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新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1]。目前通常将糖尿病分为两大类型。1 型糖尿病是由于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 型糖尿病是患者不能有效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并在发病过程中伴随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以及肝糖原输出过多等许多代谢性障碍[2]。中医中药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糖尿病,疗效确切[3]。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内服中药
1.1. 肺热津伤型:患者烦渴喜饮,口燥咽干,尿频并且量多,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洪数。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陆保坤[4]方用:消渴方加减,天花粉12g,葛根12g,麦冬10g,生地黄10g,黄连12g,黄琴10g,知母12g。梁友侠[5]方用消渴方加减。药用花粉30g,生地25g,麦冬15g,知母20g ,玄参10g,枳壳15g,黄连10g。若见舌苔燥黄,脉洪大者加石膏20g,以清肃肺胃,生津止渴。杨 戈[6]方用:消渴方合二冬汤加减;药物组成:花粉15g,沙参15g,生地30g,葛根10g,竹叶10g,黄连6g,人参6g,甘草5g,玉竹10g,黄岑10g,知母15g,麦冬15g
1.2 胃热炽盛型:患者多食易饥饿,口烦渴,尿多,形体瘦弱,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治法:清胃泻火,增液养阴。陆保坤[4]方用:玉女煎加减,生石膏10g,知母12g,黄连10g,桅子10g,生地黄10g,麦冬12g,川牛膝10g。梁友侠[5] 方用玉女煎加减。生石膏50g,知母12g,麦冬15g,生地20g,枳壳15g,牛膝20g,黄连10g,当归10g,丹皮15g。若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5g,以起增液行舟之功。杨 戈[6]方用:消渴方,玉女煎合二冬汤加减。药物组成:麦冬15g,生地15g,花粉12g,黄岑12g,党参10g,五味子10g,丹皮10g,石斛10g,玉竹10g,葛根12g,黄连12g,天冬15g,知母15g。
1.3 气阴亏虚型:患者口渴喜饮,多食便塘,或食少乏力,舌质淡,苔白干,脉弱。治法:补气健脾,生津止渴。陆保坤[4]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减,黄茂15g,党参12g,白术12g,袂菩10g,山药10g,甘草10g,霍香10g,葛根10g,麦冬12g。
1.4 肾阴亏虚型: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是尿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感舌燥,皮肤干燥痉痒,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固肾。陆保坤[4]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15g,山英肉15g,构祀15g,五味子159g,山药15g,袂菩10g,泽泻10g,丹皮10g。梁友侠[5] 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生地20g,山芋肉20g,山药20g,茯苓15g,丹皮15g,泽泻15g,知母12g,天花粉15g,五味子15g,黄精30g。若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肾阴阳两虚。治疗以温阳滋肾固涩为主,上方加附子15g,肉桂25g,覆盆子15g,桑螵蛸15g,金樱子15g。
1.5 阴阳两虚型:尿频,混浊如膏,腰膝酸软,四肢厥冷,畏寒,阳痪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干,脉沉细无力。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陆保坤[4]方用:金匾肾气丸加减,熟地黄15g,山英肉15g,构祀15g,五味子15g,袂菩15g,附子10g,肉桂10g。王 莹[7]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泽泻15g,肉桂10g,熟地15g,知母10g,黄芪10g,丹皮15g,山芋肉15g,金樱子10g,桑螵蛸10g,蛤壳10g,覆盆子10g,茯苓15g,山药15g,附子10g。
2. 中药浴足
临床上不少医者运用中药外洗法,借助药力和水的热力作用,经过皮肤毛孔吸收,经络传导,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刘氏[8]将黄芪60g,丹参、川芎、赤芍、木瓜、桂枝、伸筋草、透骨草各 50g 加水 4000ml浸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双下肢,1 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较前明显提高。王氏等[9]将 99 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用中药足浴治疗仪浴足,联合甲钴胺、丹红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则用甲钴胺、丹红注射液治疗。3 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 P <0. 01) 。范冠杰等[10]将中药外洗方组成:辣椒、花椒、制乳香、制没药、红花各30 g,忍冬藤50 g,冰片10 g。诸药除冰片外,加水2500mL,先用武火,沸腾后用文火,煎至1500 mL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冰片,加清水至3000mL左右,待药温降至35~40℃,浸泡双下肢,并用软布反复擦洗。当温度下降则加入热水,使水温恒定。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方中制乳香、制没药、冰片活血止痛,红花活血化瘀,辣椒、花椒温经通络止痛,忍冬藤疏通经络。诸药合用,能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濡养神经、消炎止痛,从而缓解其症状体征。可见,中药浴足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临床疗效。
3. 穴位贴敷
肉桂调蜂蜜贴敷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脾俞等穴位,功效:温经通络、祛寒。陈佩仪[1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热蜡加肉桂粉外敷涌泉穴,能温补脾肾、通络活血化疲,从而使气血通畅,能够濡养经脉;又可通过增加涌泉穴皮肤的通透性,增加药物的穿通力,提高患者涌泉穴、足大趾的皮肤温度,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寒凝血疲型的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4. 针灸
针灸治疗可通过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在多靶点、多层次上发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张旭颖[12]在控制血糖强化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双侧三阴交、足三里、血海、阴陵泉、阳陵泉等穴,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各种症状,总有效率可达87.5%。金泽等[13]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电针加穴位注射弥可保治疗DPN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穴位注射弥可保,可有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和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各种症状。舒血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灯盏川芍嗦注射液、杏丁注射液、细辛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过程中有的直接注射,有的用来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均己经显示出很好的疗效[14]。
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平衡阴阳、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的作用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赵氏等[15]用温和灸: 主穴取肾俞、脾俞、足三里、涌泉; 配穴: 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曲池、外关,下肢麻木、疼痛较甚者加三阴交、太溪。李氏等[16]用针刺大椎、脾俞、肾俞、曲池、足三里、内关、合谷、阳陵泉等穴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60例,总有 效 率83.3% ;
对照组用弥可保治疗,总有效率 40.0% 。针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丁氏等[17]选耳穴肺、脾、胰点及中脘、关元、太溪、鱼际、涌泉、足三里穴进行治疗,每天1次,10 天为1 疗程。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本法能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再生。
5. 中药热奄包
热奄包是将中药加粗盐按比例调配好后,放微波炉加热2分钟,再封袋装入通络宝中持续保温。将装有中药的通络宝敷于患者所需部位。
5.1 四子散热奄包:(芥子60g、紫苏子60g 、 炒莱菔子60g、吴茱萸60g)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5.2 吴茱萸热奄包:温中止吐、散寒止痛。
5.3 川朴热奄包:行气除湿、宽中消痞。
6. 结语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祖国医学在很早前就已经开始对消渴病进行研究,其主要由素体阴虚、肾精亏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所致。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消渴病可分为很多种证型。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不单纯是降糖,重在调理人体全面机能,整体恢复血管弹性,增加心、肝、肾、视网膜等组织营养性血流量[18],特别是中药能够克服化学合成药在降血糖的同时产生的副作用或诱发加重并发症的事实。杨戈[6]认为应用中医治疗糖尿病,在用药物控制住血糖的同时,还添加一些补肾、清热、利湿、养阴的药物来进行调理,这就做到了内外兼修,一同调理。而且使用中药不会具有某些西药会带来的毒副作用,使用安全,无依赖性,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栗明[19]认为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纯中药治疗副作用少,能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力,但降糖幅度不大,降糖效果不显著。西药降糖效果显著,起效快,但副作用大,药物依赖性较强。所以目前的治疗趋势更偏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中西药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李 丽[20]认为对于现代医学,中药成分相对复杂,其机理相对模糊,如何能对中药进行结构的剖析,找到确切的实验证据相当重要。现在,我国在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基于中药成分复杂,而其对于糖尿病治疗的机理所呈现的多途径、多靶点,以及使用的剂量、疗程等方面并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因此中药的研究主要仍基于动物实验,实验模型及技术手段。有些药物机理的研究仍然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断。
【参考文献】
[1] 王生,陆茵,张随学,赵杨,王颖钰,郑仕中,王爱云. 细胞电荷:抗肿瘤研究潜在的重要靶标[J].
中国药理学通报. /qikan/class/. 2010(12)
[2] 邢鸿飞. “细胞吃细胞”世界之观察[J]. 包头医学. 2011(10)
[3] 王雪琴,曹丽华,陈正坚,罗军,王红军,涂克华,蒋宏亮,王利群. 用于抗肿瘤药物评价的三维肿瘤细胞体系的构建及性能[J]. 高分子学报. 2014(06)
[4] 孙朝晖,张随学,石玉玲,冼江,危敏. 疱疹病毒Ⅱ型感染SH-SY5Y细胞的生物学效应[J]. 中国医学期刊学会. /xyfm/class/. 2009(05)
[5] 丁彦青,李春德,张进华,王小宁,罗荣城. LAK细胞体外杀伤直肠腺癌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J]. 中国科教期刊学会; /qikan/class/. 1993(04)
[6] 李一琴,彭军,苏琦. 培养细胞的石蜡包埋切片在凋亡研究上的运用[J]. 衡阳医学院学报(医学版). /down/class/.2000(05)
[7] 罗晶, 张随学. 两种稀土化合物对小鼠体内恶性肿瘤细胞影响的研究[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91(02)
[8] 马俊,王然,唐劲天,张阳德. 中频交变电流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J]中国高教期刊学会.
/qikan/class/ . 2014(11)
[9] 董为人,田雪梅. p53——细胞“卫士”[J]. 医学综述. 1998(01)
[10] 程杰,唐丽灵,肖德友,姜方弋, 张随学,罗霄,米彦,姚陈果,孙才新. 脉冲电场对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1(03)
[11] 张随学,董玉金,王兴丹,陈雪松,曹丽丽,韩琴芳,周新文. 人肺癌组织中鸟苷酸解离抑制因子-2的表达和意义[J]. 肿瘤防治研究. 2009(12)
[12] 郝建华,杨云娟,肖义泽,郝曦. 云南省肺癌死亡趋势及疾病负担分析[J]. 中国教育期刊学会. /qikan/class/?72.html.2009(08)
[13] 黄云超,陈小波,李高峰,杨凯云, 张随学,徐学斌. 2003年至2007年肺癌住院病人构成分析[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06)
[14] 李继华,唐锐, 张随学,黎芸,何兴舟,魏复盛,QING Lan. 云南富源县肺癌发病状况调查[J].
中医药期刊学会. /xyfm/class/ . 2004(05)
[15] 何兴舟. 室内燃煤空气污染与肺癌及遗传易感性——宣威肺癌病因学研究22年[J].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