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流动对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

农民工流动对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

5青年研究6 2003年第11期 农民工流动对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罗忆源内容提要:农民工流动一方面是依赖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初级关系实现,另一方面也对其社会关系网络产生重大的影响,如社会关系网络以初级群体为主,并以初级关系为基础不断建构次级关系;社会关系网络的地域范围大大拓展;建立起非亲缘的各类社会关系网络,使农民工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有机会移植到城里。

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s)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概念。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与联系;社会互动,特别是有强度的社会互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断定没有人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就不会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强调这种互动所形成的纽带关系对人们行为的结构性限制;认为人与人之间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纽带关系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同时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对某一个人来说,其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和熟人等都是其个人社会网络的组成部分,个人可以从自己的社会网络中获得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自80年代后期首次出现/民工潮0以来,数千万农民的跨地区流动持续进行,关系着城镇与乡村,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农民在市场信息很不畅通和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向外流动,主要是通过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实现,而这种/关系网络0又贯穿于农民工的再流动、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对其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进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重新构建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的过程。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他们主要面对的是一个不熟悉的、充满/陌生人0的世界。他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建立的那些社会联系大都被远远地抛在了家乡;他们在那个社会所遵循的那些规范和观念,也在这个充满陌生人的城市社会中变得愈来愈不适应。他们原来的那些社会联系由于他们外出打工的行为而被无可奈何地和强制性地割断。这样所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农民工自身在城里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和心理上的结构性紧张和危机。面对这种结构性的紧张和危机,为了在城里生存、适应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学会和城市里的陌生人打交道,在交往过程中,加深相互理解,加深相互的感情,从而在城市里再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一、个案分析个案A,男,初中文化水平,1996年退伍就开始外出打工,由同乡介绍,到了中山一家皮鞋厂工作。在那他认识了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事,A说他喜欢打游戏机和台球。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到附近的游戏机室和台球室玩,这使他认识了不少的当地人,结交了不少朋1友。由于工作上的原因,他和湖南的李某还成了好朋友。据李某说,1998年在湖南做床垫生意很赚钱,于是他们合伙到湖南去做床垫生意。在做生意过程中,他又认识了不少人,也结交了一些朋友。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不顺利,1999年下半年,他经朋友介绍到了南海的一家专门帮人装窗帘的公司,做了一年左右,觉得工资太低,通过另一同乡的介绍,又转到顺德。在那里他自己做起卖棉被的生意。自己租房子,加工棉被,然后把加工好的棉被拿到商场让人帮忙代销。现在帮忙做代销的那家商场的主管是他以前在南海打工经人介绍认识的一个同乡的朋友。A说有时会去发廊洗头理发。在顺德做工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发廊洗头时认识了在发廊工作的廖某,不久后两人开始恋爱,并最终结成百年之好。A现在还是在顺德做这种买卖。个案A的第一次流动和大多数农民工一样,是通过自己在农村就有的初级关系(同乡)为主体的社会网实现的。当他到城市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又不断再建构社会网络关系。这些新的社会网络关系有以下的特点:(1)这些社会关系网络首先以初级关系为主,再以初级关系为基础不断建构次级关系。A最先到中山,后来到顺德,包括在顺德找代销商都是首先通过初级关系(同乡)实现的。在此基础上,A又建构了自己在城里的次级关系,通过工作结识同事,通过做生意结识朋友,通过老乡和代销商取得联系等。(2)社会关系网络的地域范围大大扩展。没有流动前,A说他熟悉的大多就是本村的,邻村、镇上或县城的朋友都没有几个。现在A认识、熟悉的有远至外省的,近至本村的。A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地域范围上大大扩展了。(3)非亲缘社会网络关系也扩展了。流动前,A的社会关系网络以亲缘和地缘为主。在城里工作后,他建立起自己的业缘关系(同事)、趣缘关系(打游戏机和台球时结识的当地人)、友缘关系(和湖南的李某等成为好朋友等)。同时,/同乡0这种地缘关系也得到了扩展。在乡土社会,同乡仅仅指同一村或同一族的人,而流动后,老乡、同乡成了一种颇具弹性的、泛化的概念。小到同村的、同族的,大到同镇的、同县的都可以叫/老乡、同乡0。A说出门在外,就算看见同一县城来的,都觉得很亲切,都叫老乡。(4)姻亲的地域范围扩展了。A在顺德时,通过去发廊洗头理发的机会,认识了湖南的廖某,并最终结成夫妻。流动使A的姻亲地域范围扩展,出现了跨省婚姻。个案B,男,小学文化程度,1997年外出打工,那时他37岁。他最开始是经表弟介绍到顺德一家手袋厂工作,在那认识了其他的一些老乡和同事。1999年他通过老乡介绍,转到一家玩具厂工作。到2000年,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邻村的从事棉被加工业的廖某,并成了好朋友。2001年,在廖某的鼓励和帮助下,B辞去了玩具厂的工作,也开始从事棉被加工业,当时他把家乡的弟弟叫来一起干。B说现在和廖某是好朋友了,平时大家有什么困难都会相互帮忙,他说反正是一个地方来的嘛。现在大家还经常一起去买原材料,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生意做得不错。2002年,B把老婆和一个儿子叫来帮忙,而弟弟则自己到南海自立门户了。现在B一家已经在顺德安定下来了,他们有时会约上附近的同乡、朋友一起打打麻将和扑克牌,有时也会和附近的当地居民打,B说老乡、朋友就是这样熟悉起来的。个案B在流动中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个案A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初次流动都是通过初级关系实现(B是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网络的地域范围大大扩展了,建立起自己的业缘、趣缘和友缘群体等。除此之外,个案B建构社会网络关系又有自己的特点:(1)B在流动中产生了迁移的连锁反应。从事棉被加工业时,他先是把自己的弟弟叫出2来帮忙,后来把老婆和儿子都接出来。后来弟弟自立门户,B的初级社会关系网还扩展到了南海。(2)B在平时很注意各种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投入。和廖某一起购买原材料,相互帮忙,和当地居民一起打麻将、打牌等。个案C,男,1998年大专毕业后先是经过县城的舅舅帮忙,到了一间乡村中学当老师。由于工作环境太差,收入低,2000年开始出去打工。最先是同乡介绍进了顺德一家电池厂工作。2001年,通过以前同学的介绍,他进入国内一家知名品牌的家电生产厂工作。他说这家厂比较正规和严格,他在里面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同事和朋友。C现在正和同厂的来自江西的徐某谈恋爱。C说外出打工迫使他经常和很多同学、老乡、朋友保持联系。他说一个人出门在外,要尽量多认识几个朋友。C还说在顺德这个镇上哪几家厂有他的老乡、同学他都比较清楚,有时周末没事大家也会出来聚一聚,多是吃饭,打牌,搓麻将。与前两个个案相比,个案C多了一层同学的社会关系网络,他通过同学的介绍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二、小结从以上三个个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对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一,农民工在城里建构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首先以初级关系为主,并再以初级关系为基础不断建构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网络。在这里,这种初级的强关系成了他们在城里整合尝试的保证:成功了,他们可以在初级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和发展成一种新的关系网络,逐步地融入于城市社会,完成/农民工0到/城里人0的社会化过程和转变;失败了,他们仍然可以在自己的关系网络里找到安慰、鼓励、支持和帮助。但是初级关系群体主要是同质性较强的群体。当原有的社会网蕴含的物质资源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预期收益,难以维持其在城市中的生活时,农民工如果选择留在城市,那么在城市进行社会网的再建构就是一种必然选择。第二,农民工流动的地域范围大大拓宽了社会关系网络。首先,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工作、生活,社会关系网络的地域范围大大拓宽;其次,非亲缘的社会网络关系得到扩展。流动的农民工开始有自己的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这些非亲缘的社会关系网络往往异质性较强,所含资源丰富,是农民工在城市里进一步发展的潜在社会资本。再次,姻亲的地域范围也得到扩展。在乡土社会里,婚姻半径很小,人们在很小的地域里通婚。但是外出打工使农民姻亲地域范围有可能得到扩展。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农民工,有可能在共同的生活经历中萌发爱意,最终结成百年之好。一些农民工还有可能与城市人通婚,从而减弱城乡关系对社会网络的影响,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良性互动。第三,流动有可能会发生迁移的连锁反应,这使农民工的初级社会关系网有机会移植到城市,为进一步扩展其他的社会关系网奠定基础。但是这种迁移的连锁反应一方面有可能加重城市的人口负担和各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有可能使农民工更加依赖或局限于这种亲密的、乡土的初级关系,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最后,在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农民工对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都是积极地维护和投入。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需要不断地维护、投入才能得以继续、加强和创造。农民工对其社会关系网络积极地维护和投入的过程也就是他们不断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下转第10页)3注释:¹陈小明:5民工潮与中国城市化6,5社会科学6,2000年第8期。º赵树凯:5农民流动:基本判断和政策意见6,5中国农村观察6,1996年第6期。»周沛:5建立三元社会结构是促成/民工潮0有序流动的战略选择6,5南京社会科学6,1995年第10期。¼宋林飞:5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6,5社会学研究6,1996年第2期。½郭庆松:5民工潮的社会经济后果分析6,5江淮论坛6,1996年第2期。¾吴怀连:5长江流域工业革命与农民离土区域比较研究6,5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6,1996年第3期。

主要参考文献:费孝通:5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6,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杜鹰等:5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6,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孟昕:5结构变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6,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袁志刚等:5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6,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张小建主编:5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启示录6,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赵树凯:5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6,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邹农俭:5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6,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邮编:450002)中共武汉市委党校(邮编:4300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