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摘要: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它的研究对学习者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现有的记忆规律、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科学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记忆的界定记忆的分类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科学方法记忆和学习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良好的记忆力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我们都深有体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它又有什么规律呢?一、记忆的界定从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1885年采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记忆过程以来,学习和记忆一直是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不同的学派对学习和记忆的现象和规律也有着不同的论述和研究。

以艾宾浩斯为代表的学派所涉及的研究多是可以容纳大量材料,并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因此,他们对记忆的限定只局限于长时记忆。

二次大战后,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只容纳有限几个项目并保持短暂时间的记忆的研究。

由此,人们对记忆开始新的认识,即人的记忆不仅包括长时记忆,也包括短时记忆。

目前,国内不同权威版本的《普通心理学》对记忆的定义如下:A.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叶奕乾等,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204)。

B.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C.记忆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D.记忆是对因经验所学得并保留之行为,在需要时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4]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

国外关于记忆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信息的能力 (Matlin, 1998);(2)获取信息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使之保持或修复的心理过程 (Ashcraft, 1994)。

(3)“我们叫做记忆的东西,乃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重现无意识内容的能力,并且它还是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内容联系的第一种功能。

”(C. G. Jung writes)分析以上几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记忆就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记忆至少包含着两种事实存在,一是物化的记忆内容,二是动态的记忆过程,对这两点的不同认识和重视是认知心理学出现前后心理学界对记忆的不同研究侧重点,也正是因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记忆的两种事实存在才更明显地为人所知,分清这两种存在可以对今后的学习和实验研究大有裨益。

二、记忆的分类记忆分类的研究为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记忆的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记忆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学家们对记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形式,目前最主要的几种分类及其特点是: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它与个人亲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与此相对,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区分大大地扩展了研究者致力于记忆过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的范围,打破了艾宾浩斯所建立的传统中大部分研究只关注信息的外显获得的现象。

(《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菲利普)(3)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20世纪80年代,斯夸瑞(L R.Squire)等人经过分析和总结将两类记忆系统称为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所谓陈述性记忆,即对事实和事件的回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即对做事方法的记忆,学习者将做事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

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它常被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

程序性记忆理论通常关注的是学习的时间进程。

(Anderson,1996)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人们研究发现作为不断练习的结果,人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执行更长的行为序列,Anderson将这一工作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但,知识编辑一旦实现,它将使得你与他人分享你的程序性知识变得困难,并且会导致习惯性错误发生。

(4)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o.25秒一2秒。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步的加工。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

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

必要时还能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

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

分析以上几种分类,每一种都各有道理,尤其是第四种分类方式,符合记忆的变化规律,得到目前的公认,被称为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对于这三种记忆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其特点以及如何提高记忆的存储能力。

一、对于感觉记忆的研究主要通过映像记忆(iconic memory)(即视觉记忆)和回声记忆(echoic memory)即声音的感觉记忆来进行。

研究发现,感觉记忆具有短暂和容易被取代两个基本特性。

其中映像记忆使得大量信息在非常短的时间被存储,回声记忆保存的短暂信息比被试在它消失前所能报告的要多(Crowder&Morton 1969;Darwin et al.,1972),且回声记忆依赖于怎样组织听觉经验(LeCompte & Watkins,1995).二、短时记忆是大量可能成为意识焦点的信息的即时结果。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能够通过复述和组块得到提高。

Peterson于1959年提出当没有机会复述信息时,短时记忆会随时间而削弱。

下图显示了当没有复述发生时短时记忆会在3秒钟后,丧失相当多,到18秒钟近乎全部丧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复述会帮助你保持信息不从短时记忆中衰退。

但是,当人们想要获得的信息太繁重以至于不能被复述时就要转向使用组块策略。

组块这一概念,由Baddeley 于1994年给出明确定义,即:组块(chunking)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他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

其中,Anderson于1996年指出块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

块可以是单一的字母或数字,一组字母或其他项目,或者一组单词或一个完整的句子。

组块策略的提出使人们能够通过将大量可用信息组成少量的块而大大增加了记忆的广度,减少了记忆的负荷。

三、长时记忆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几十年来心理家们主要致力于解释长时记忆怎样被获得而又是怎样被毕生保持的研究,主要理论有编码特异性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系列位置效应、提取线索、和加工水平理论等。

其中,编码特异性原则指出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

图尔文和汤姆森(Tulving & Thomson,1973)通过颠倒回忆和再认之间的关系首次证明了编码特异性的力量。

(实验中发现被试在train的背景下学了单词black后,当背景变为white时很难恢复记忆表征。

)另一项研究表明当背景音乐的节奏在编码和回忆时保持一致时,人们在记忆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好(Balch & Lewis,1996)。

Schab于1990年又研究发现当巧克力的气味在编码和回忆时都出现的话,记忆成绩会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现实背景会对人的记忆产生显著影响。

在学习中,我们要尝试不断变换学习背景,提高自己记忆的适应能力。

系列位置效应即记忆中首尾效果远好于中间记忆,它是由每个体验相对于回忆发生背景的区变性不同而引起。

其中,我们认为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是“背景区辨性”(Knoedler et al.1999)可以这样理解背景区辨性:你可以把输入记忆的项目看作火车铁轨。

在A部分,你可以设想时间上越早的记忆变得越模糊,就像远距离的铁轨。

在B部分,你看到防止这种效果的一种方法是使“早期的铁轨”在物理距离上隔离更远。

同样的,你可以通过在心理上把它们分隔开使早期记忆更具区辨性。

其实,早在1990年Neath & Crowder 所作的一项研究中就发现当记忆的系列项目被分得更开时,被试表现出对这些项目更好的记忆成绩。

另外,加工水平理论指出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越大(Craik & Lockhart,1972;Lockhart & Craik,1990)。

如果加工设计越多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那么记忆效果就越好。

综上所述,记忆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每一种分类都对后人的研究具有促进和指导意义,尤其可以促进我们对记忆的深入了解和如何提高记忆能力的研究。

但,目前的记忆分类尚且不够细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记忆的生理机制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一般人只把记忆看成一种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很自然的现象。

古代的医学家和哲学家们,在考察记忆现象的时候,只把它作为心的一种功能。

古典中医学,把记忆当作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的本源在心。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解剖学的诞生,人们对记忆的本质便有了新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