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量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变化 、 心理应激以及交往增加有关,
、
掌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特点
1选 、 择性。 对体育锻炼有着不同的 学生 兴趣、 爱好, 男生 比 较喜欢 有竞技成分的 体育项目, 如篮球、 球等。 足 女生比 较 喜欢轻柔一点的 体育项目 如 , 健美操、 伽等。 瑜 不同年 龄阶 段 的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 选择也有所不同, 大学生要求体育项目 的竞技性比较强。 2连续性。 、 部分学生在初级阶 段就有体育锻炼的习 惯, 教师要注意保持他 们对于体育项目 的爱好 及锻炼的习 坚 惯, 持体育锻 炼。 3深刻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 他们对于周围事物 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他们会有自 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己的 这样的认知会使学生形成自 己的学习 方式和自 己的体育营
二、结果与分析
须运动的学习压力, 仅凭个人兴趣参加身体锻炼, 因此参加 大、 运动 中 量的 人数与体育专业大 学生 有明 显差异。 2不同等级身体锻炼量下, . 体育专 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 生心理健康情况比 较。根据 联合国 世界卫生组织( H ) W OI  ̄
1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锻炼量和等级比 . 较。一是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锻炼量的比较。
中、 大运动量者, 且有显著性差异 ; SL9 表的9 在 C 一0 个因子
中, 强迫 其中 症状、 关系敏感、 人际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 学活动中, 偏 灵活的 执、 精神病症等 8 个因子得分上, 小运动量的大学生 SL9 教 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的 C一0 得分高于中、 大运动量的大学生, 并有显著 性差异; 而在躯体 兴趣 ,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形成 良好的、 活跃的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比较
安 志 红
( 昌学院, 许 河南许 昌,600 4 10 )
摘
要: 采用心理健康症状 自评量表(C _ O , S L 9 )对河南省 高校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质量进行 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 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
收 稿 日期 :0 2 0 — 2 1— 6 0 4
作者简介 : 付治 国( 9 7 )男 , 阳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体 16 一 , 朝 育系副教授。
5 4
f 朱淦 芳, 镭. 3 1 魏纯 体育运 动对改善 大学生焦 虑和抑 郁 的相关研究 [_ J福建体育科技 ,0 4 2 . ] 2 0 ,3
【】 4 曾琳娜. 体育专业大学生抑郁症状及影响 因素 的研究
【 . 国校 医 ,0 3 5 J中 ] 20 ,.
西, 体育教师的 责任是要保持学生自 欢的 己喜 东西。 4广泛性。 、 当下 , 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更加强大了, 『 他f 。 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他们不再满足于体育课堂 所以 上教师安排的 体育项目 他们有自 的体育活动项目, 。 己 篮球 足球、 羽毛球和 乒乓球等都是学生比 较关注的热门体育 目要 , 鼓励学生参加这些热门 体育 项目 。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1 、 正确对待学生的 表现欲。随 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 他f 的 性格、 脾气和 个人的 气质等都会有所不同。 大学生有着雅
化因子上, 小运动量大学生与中、 大运动量大学生无差异。 研 师生互动 的课 堂 气氛 。
究结果提 小运动量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 示: 等和大运动量 者, 接地说明 也间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非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I
关键词 : 体育教 学; 师生互动 ; 学气氛 教
参考文献:
[] 1 孙璞 , 殷恒婵 , 林小群等 . 与非运动群体 大学生心 运动
理健康现状与特点的研究 f. 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 ,0 7 3 】 2 0 ,.
【] 2 唐闻捷, 同, 国庆. 生体育运 动对抑郁状态 王小 郑 大学 的影 响【_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0 7 6 J 20 ,.
生 的心理健 康状 况 。
关键词 : 河南省 ;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 类号 : 87 G 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37 (02)4 5 — 2 10 — 87 2 1 0 — 30
随着对健康概念的深入认识, 人们对体育功能有了 新的
理解, 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的 意义与功能不 仅仅是健身, 还 可以达到理想的健 心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 人类生活
中图分类 号 :6 02 G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9 37 (02)4 5 —2 10 — 87 2 1 0 —4 0
一
3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 . 理健康的 可能因 身体锻炼 素。 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的 原因 可能与神经递质如 B 内 一啡 呔 等内 源性阿片肽 物质、 儿茶酚 5 色氨( T等( 胺、 羟 5 ) 它们 一H 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统一应激状态下全身各系统的机能) 含
第 4期( 总第 4 期 ) 2
N .( e o 2 o D cN . ) 4 4
义, 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 , 个体社会生活 适应良好 , 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亦即在
一
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 将不同身体
体育教学 中的师生互动
付 治 国
收稿 日期 :0 2 0 - 4 2 1— 7 0
作者简介 : 安志红 , 河南省许 昌学 院公体部 。
5 3
21年 8 02 月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u a oTaj ngr o ee or l f i i Maae C Ug n nn
Au u t 0 2 g s2 1
该专业总数的6. ; 8 % 参加中等 6 身体锻炼的 体育专业的 大学 生为 6 人, 该专业总人数的2. 非体育专业参加中 5 占 8 %, 3 等 身体锻炼的大学生人数为3 人, 该专业总 5 占 人数的l. ; 5% 3
参加大运动量锻炼的 体育专业大学生为 1 人, 该专业总 4 3 占 人数的6. , 2 % 参加大运动 2 量锻 炼的 非体育专业的 大学生为 3 人, 该专 7 占 业总 人数的l 1 。 6 % 可见, . 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 锻炼水平主 要集中 在大运动量上,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 炼主要集中在小运动 量上。 产生这种大差 距的 原因 可能 是体 育专业的 大学生由于 专业原因 有大 量的 术科课, 一些专业技 术需要课后训练或者自 练习; 主 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必
方式的变化, 们出于健身、 人 健美和 健心等多重需要, 越来越 多地将余暇时间 投入到各种身 心休闲活动中。因 身体锻 此, 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 研究变得迫切起来。为此, 将体育专业 的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 身体锻炼量进行比 以及 较,
通过不同运动量的心理健康 自 评量表(C一0的比较, SL9) 来了
21年 8 02 月 第 4期 ( 总第 4 2期 )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u a oTaj a ae C Hg or l f i i M ngr o ee n nn
Au u t2 1 g s 0 2
N .( e o 2 o D cN . ) 4 4
2 1 体育专业的 . 岁; 2 学生为20 占 3 人, 总人数的4. , 9 % 非体 6 育专业的学生为 29 占总人数的 5. 2 人, 0 %。 4
2研究方法。 . 采用大学生 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同时采用 症状自 评量表( L9) S _0进行心理健康评价, C 问卷的 重测信度 是 O8 . 0。于 21 年 34月间正式施测 , SS1.软件 01 - 运用 PS2 0 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身体锻炼是以 发展身体、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调节精神和丰 富文化生活为目 的的身 体活 将体育专业大学生身 动。 体锻炼
量的平均得分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锻炼量的 平均得分 进行独立样本T 后可以看出, 专业大学生身体锻炼 检验 体育 量的 平均得分为5.  ̄2 5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锻炼量 1 13. , 8 6 的 平均得分为2.  ̄3 结果显 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 2 96. 。 4 5 1 示, 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锻炼情况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体育专业 大学生的身体锻炼量明 显大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身体 锻炼量。 体育、 二是 非体育 专业大学生身体锻炼等级的比 较。 体育专业与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身体锻炼状况差异较大, 参加 小运动量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为 2 人,占 2 该专业总人数的 9 %, . 非体育专业参加小运动量的大学生人数为1 人, 5 5 7 占
( 阳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 宁朝阳,2 00 朝 辽 120 )
摘 要 : 育课 堂 气氛 的 活跃与 否对体 育教 学 ‘ 体
锻炼等级和 SL9 C'0总分以及各因子之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 析, 结果显示 : SL9 在 C 一0总分上 , 小运动量总分为 13 9 4.  ̄ 4
4. ,中运动量总分为 12 33. , 59 8 3. +5 7 大运动量总分为 4 9 18 23. , 2.  ̄8 5可见, 0 0 小运动量大学生的 SL9 总分要高于 C 一0
好, 他们的学习不再是机械地模仿体育教师的东西而是有自 我判断力, 他们有他们 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和喜欢学习的寿
使参加身体锻炼者的压抑减 提高了身 轻, 体锻炼者的欣快感。 身 体锻炼能有效降低抑郁程度, 是预防 和治疗抑 郁症的一种 手段, 使大学生 可以 保持良 心理健康状态。口 好的
解体育炼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独特作
用。
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研究对象。 选取许昌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 采 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0 0 人为调查对象, 接受调查的其中 男生 29 女生 20 3 人, 2 人。发放问卷 50 , 44 , 0 份 回收 9 份 回 收率为9. 。 8 % 剔除不合格问卷, 8 有效问 卷为 49 有效率 5 份, 9. 1%。调查对象年龄在 l—6 8 8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2.  ̄ 0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