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本思想探析 王 涛 (聊城大学 法学院,山东 聊城,252059)
摘要: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他的人本思想经历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初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本思想体系,其中现实的个人是根本出发点,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主线,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由人是最终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思想;现实的个人 作者简介:王涛(1969—),汉,男,山东茌平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 法学院讲师。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主要是指他从1835年8月到1848年2月这段期间所写的一些主要著作。这些主要著作从他的中学毕业论文开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止,包含了丰富的人本思想。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本思想经历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初步成熟的过程,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本思想体系。这里的人本思想主要是指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理论和实践的中心,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思想,其中现实的个人是根本出发点,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主线,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由人是最终目标。
一、 1835年-1841年的萌芽时期 1830年,马克思进入家乡特利尔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学习。在学校自由环境的熏陶下,马克思很早就表现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1835年8月中学毕业时,年仅17岁的马克思在其所写的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显示了他的非凡之处。在这篇文章中,年轻的马克思谴责那种仅仅依据自私自利的打算或基于物质利益来选择职业的做法。他这样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①从马克思年轻奔放的词句中, 人们可以读出一腔愿意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和信念,字里行间迸发出很多人本思想的火花。 在大学期间,马克思开始研究法学,后转向哲学,并很快接受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青年黑格尔派是当时比较激进的组织,马克思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并成为其中的中心人物之一。1841年3月,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文赞
① 许庆朴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2
扬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说,反对机械论和宿命论。论文表明马克思当时主要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他突出强调了自我意识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的哲学,特别是其中的自由思想和无神论观点。马克思十分重视自我意识与现实、哲学与世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的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 ①的重要观点,强调通过哲学的批判来改造现实世界,世界的合理发展只有通过精神和现实的结合才能实现。这说明马克思开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实践的观点进行了初步的论证。马克思上述观点显然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也正是这些观点为后来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作了良好的铺垫。 总之,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显示了关注人类生存的高尚情操和致力于全人类解放的伟大志向。在大学期间,虽然接受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马克思重视的是其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并采取了辩证分析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脱离实践的弱点,重视人的实践和人的自我意识并积极参加了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斗争。但这个时期由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马克思所认识的人是理想化的人,还不是现实的人;他所认识的实践因为没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也存在理想化的问题。因此,这个时期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还远没有成形,还处在萌芽时期。
二、1841年-1846年的初步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马克思经历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洗礼,并经过艰苦的探索创立了唯物史观。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马克思通过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先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并批判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初步创立并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人本思想。 (一)清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确立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并逐步确立了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哲学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社会历史的新的视角。《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在读到费尔巴哈的论文《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受到启发,于1843年在克罗茨纳赫写下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它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研究国家及其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深刻地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社会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在国家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认为国家本身就是绝对目的,因为国家是客观精神运行的终端环节;国家是自由或维护自由的最高权利,“自由的理念只有作为国家才是真实的。” ②因此,个人须无条件服从国家。而马克思认为“全体性不是某种使单个人失去抽象单一性的规定的东西。而只是由单一性的构成的全数„„。国家成员„„,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把它们看作自己的一部分”③人的本性是人的社会特质,国家的职能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反映了马克思已开始从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258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146页。 3
人本主义出发来阐述人和国家之间的统一关系,并开始对现实的人的关注。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与青年黑格尔分子卢格一起创办了《德法年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于1844年公开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在这两篇文章,马克思继续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一步的批判。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坚决驳斥了鲍威尔将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废除宗教、宗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的谬论。他从市民社会决定法和国家这一命题出发,指出宗教并非人世间一切罪恶的源泉,不是政治压迫的原因,而只是他的表现形式。因此,只能用人间的压迫来说明宗教的压迫,只有消灭了人间压迫,才能真正消灭宗教的压迫。针对鲍威尔在批判宗教时抽象地谈论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的政治解放。马克思指出,必须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使人类彻底解放,也才能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①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力求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他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从压迫下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人类。这样他就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的思想。马克思还阐述了自己的哲学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②;“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③ 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不但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而且指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途径和阶级力量,以及理论对人类解放的重大促进作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德法年鉴》停刊后,马克思对经济学研究的著名成果。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的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本应是统一的,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并由此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摧残人的一面,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的精神不是得到自由和解放,而是受到压抑和束缚。在劳动中,劳动者并没有感到是类本质的实现,好像是他类的活动。致使人们对这种本来是本质的活动感到厌恶、烦恼和反抗,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来逃避劳动。只要异化现象存在,人就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现象,才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达到人的本质的复归,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这就把生产劳动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这部著作中,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进一步现实和具体,马克思通过劳动来规定人,规定现实的主体的本质,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