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肺干粉吸入系统
% Fine Particle Dose
40 30 20 10 Spinhaler Aeroliser Diskhaler Easyhaler Turbuhaler 30 60 Air flow rate (l/min) 90
Ref. Steckel and Muller, Int J. Pharmaceut, 154, 19-29, 1997
△FEV1(L)
0.4 0.35 0.3 0.25 0.2 0.15 0.1 0.05 0 0.25 0.5 1 2 3 4 5 6
Time(H)
inhaled oral sublingual placebo
Change from baseline in FEV1 in 7 patients given placebo,200ug MDI inhaled sulbutamol , oral 2mg or sublingual 2mg sulbutamol
Pulmicort Turbuhaler 每瓶含100次剂量
Buventol Easyhaler 每瓶含200次剂量
Serevent Accuhaler 每瓶含60次剂量
Flixotide Accuhaler 每瓶含60次剂量
动力型装置的雾化的效果与病人呼吸作用无关,虽然药物在 体内的沉降方式及达肺剂量仍与流速有关。但引起的变异程 度较小。气雾剂的口咽滤过率ηoral: ηoral = 1-[1.1×10-4(Vt-0.2 dae2 Q0.6)1.4+1] -1
(reduced by spacer or mouth rinsing)
Systemic Circulation
Liver
Systemic side effects
GI tract First-pass inactivation
2、肺吸入剂的优点
肺的主要功能是机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场所,通过肺泡 与肺泡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交换。肺部给药具有吸收表面积大, 血流丰富,约为体循环的10%,且绝大部分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 管密切衔接、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酶活性较低、上皮屏障薄和 膜透过性高等优点。
DPI’s Single dose Nebulisers Active Passive CFC Multidose
MDI’s Non-CFC
吸入装置设计的原则是,增加湍流的产生,即在较低的压差 可产生较高的湍流流速,使粉末分散及形成粉雾,其效果 与装置的结构有关,通常较窄的管道较容易产生湍流。 单剂量装置/多剂量装置
2000,非抛射剂气雾剂的发展和肺部以外疾病的治疗
6、有关气雾剂的法规
1、压力型定量吸入产品指南:CPMP/QWP/2845/00, 16-Nov-2000
2、干粉吸入剂指南: CPMP/QWP/158/96, 24-Jun-1996 3、MDI 和 DPI 产品指南:化学,生产和质量控制,01-Oct-1998 4、GMP,USP 和 EP
肺内沉降的粒子的剂量依赖于粉雾发生效率 和细粒子分数 递药效率DE为这两个参数的函数: DE=E×FPR
4、粉雾剂装置的特征 装置递药性能评价: 药物被转化为粉雾且最终可从喷嘴 喷出的量; 粒子或雾滴的粒径分布; 粉雾发生过程的重现性; 装置或雾化过程对药物质量的影响。
5、干粉吸入装置的类型
Percent improvement in FEV1 following inhalation of sulbuterol as aerosol with MMAD 3.3 um & 7.7 um
%↑FEV1
60 50 40 30 20 10 0 250mg 500mg 1000mg 2000mg 3.3 um 7.7 um
Inhaled 10 1 9 1/9
100 2 98 1/49
4、吸入给药的缺点和限制 (1) 感染的可能性:给药器的污染,空气微粒污染 (2) 气道的剌激性:冷感,高密度颗粒,药物及辅料 (3) 有效剂量的变异性: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不同技 术、不同给药器,个体内差异,个体间差异 (4) 局部用药时的全身副作用:药物产生或过量液体的
一、肺部吸入给药的基础
1、肺组织的生理结构与功能
呼吸器官由气管、支气管、 末端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 泡小管、肺泡小管、肺泡囊和肺 泡组成,人体的肺部约有3-5亿 个肺泡,肺泡直径约250um,总面 积达到75-140m2 。在肺泡毛细血 管之间可分为5层:液层(主要 为表面活性剂),肺泡上皮,间 质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组织和毛 细 血 管 基 底 膜 , 总 厚 度 为 0.21.0um,比一般的粘膜和上皮细 胞膜的厚度少了一个数量级。
其中Vt是潮吸体积,dae是吸入粒子的气流动力学直径,Q是 吸入气体流速。随着dae 或Q减小,穿过口咽以及在肺部沉 降的可能性增大。dae足够小时,Q变得不重要,ηoral趋于0。
三、赋形剂的选择
1、对粒径的要求
(1)为了使制成的粉末既有良好流动性,便于 填充、分装和分散,便于从给药器中吸入呼 吸道,需要制备较大的粒子; (2)为了能够形成的足够细小的粒子以透过口 咽部及上呼吸道并沉降在肺部,需要制备 气流动力学直径在1-6µ m之间的细粒子。
1μm的则被呼出,没有明显沉降。
FPF(Fine Particle Fraction) 细粒子分数指能够透过呼吸道并沉降在肺部的 粒子的数量 GSD(Geometric Standard Derviation) 几何粒子大小标准差
Low air flow dependency secures treatment for children, elderly and severe asthma patients
The Fate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10 - 40 % Deposited in lung Complete absorption from the lung
Lung Mouth and pharynx Orally bioavailable fraction Absorption from gut 60 - 90 % Swallowed
局部炎症,肺脓肿,肺不张
(5) 适合少数小剂量药物,需要特殊生产设备及给药器
5、吸入给药的历史发展
1849,雾化吸入给药:香料雾化 19世纪末,应用肾上腺提取物治疗哮喘等 1899-1910,肾上腺素问世 1907,用于扩张支气管 1910,出现气雾剂 1955,发明定量吸入器(MDI) (by George Maison) 1956,FDA批准产品上市
1974/5/2-5 首届气雾剂临床治疗研讨会(Sugarloaf)
讨论: 1、确定非引湿性、稳定的气雾剂的沉积部位 2、水蒸汽在COPD治疗中的作用 3、气管分泌物的理化性质 4、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 5、可的松类激素的应用
1980s-1990s, 气雾剂迅速发展,多种给药器问世以减少药
物在口咽部的 损失;干粉吸入剂出现
雾粒或雾滴在呼吸道中的沉降是粒径和密度二 者的函数。 决定沉积量的相关参数是气流动力学直径daer 和粒子密度ρ,前者与球径d有关。 daer=dρ1/2
MMAD(Mean Mass Aerodynamic Diameter)
气流动力学直径是指具有相同沉降速度的单位 密度球体的粒径,动力学径大于5-6μm的雾粒 在正常的潮式呼吸中沉降于口咽部,而小于
1、吸入剂临床治疗有效性取决于:
Inhalation Drug Delivery
Choosing a Pulmonary Delivery System
(1) 粉雾在呼吸道传输的距离
(2) 粉雾在呼吸道沉积的数量
2、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肺吸入给药的因素
给药器:雾化效率及雾化状态 粉雾剂处方和工艺:粒径、密度、电性等
7、干粉吸入剂(Dry Powder Inhalers, DPI)的优点 无大气污染,无抛射剂的不适感 辅料量少,载药量高
无自主呼吸与给药器释药协调问题
吸入效率高 改善药物稳定性 制备相对简便
二、给药器与制剂组分的相容性
Flow Rate Independent Dose Spray Force Indicators Control Continuous Novel Electrical/ Formulations Mechanical Interface Unit Dose Spacers Breath Pocket Actuation Nebulizers Nasal MDIs Multi-dose Increased DPIs Press and Efficiency Breath MDIs Single-dose Novel DPIs Nebulizers Formulations Aqueous Nasal Pump Spray Controlled Release
气雾粒子大小与沉积位置的关系
气雾粒子沉积位置 太大无法进入 口.鼻.咽部 咽部.气管.支气管 細支气管.肺泡管.肺泡 可能隨呼出气体飘至大气不沉积 粒子大小 50 μm 10-50 3-10 0.5-3 < 0.05 μm
粉雾粒子沉积机理
>5um :压紧效应,与表面碰撞时沉积
1-5um: 重力作用沉降 <3um: 扩散,布朗运动
IV units available to exert effect reaching target tissue reaching other tissues therapeutic ratio
( effective drug / drug acting at other tissue )
Oral 50 1 49 1/49
患者呼吸状态:气流速度、峰速时间、吸气体积
气管疾病状态
3、影响给药器吸入效率的参数 吸入系统的递药效率取决于两个关键的性能 参数:一是粉雾的发生效率,二是可沉降在 呼吸道的微细粒子或雾粒数量。粉雾系统的 发生效率E是指有多少药物实际转化为粉雾, 与之相反的也就是有多少药物被滞留在装置 中。即 E=粉雾量/药物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