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是活的史书和文化宝库,与众多分布广泛的历史文物一起,构成了城市的记忆。
文明街历史街区指现昆明市盘龙区华山南路以南,正义路以西,景星街以北,五一路以东大约占地21公顷的地域。
街片内共有文明街、景星街、光华街、甬道街、市府东街、文庙直街6条主街道,有东卷洞巷、西卷洞巷、吉祥巷、大银柜巷、小银柜巷、幸福巷、通城巷、直道巷、孝子坊巷、邱宗巷、郭家巷、曙光巷、四知巷、正义巷、海天阁巷15条巷道。
占旧城面积的3%。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昆明城内仅存的老街区,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文明街区的历史经明、清、民国、新中国建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600年历史沧桑,使在文明街片区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蕴涵着过去岁月的丰富信息。
其以传统民居为主的多元建筑文化,以儒学传播、名人文化为主的精神文化,以封建王朝覆灭、共和新生、昆明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和以市井商业为典型的民间民俗文化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现在文明街片区的格局,是从清代康熙时期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而开始逐步形成的。
康熙二十年(1683年),总督蔡毓荣把旧云南府改建为总督署(现人民胜利堂)。
总督衙门是云贵两省的最高机关,经历代总督不断修葺建设,气度不凡。
总督衙门的建立,奠定了现文明街片区的格局基础。
总督衙门既设,周围的道路便应运而生。
首先是正对大门“甬道”。
“甬道”是清代官员进行礼仪活动、进出总督衙门的正式通道。
地位身份较低的官员及平民,只能走侧面较为狭窄的小巷,这就形成了甬道两侧呈“L”形的的东卷洞巷和西卷洞巷(卷洞,即窄小弯曲之意)。
当时,督、抚等衙门又崇其称为“院”。
因此从总督衙门大门东边辕门口,往东通往藩台衙门的道路就叫东院街;从大门西边的督练处转北,通往巡抚衙门的道路就叫西院街。
粮道署、盐道署,巡警道署在这个地区甬道南面,连接这几个衙门东西走向的道路就叫粮道街。
就这样,以总督衙门为中心,分别连接四个主要衙门的两横一竖的“工”字型道路,构成了文明街片区的骨架。
昆明城内清代几个衙门的位置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两百多年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几条街道也就一直保存了下来。
昆明重九起义是继武昌起义之后发动较早,战斗最为激烈,牺牲较大,也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武装起义。
辛亥重九起义之时,当时封建统治的首脑机关云贵总督衙门便成为武装起义的主要战场之一。
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云贵总督衙门结束了历史使命。
为庆祝重九起义的胜利,围绕它们的几条街道也才改变了名称。
东院街、辕门口以“光复中华”之意改名为光华街。
景星,人们认为是吉祥的象征,粮道街就取名为景星街。
南大街变成了正义街。
正义、光华、景星街名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记载了昆明一段辉煌的历史,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覆灭和共和体制的建立。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碑。
这是因为它浓缩了人类对物质的驾驭能力,沉淀着社会的政治文化,更凝结着艺术家智慧的结晶。
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角度来看,
昆明是一个由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原因而形成的“移民城市”,建筑风格深深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
由于滇越铁路的修建和商埠的开辟,西方建筑样式也浸润其间,使文明街街区成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