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唐代的小说与讲唱文学

第五章 唐代的小说与讲唱文学

第五章唐代的小说与讲唱文学第一节唐传奇的兴起一、“传奇”概念的演变1、作品的题目元稹《莺莺传》,原名“传奇”,宋人收入《太平广记》时改题。

裴铏《传奇》,小说集。

2、故事题材分类的名称宋代说话及诸宫调中,把写人世爱情的题材称为“传奇”。

3、唐人文言小说的专称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

4、其它“传奇”后代说话、讲唱中有“传奇”一类。

南戏在明以后也叫“传奇”。

二、传奇的兴盛1、从志怪到传奇①文言小说的成熟六朝志怪:粗陈梗概。

缺乏深入细致的描绘。

唐传奇:更宏大的篇制,较完整的小说结构。

情节更复杂,偏于反映人情世态,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的刻划。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指出两者写作态度的不同: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②文学性增强六朝:志怪作为史部的旁支。

属于“纪事直达”的“笔”而不属“沉思翰藻”的“文”,所以其文字风格偏向于简洁质朴。

唐代:杂文学观念回归。

文、笔区分的意识淡化,野史及传闻杂录也往往驰骋文采,更向文学靠拢。

刘知几《史通·叙事》:其立言也,或虚加炼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

2、对其它文学形式的吸收①俗文学说话、变文:面向市井,以虚构故事来吸引听众。

给文人创作带来刺激。

段成式《酉阳杂俎》:市人小说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光阴听话移自注云: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

②史传文学虚构细节以求得鲜明生动的效果。

《史记》历史人物传记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的成就。

唐传奇中人物故事“××传”的题目格式。

③故事化的辞赋辞赋:在虚构的框架中展开辅陈描述。

刘知几《史通》外篇《杂说》:伪立客主,假相酬答。

东汉有些辞赋的基本内容也采用虚构。

杜笃《首阳山赋》、蔡邕《青衣赋》、曹植《洛神赋》。

民间俗赋的故事化更彻底。

六朝残存的《庞郎赋》尾段、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唐代俗赋(如《下女夫词》),已完全故事化。

每以骈文与诗歌交错成篇,这一特点在《游仙窟》一类传奇作品中仍保存着。

语言华丽、辅排描写。

和辞赋文学的传统有关。

3、社会心理和风尚的推动中唐文人对社会人生普遍的失落感。

虚构世界中幻想人生、解释人生。

传奇用作“行卷”。

举子于考试前投献给有关官员,显示“史才、诗笔、议论”等多方面的才能。

(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二节唐传奇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期从志怪体向传奇体的过渡阶段。

1、初唐的小说唐临《冥报记》、郎馀令《冥报拾遗》志怪。

张说(一作梁载言)《梁四公记》志怪而有新变,较大的篇制,琐杂。

张鷟《游仙窟》作于高宗调露初年。

骈丽浮艳的文字、杂用五言诗的结构,与杂赋、俗赋的承接关系。

2、最早的唐“传奇”《古镜记》旧题王度(王通弟)撰结构复杂而完整。

王度自述的口吻,记一古镜制服妖精等灵异事迹,故事性较强,;描写也较具体生动,文辞华美。

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

《补江总白猿传》以史家人物传记的格式写志怪故事。

对唐传奇体制的形成具开创性意义。

艺术技巧更成熟。

善于渲染气氛,制造悬念。

描写生动曲折,布局严谨。

3、小说集过渡的色彩。

多记神鬼怪异之事,但有些叙述详赡、篇幅曼衍、讲究文采,已非六朝志怪旧貌。

牛肃《纪闻》、张荐《灵怪集》、戴孚《广异记》《纪闻》之《裴伷先》《吴保安》《苏无名》以史传笔法描写当时行事卓绝特出的人物,详尽曲折,无诡异之事而叙述浓至,开辟了以传奇样式撰写人世故事的新境界。

二、兴盛期1、传奇的兴盛①文人创作的增加元稹、白居易、白行简、陈鸿、李绅等人以歌行与传奇相互配合。

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李娃传》和元稹的《李娃行》②传奇作家的出现沈既济(约750—797)德清(今属浙江)人。

史书撰有《建中实录》,传奇撰有《枕中记》和《任氏传》。

李公佐以讽世小说著称的作家,字颛蒙,陇西(今属甘肃)人。

撰有传奇四篇:《南柯太守传》《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古岳渎经》。

③题材拓展讽世小说和爱情小说(包括神异性和人世性的)。

2、爱情小说①陈玄祐《离魂记》过渡性的作品。

大历末年作,脱胎于南朝《幽明录》之《石氏女》,突出对爱情主题的渲染描绘,文辞优美,预示着大量优秀爱情小说的兴起。

②沈既济《任氏传》唐传奇进入盛期的标志。

郑六、任氏,韦崟。

层次井然,叙事精工,对任氏的形象刻画尤其出色。

更富人情味、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倾向:其一,充分地使用人物传记的形式,使主要人物任氏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其二,偏重于人性的神怪形象。

其三,坚贞刚强、聪明可爱的狐精形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出现。

③李景亮《李章武传》李章武与倡女王氏生死恋。

④李朝威《柳毅传》奇异的情节、浓厚的神话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戴孚《广异记·三山》的基础上增加爱情内容衍饰而成,情节曲折,极富浪漫色彩的神话爱情故事。

⑤元稹《莺莺传》不涉及神怪情节,纯写人世男女之情。

创作态度的矛盾和主题不统一。

青年男女的彼此慕悦和自相结合,崔莺莺的形象,真切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语言优美。

伪善的议论。

结构松散累赘。

后半篇记述莺莺的长信,穿插杨巨源《崔娘诗》、元稹《会真诗》及张生“忍情”的议论等。

反映文体不纯现象。

⑥白行简《李娃传》白行简(776—826),白居易弟,字知退。

“大团圆”的结局。

艺术成就较高。

其一,故事情节复杂充满戏剧性,而结构完整、叙述清楚。

其二,主要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变化。

其三,虚构叙述中真实细腻的细节,生活气息浓厚。

⑦蒋防《霍小玉传》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情节相对简单,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和表达感情的强度上则超过《李娃传》许多。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之传奇。

故传诵弗衰。

3、讽世小说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卢生黄粱一梦。

游侠之士淳于棼醉后梦游“槐安国”。

⑴奇幻框架下现实的人生思考现实人生与梦幻无异的主题。

反映中唐文人沮丧迷惘的心理和逃离现实的愿望。

初盛唐人的功名事业追求被描绘成一场梦。

写士人沉迷于利禄官场中勾心斗角以及世态炎凉的情形,具有较强的讽刺意义。

《枕》: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

《南》: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绝弃酒色。

这⑵结构谨严、描摹生动《枕》偏向于史家的简洁文笔。

《南》更小说化,情节丰富、细节详赡,幻中有实、似梦非梦的氛围。

4、其它题材①陈鸿《长恨歌传》陈鸿字大亮。

兼及政治与爱情的历史小说。

配合白居易《长恨歌》而作。

前半部分政治讽刺的意味更明显,与爱情主题的矛盾更突出。

②李公佐《谢小娥传》报仇故事,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

③李公佐《古岳渎经》大禹治水时被锁龟山下的淮水神无支祁在唐世一现,形若猿猴,善于腾跃奔走。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与此有关。

5、小说集牛僧孺《玄怪录》多为神怪故事。

有意显露才藻,发挥想象,而诡异多采,文辞典雅。

《张佐》受印度佛教故事的影响,奇谲怪诡,出人意外。

三、唐传奇发展后期1、晚唐传奇小说集薛用弱《集异记》袁郊《甘泽谣》李玫《纂异记》张读《宣室志》裴铏《传奇》皇甫枚《三水小牍》李复言《续玄怪录》唐末小说集的内容琐杂,有些恢复到六朝志怪的面貌,有些转化为名人遗事佚闻的记载,失去传奇的结构和趣味。

2、豪侠小说对自由豪迈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常和爱情故事纠缠。

平庸人生和卑琐人格的反面。

源于藩镇割据多蓄游侠,社会动乱民众幻想。

裴铏《昆仑奴》老奴武艺高强,为少主窃得所爱的豪门姬妾。

裴铏的《聂隐娘》、袁郊的《红线传》身怀异技的女子报知遇之恩。

《虬髯客传》作者一般认为是杜光庭。

杜作《虬须客》实为删节本。

宋类书《绀珠集》中裴铏《传奇》的节文有“红拂妓”条。

“风尘三侠”的个性风采。

在彼此映衬中更显生气勃勃。

英雄豪迈中穿插儿女之情的旖旎。

3、讽刺小说晚唐讽刺小品的先声,后世讽刺小说之滥觞。

中唐表现对人生的理解和解脱的愿望,晚唐则讥刺社会政治现象。

李玫《徐玄之》脱胎于《南柯太守传》。

突出描写蚁国君臣昏愦糊涂、是非不分,勾勒出当时政治现实的缩影,喻示唐王朝行将崩溃的前景。

张读《杨叟》求佛来杀人助己的富翁,讽刺极为锐利。

4、爱情题材的衰落皇甫枚的《步飞烟》薛调《无双传》第三节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虚构的故事和人物。

自由方便具体地反映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

元、明白话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与传奇体有很大关系。

与民间文学有一定关系。

不断吸收民间素材,反映大众心理。

为后世面向市井民众的文艺所吸收。

元明戏曲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

独特的散文体式。

较之六朝骈文,是自由的文体;较之唐代“古文”,又多些骈丽成分和华美辞藻。

对后代散文不无有益的影响。

缺陷。

多采用史传的简洁笔法,省略必要的交代和细致的描述,有时用归纳的方法写人物。

又普遍存在议论成分,有的还夹有众多诗篇,造成文体的不纯。

第四节唐代话本小说一、话本1、“变文”向达、王重民编《敦煌变文集》将敦煌话本、讲经文、押座文、变文、词文、俗赋等民俗文学资料统称“变文”。

其实应当区分。

唐郭湜《高力士外传》:唐玄宗以太上皇身份闲居西内时,常看人讲经、论议、转变、说话2、话本大体上没有韵文,大概只讲说不演唱。

其余的“变文”或韵、散兼行而说唱并重,或纯为韵文而以唱诵为主。

二、敦煌话本代表了中国民间通俗小说最初的形态。

文白相杂,多口语。

1、《叶净能诗》唐玄宗朝道士叶净能的种种神奇故事。

故事曲折,语言浅俗通顺,有些描写较细致。

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修饰而成。

2、《唐太宗入冥记》唐太宗魂游地府故事。

此事初见于《朝野佥载》,情节简略。

话本演为洋洋长篇。

写太宗死后,魂入地府,遇判官崔小玉,为之延寿十年,复活人世。

《西游记》第十、十一两回大体上即据此增饰敷演而成。

当亦来自民间传说。

3、《韩擒虎话》隋代武将韩擒虎辅佐隋文帝灭陈故事,掺入许多神怪之谈。

以种种奇异的阵战来描写大战场面。

其中韩擒虎率军大战陈将任蛮奴,破“左掩右夷阵”和“引龙出水阵”一节,文字质朴,描写却颇有声色。

后来元明平话、历史演义小说于此一脉相承。

实是后来盛行的通俗历史小说的先声。

4、《庐山远公话》句道兴《搜神记》描写详细的神异故事,语言通俗,可能据“说话”整理。

第五节讲经文与变文一、讲经文1、讲经文僧徒在寺院中举行“俗讲”(对经义作通俗讲演)时所用的底本。

①形式每引一段经文而后讲解一段。

讲解时有说有唱,大量采用赋体的形式来铺陈描写,咏唱时多用七言歌行和五言诗体。

与刘瑕《驾幸温汤赋》、周繇《梦舞钟馗赋》、王棨《玄宗幸西凉府观灯赋》等唐代俳赋形式上非常相近。

②内容丰富瑰丽的描摹和生动形象的譬喻。

佛经内容有许多富有奇幻强烈的想象,而讲经人为了吸引听众,又尽量发挥其想象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