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驱逐的人——卢梭与公众之间——《遐想集》的构思如今,我在世上落得孤零零—个人了。
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社会。
一个最好交谊、最重感情的人,已被同心协力地驱除出人类。
他们在仇恨的百般发泄中寻觅,哪一种折磨对我这颗敏感的心是最残酷的。
于是,他们便把维系着我与他们的一切联系粗暴地破坏掉了。
我本是爱那些人的,不计较他们怎样对待我。
他们也只有在不再成其为人的时候,才得以逃避我的爱。
因此,对于我,他们都成了局外人,陌生人,最终不存在了,反正他们早就巴不得哩。
我自己呢?脱离了他们,脱离了一切,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这正是我有待于研究的。
不幸的是,在作这个研究之前,我必须首先对我的处境作一番回顾,这是一条必经的思路,通过它,我才能由他们论及我。
十五年多以来(准确地说,应该是十四年以来,可追溯到1762年,《爱弥尔》被焚烧、他与皮埃奈夫人、格里姆、狄德罗大闹不和的那个时期。
),我就一直处于这种离奇古怪的境地中。
我至今仍觉得这是一场恶梦。
我总在幻觉:消化不良折磨着我,我睡不安席,一合上眼很快又会醒来的,但是,在与旧友的重逢中,我的痛苦也会大大减轻。
我准是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跳跃:一个由清醒到昏睡,抑或更确切地说,由生到死的跳跃。
我不知怎么越出了事物的正常秩序,兀然堕入莫名其妙的混沌中。
在这一片混沌中,我什么也看不见,我越是琢磨我眼下所处的位置,我就越不能明白我身置何处。
唉!当初,我哪里能够预见这个静候着我的命运呢? 今天,我落得如此命运,我还哪里能够预先把它设想? 凭我的良知,我当初能够预料到,有朝一日,我这样一个人(我过去是,现在仍是这样—中人) 竟会变成或竟会被人无可置疑地当作怪物、放毒犯、杀人凶手吗? 我能够料想到,我竟会为人类所不齿,为恶棍仍所捉弄吗? 我能够料想到,路人所能向我表示的全部敬意,居然是往我身上吐唾沫,当今一代竟会一个心眼地恨不得将我活埋才痛快吗? 在这奇异的变故发生之初,我毫无准备,所以甚为震惊。
我的激越、我的愤懑一下子使我陷入一种谵妄之中(卢梭这里显然是指1766年—1767年,他在英国伍顿期间,因受虐待狂症发作与休谟发生激烈争吵。
),——足足过了十年光景,它才平抚下来。
在这期间,我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干了一件又一件蠢事。
由于种种不慎而向主宰我命运的人委以如此之多的口实——他们巧妙地加以利用,便把我的命运无可改移地注定了。
--我猛烈地、徒劳地作过长时期的抗争。
我全然不善于弄机巧、施诡计,也不善于隐遁,提防;我是那样坦率、真诚、急躁、易怒,我越挣扎就使自己捆缚得越紧,还不断地给他们以新的可乘之机,而他们又是绝不肯轻易放过我的。
终于,我意识到了,我的全部努力纯属枉然,烦恼无补于事。
于是我就采取了我今天唯一可行的办法,那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不再和必然作无谓的抗争。
我听天由命,所受的苦难反而得到了补偿。
那是因为,顺应天命给我带来了平静,这种平静与那费力不讨好的抗争所带来的无休止的骚动原本是连不到一块的。
还有一件事也促成了我的平静。
迫害我的那些人,在仇恨的百般发泄中,是由于恨我恨到了极点,才把一着妙计忘记了。
那就是:倘若他们把对我的迫害逐步升级,以图不停地给我制造新的创伤,那就可以不断地折磨我了。
倘若他们狡猾地故意给我留下一线希望,那么至今还能控制住我。
他们尽可以用诱饵来诱骗我,使我受世人愚弄,使我因希望不断破灭而痛苦、心酸。
但是,他们一开始就把全部伎俩都使出来了,不但没有给我留下会一旦了结的希望,还使他们自己弄得智穷计短了。
他们使我蒙受的诽谤、侮辱、讥讽、羞耻,也无法再变本加厉而只有次第减少了。
对此,我们双方是同样地无能为力。
他们再不能使迫害有所增加,我也只有逆来顺受、自认在劫难逃了。
他们操之过急,使我受到的苦难迅速达到了顶点。
如今,就是竭尽人类的全部智能,再借助地狱的一切诡计,也不能再使苦难有所增加。
肉体的折磨非但没有增添我的苦恼,反倒使我借此折磨得以排遣苦恼。
如果肉体的痛苦使我喊叫起来,或许因而不会发出苦闷的呻吟。
我肉体的剧痛或许还会使我心灵的痛苦暂停。
既然他们把事情已经做绝了,我还有什么怕他们的呢? 他们既然不能使我的境况变得更糟,也就休想使我揣揣不安了。
他们使我从忧心仲仲和担惊受伯这两种灾难中永久地解脱了:如释重负了。
真正的灾难是不大能够使我就范的。
我亲身体验到了的灾难,我倒是容易忍受,但我却忍受不了我所预感到的那种灾难。
我的想象力,曾受过刺激,会把灾难联串起来,反复思考,把它们扩大、升级。
对痛苦的等待使我比实际上大祸临头时还要难受百倍。
对于我,恫吓比打击更为可怕。
灾难一旦临头,事实便把想象的成分抛开,还原其真实的内容。
于是我发现,这些灾难比之我原来所想象的,要小得多。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解脱了一切新的恐惧,摆脱了不安与希冀,单凭习惯就足以使我日渐忍受一种什么都不能使之更糟的境况。
而随着这种情感日渐淡漠,那些灾难是再也不能使之复燃的。
这就是我的迫害者在极尽泄恨之能事的同时,给我带来的好处。
这使他们自己丧失了制伏我的一切可能。
今后,我尽可以嘲笑他们。
我的内心完全归于平静,还不到两个月(人们对卢接在此暗示的日期,以及下面提到的“意外的伤心事”,曾作过许多推测。
其实很简单,这里所指的就是他的最后—个保护人孔蒂亲王的死——原编者注。
)。
打那以后,我就不再畏惧什么了,但仍然存着希望。
就是这个希望,时而使我满怀信心,时而使我垂头丧气,无时无刻不在骚扰我。
—个今人悲痛的意外事件,终于把我心头这缕微弱的希望之光抹将去了;并使我看清,我的命运早已在下界无可挽回地注定了。
从此,我就完完全全地逆来顺受了,从而又重拾心境的恬静。
我刚一开始窥见这个阴谋的大体,就永远失去了在生前使公众回归于我的念头——这种不再可能是两厢情愿的回归,甚至今后也是毫无用处的。
他们回归于我,也是白搭,他们再也寻不出我来了。
他们曾使我油然而生的鄙视之情,使我觉得和他们交往令人兴味索然,甚至是一种累赘。
我离群索居会比混在他们一起更幸福百倍。
他们已从我心中夺走了我对社交的柔情。
到我这把年纪,这种柔情是不会重新发芽滋长的,为时已经太晚了。
此今,无论他们施恩于我,还是加害于我,他们的所作所为,我都谈然置之。
这一代人无论做什么,于我必然无关宏旨。
虽说如此,我仍寄希望于未来。
我想,会有较为优秀的一代,只要他们检查一下这一代人加于我的判断和对我采取的态度,就会不难识破在前面引导他们的那伙人所玩弄的阴谋诡计;就会看出我真正的为人。
这个希望驱使我写出了《对话录》(《对话录》又称《卢梭评让-雅克》,写于1772年—1776年间,卢梭试图在书中为自已辩护。
),使我作了千种疯狂的尝试,以使之流传后世。
这个希望虽则遥远,却把我的心置于激情之中,就象当初我还在本世纪寻觅一颗公正的心时一样。
我的这些希望仍然使我胎笑于当今一代,我把这些希望远远抛开也还是没用。
我在《对话录》中陈述了我之所以抱希望的种种理由。
然而我错了,幸亏我认识得相当及时,这才在归天之前得到一段无忧无虑、舒适安逸的日子。
它始于我所讲的那个时候,而我有理由这样去想,它再也不会中断了。
就在没几天前,新的思考使我确信,我曾巴望众人归心,那是大错特错了,即便是在别的时代也是如此。
要知道,在关于我的问题上,公众受着十分嫉恨我的那些团伙中的一些人的引导。
那些各别的人总是要死的,但那些团伙则不会死。
在那些团伙中,那同样的激情将世代相传,他们那永不消失的仇恨正同煽动起这股仇狠的恶魔一样,具有永久的活力。
当我所有的私敌死了之后,医生们和奥拉托利教徒们(卢核曾把《爱弥儿》交给蒙莫朗西的两个奥施托利教徒,1762年以后,卢核对他们起了疑心。
奥拉托利组织成立于1611年,专管教育——原编者注。
)还将活下去。
即使我的迫害者就只剩下这两伙人,我还应该相信,就象他们在我生前曾使我不得安宁一样,他们不会给我死后的名声以更多的安宁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确实冒犯过的医生们倒有可能平息怨气。
但是,我爱慕和尊敬的、我十分信赖而又未曾冒犯的那些奥拉托利教徒们,这些教会中人、半真半假的僧侣们将永远是难消怨气的。
他们决不会饶怒我那原本是由他们的不公正造成的罪过。
而由于他们将竭力煽动和维持公众对我的仇视,公众会比他们更怨气难平。
我在这个世界上万事惧休了:再没有谁能够对我行善或加害。
在这个世界上,我一无所求,也无所畏惧了。
我在这深渊之底倒落得清静自在,虽然不幸、倒楣,却和上帝一样超逸!今后,我身外的一切都和我无缘了。
在这个世界上,我再也没有邻人、知己、兄弟。
我活在地球上,恍如活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我可能是从我原来居住的星球上坠落于此的。
倘若我在自己周围认出了什么,那只有令人苦恼和痛心的一些事。
当我把目光投向我接触到的身边之物时,总会发现某个东西令我义愤、轻蔑,使我悲哀、愁苦。
让我们把这些我越想越痛苦而又于事无补的伤心事从我头脑中撇开吧。
在这孤独的残年,既然我只能从自身中寻求慰藉、希冀与安宁,我没有必要、也无意为自己身外之物去劳神费力。
我正是在这种境界中,继续着我先前称为“仟悔”的这一严肃而诚恳的自省。
我把最后的闲暇奉献给了对我自己的研究,提前准备不久将要作的自我总结。
让我们全身心地沉入与我的灵魂交谈的温馨之中吧。
这是旁人唯一不能从我身上夺走的。
倘若我对我的内心倾向作认真的思考,把它们整理得更好些,并修正可能存在的偏误,那么,我的这些沉思默想绝对不会是完全无用的。
我在世上虽则什么用处也没有了,但我决不会把我最后的光阴白白浪费掉。
在我每日的散步中,总有令人神往的沉思默想涌上心头。
遗憾的是我把它们忘却了。
我就是要把还能回忆起来的付诸文字。
日后,每当我重温它们,这种快乐必将油然而生。
只要我一想到我的心灵曾经达到的境界,我就会把那深重的苦难、我的迫害者以及我蒙受的屈辱统统抛到脑后。
这些手稿,确切地说,只不过是记载了我那些遐想的不拘形式的日记罢了。
这里面,大部分是关于我自已的。
因为,一个孤独者,他在运思的时候,自然会更多地想到自已。
此外,凡是我在散步中掠过脑际的各种古怪想法,在这里也将占有一席之地。
我将根据回忆来对我所思考的东西进行陈述。
我的陈述内在联系甚少,正象头一天的想法与第二天的想法甚少联系一样。
尽管如此,但通过认识在我所处的离奇境遇中,被我的心灵视为精神食粮的那些情感和思想,总还能够获得对我的本质和习性的新认识。
因此,这些手稿可以看作是我的《仟诲录》的补遗。
但我不再冠之以这个标题了,因为,我不觉得还有什么配用这个标题的东西要说了。
我的心灵已经在厄运的涤荡中净化了,即使我仔细地探测它,也几乎找不出半点残存的值得谴责的习性。
既然世间的友爱之情已从我心中被剥夺去了,我还有什么好仟侮的呢? 我对自己没什么可赞颂,也没什么可指责,因为我今后在众人之中是个不存在的人了。
既然我和他们再没有真正的联系和真实的交往,我也就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