海认真地讲字,心里十分高兴。

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字十分熟悉,当课堂上要学到时更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身为老师,应该理解低年级孩子这种激动的心情,并让他们发挥出来。

学生们平时就喜欢模仿老师,爱当小老师,而这个时候就更愿意当小老师把自己名字中的字教给大家了。

我相信,这次经历会给彭文海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与此同时,平时容易被忽视的“中等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胆小的孩子也会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树立了自信心。

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因为突然变换了教学方式,他们也十分感兴趣,精力集中,就能很快学会并深深记住了所学的生字。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看到自己的课程,只局限于自己的教案。

我们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随时随地考虑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

二、在语文课堂上处理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机。

孩子是天真活泼的,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在语文课堂上也随时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身为班主任老师,不能急躁,要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动机,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巧妙解决好问题,同时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一次语文课上,我发现贴生字卡片的透明胶带找不到了,只好把卡片放到黑板槽里。

但是这样很不方便,卡片总是会掉下来。

正当我为此烦躁的时候,突然发现本班一名平时十分淘气的男生姜某没有听讲,手里在玩什么东西。

我快步走到他身边,刚要张嘴批评他,却发现他手里拿的正是一卷胶带。

一时间,我意识到不能冲动,自己要冷静下来。

因为我想到了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分析清楚孩子的动机。

这个在课堂上玩东西的孩子是比较独特的,他的家长也早就跟我联系过,说过他主意大,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说话、做事喜欢绕弯。

今天,他看到我的胶带没有了,就拿出了自己的,但以他的性格与年龄特点,他没有跟我直说,而是把胶带拿到手里,他会不会是想让我用?他玩东西的动机应该是帮助老师。

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就没有再张嘴说什么,而是从他手中拿走了胶带,继续讲课。

当他看到我用他的胶带贴生字卡片时,显得特别自豪,胸脯挺得高高的,听讲特别认真。

课后,我把胶带还给了他,向他道谢,并且告诉他,以后有这种事可以和老师直接说,老师会更高兴的。

后来,他的家长知道了这件事,特意来到学校。

他们说道:“老师,我们真的特别感动,谢谢您对孩子的理解。

如果您当时误会了他,批评了他,后果真的很难想象。

”是的,如果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处理不得当,给孩子留下的心理伤害是难以估计的。

所以,在课堂上处理问题一定要冷静,尊重理解孩子,分析清楚孩子犯错误的动机。

三、在语文练习中发现隐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练习形式多样,通过学生的说与写,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

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从练习中发现隐患,从而尽快想办法解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上的句子练习由说句子转变为写句子,也就是造句。

当学习完《聪明的华佗》一课,要求用“办法”一词造句。

“家里的电脑坏了,我得想个办法修好。

”“我家的台灯不亮了,我要想个办法修理好。

”“家里的微波炉坏了,我得想个办法修理好。

”…… 学生写出了类似的句子,句式完整、通顺,用词恰当,绝对没有错误。

但不久之后,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十分喜爱电脑,一日电脑突然断电,父亲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不安全操作,随便动了动电脑后面复杂的电源线,竟然修理好了。

没过多久,孩子的父母外出回到家里,看见自己的孩子躺在地上,已经触电身亡。

原来电脑又出故障断电了,那个孩子学着父亲的样子去修理,结果身遭不幸。

看完这个故事,我既为这一家人的遭遇感到痛心,同时也在深深地担忧。

我想到了学生们写的句子,他们那样去写,会不会也那样去做?虽然造句正确,但里面却存在着隐患。

于是,我占用了一点点上课时间,给孩子们讲了这个故事,然后郑重地教育孩子们,电是十分危险的,我们年龄还小,危险的东西绝对不能动。

我们在写句子的时候可以这样写,但绝不可以这样去做。

同时,我及时地找到了那些写这类句子的学生,建议他们把“我”要想办法修理好,改为“爸爸”要想办法修理好,或干脆另改为其他句式的句子。

就这样,造句中的隐患排除了,我的心也踏实下来了,但这还不是结束。

通过这次教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用语文,会造句,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在心中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倾注人文关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关怀,细心观察孩子的点点滴滴,努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使祖国的花朵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关怀以建构主义客观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复杂科学为理论基础的课程改革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课程是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规定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由于其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有别于以前“思想性与工具性统一”,是对语文课程的进一步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落实,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文性过于虚化和泛化、人文性和工具性与的统一失偏颇等。

小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使小学语文教学呼唤人文关怀。

因此让我们首先明确人文的含义。

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一词即出于此。

“人文”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

”现在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是指“人类社会中一切以人为中心、主体的,能体现人的本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呼唤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条也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课程标准总的目标还指出人文性包括民族性、文学性和文化性。

如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体现了民族性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体现了文学性要求。

课程总目标指出“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正是民族性和文化性的体现。

当老师置身于课堂,面对学生时,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建构:(一)树立正确知识观,用教材教语文。

语文课文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

汉字造字方法很有趣,一个汉字也许就是一幅图画、一个故事、一种意思,挖掘汉字的人文性。

课文往往是一篇篇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作品: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和蔼可亲,多像慈祥的长辈;小鸟的活泼可爱……文章闪烁着着浓浓的亲情。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教学时,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独立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上,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学生认识、感受、欣赏、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要把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恰当结合起来。

以往,在课程和教学中过于重视理性认识,从而使课程和教学远离了生活世界,造成了人们主体性的失落,因此课程和教学要回归并超越生活世界。

(二)师生参与合作,成为教学主体。

课程标准中写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

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教学必须实现价值转型,切实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

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创建一种新型的、多元的课堂教学文化模式——思维型教学文化:对话、合作与探究,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

1、夯实双基,激活灵性。

语文就是语文,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

课堂上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也不管涉及到什么领域,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姓“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