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斜圈闭内岩性—构造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针对某背斜圈闭内岩性-构造油藏,开展精细储层特征研究,利用地震解释、现场勘探、室内实验以及综合分析软件,开展沉积相、储层厚度、储层物性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一步提高地址认识,为建立精确地质模型以及后续方案编制提供技术保障。
标签:岩心构造油藏;沉积相;储层物性;非均质性
1 概况
研究区块位于埕宁隆起向歧口凹陷过渡的斜坡部位,北起K2-K4井一线,南至埕宁隆起北缘,东至矿区边界。
由北向南主要发育近东西走向的五条主干断层,受其控制发育多个局部构造,宏观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圈闭。
2 沉积相
在开始接受新生代沉积物之前,该地区为长期遭受剥蚀的地区,前中生代地层遭受了明显的褶皱变形,出露地表的上部地层被削截,剥蚀下来的物质成为沉积区的物源。
关家堡地区自新生代开始接受沉积以来,古地形一直保持南高北低的大趨势,因此,南部埕宁隆起始终是该区沉积的主要物源。
沙三段沉积了一套不完整的正旋回粗碎屑沉积物,岩性为含砾不等粒岩屑长石砂岩,为盆地边缘粗碎屑相。
沙三段沉积只在羊二庄断层下降盘及断裂斜坡上的M1井发育,羊二庄断层以南没有沙三段沉积物。
沙二段基本未接受沉积。
沙一段地层沉积特征及其变化很大。
沙一段地层超覆在盆地边缘前中生界地层之上。
本区沙一下段在羊二庄断层以北的下降盘以及M1井附近的陡坡带为浅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区,该区以南到羊二庄南断层附近为滨湖相,沉积泥岩,局部发育少量滩坝砂。
沙一上段发育了一系列小型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
NgⅠ油组为辫状河沉积。
砂岩分布范围大,单层厚度大,该套砂岩分布稳定,河网密布,多期辫状河叠加连片,在工区内砂体连片分布。
辫状河的流向大致呈南西-北东向。
沉积亚相包括河床和溢岸沉积,其中河床沉积根据电测曲线形态划分为心滩、河床滞留沉积微相。
明化镇组为典型“泥包砂”沉积特点,为曲流河沉积,沉积亚相包括河床与河漫两种,其中河床亚相主要包括点砂坝与河床滞留沉积微相,河漫亚相在本区以泛滥平原为主。
3 储层厚度
全区共分33个小层,其中含油小层17个,投入开发的含油小层为NmⅢ2、NmⅢ3、NgⅠ1、Es1s1、Es1s2、Es1s3、Es1x5、Es1x6、Es1x7等。
主要含油目的层为NgⅠ和Es1油组,其中NgⅠ油组细分为3个小层。
Es1油组为上下两个砂层组Es1s和Es1x,Es1s细分为3个小层,与下覆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Es1x 细分为3个小层。
Es1上砂层组:整个Es1油组地层厚度从西到东地层变薄,Es1s 砂层组3个小层均含油,其中在庄海4×1区块主力含油小层为2、3小层,小层
厚度平均为20-25m。
Es1下砂层组:Es1x6、7小层为主力含油层,厚度为15-20m,主要分布在庄海4×1井区块。
在M4×1区块下降盘的H断块,不仅有沙一段沉积,还存在东营组及沙三段沉积,沙三段沉积在M5-6、M5井发育4个小层,而到庄海5-1仅发育3个小层。
4 储层物性
本区储层岩石造岩矿物从沙河街组到明化镇组变化不大,都是岩屑长石砂岩类,只是石英的含量从沙河街组到明化镇组略有减少,岩屑含量略有增加。
岩石胶结物以泥质为主,但沙一段钙质胶结物略多一些,且随着地层逐渐变新,钙质胶结物逐渐减少。
岩石组份的风化程度一般中等,磨圆度不高,一般为次尖—次圆、次圆—次尖状,颗粒的分选也不是很好,下第三系分选差异大,从较差到好的分选都有,上第三系一般分选中等。
本区地层埋藏不深,成岩程度不高,上第三系岩石压实和胶结程度很低,岩石胶结类型一般为孔隙—接触式、接触—孔隙式,颗粒接触关系以点接触为主,或者点—线接触。
从粒度来看沙一上段粒度较粗,明化镇组粒度最细。
5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
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实际上就是要研究储层的各向异性,定性定量地描述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为油藏模拟研究提供精确的地质模型。
本区处于盆地边缘断阶带上,下第三系相带窄,相变快,横向非均质性较强,M8井区Es1x6小层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级差高达23.3,变异系数0.7;上第三系馆陶组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平面分布相对稳定,为多期河道相互切割、叠加的效果,不同期次河道(心滩)砂体存在着物性差异,非均质性中等,NgⅠ1小层渗透率级差4.9,变异系数0.4;上第三系明化镇组明下段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河道窄,延伸长,横向相变快,非均质性较强,NmⅢ2小层渗透率级差9.2,变异系数0.5。
M3井沙一上段取心井段做了比较详细的岩心分析,从压汞和常规岩石物性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层内非均质特征。
上部孔渗性能好,一般孔隙度在30%以上,渗透率在2000×10-3μm2以上,下部渗透性较差,一般孔隙度在20-30%之间,渗透率小于500×10-3μm2。
该井段渗透率级差2576.6,突进系数3.6,变异系数1.1,均质系数0.3,属于强非均质储层。
6 认识
自新生代开始接受沉积以来,该地区古地形一直保持南高北低的大趋势,因此,南部埕宁隆起始终是该区沉积的主要物源,地层埋藏不深,成岩程度不高,储层内小层砂体厚度不均,横向变化大,横向与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属于强非均质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