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到老学到老”的资料一、这句话的来源说法一:“活到老学到老”一语,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直译为“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梭伦早年就赢得“雅典第一诗人”的桂冠;在实行摧毁氏族制度的“梭伦改革”前后,四处游历考察;晚年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经常吟咏“活到老学到老”以自勉。
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在《梭伦生平》中引用了这句名言。
18世纪法国启蒙家卢梭在晚年的著作《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又加以引用和发挥,从此,梭伦的这一名言得以流传至今。
说法二: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1 9 5 7 年5 月2 6 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 6 0 页二、从古至今“活到老学到老”的例子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平,学问也不错。
在他70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
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
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70岁了,年纪的确老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是否太晚了呢?”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师旷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
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
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诚然,不爱学习,即使大白天睁着眼,也只能两眼一抹黑;只有经常学习,不论年少年长,学问越多心里越亮堂,才不至于盲目处事、糊涂做人。
⑵“与时俱进”跟上步伐,女儿都要向她讨教几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红花地社区方树霞老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通过4年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
有人说,退休了要文凭干啥?60岁的她说,她只是想学习。
就连当会计的女儿,还经常向她讨教呢。
高数考了两次如今已能指导别人一杯冷开水,一台电风扇,一堆会计专业书籍,两支不同颜色的水笔……虽然已经拿到了会计专业的本科文凭,可记者见到方奶奶时,她还在认真看书呢。
“我学习,并不完全是为了拿文凭。
”方奶奶说,从小母亲就教育她,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财会学60分,应用文写作79分,基础会计学87分……”拿起成绩合格单,方奶奶逐张念着通过的科目及成绩,不时向记者描述当年考试的情形。
当被问起哪门功课最难时,她想都没想,冲口而出:“高等数学。
”方奶奶说,她以前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只得像一个小学生一样,一切重头开始。
她还报了一个培训班。
老伴孙长兴说,无论刮风下雨,方奶奶都会准时去学校听课。
可是,一学期只有28节课,每次都讲述大量知识,方奶奶基础比较薄弱,根本接受不了。
但她并没有气馁,她把女儿高中课本翻出来,每天晚上在家自学。
一遍看不会,她就再看一遍。
习题做了一道又一道,一年下来做了厚厚5本。
“第一次没有考及格!” 老伴孙长兴说这话时,声音有些颤抖,因为他很心疼老伴。
方奶奶可有恒心、毅力了,她继续学习。
去年,她以66分的成绩,成功闯关!孙长兴为老伴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他说大女儿也是做会计的,如今还不时向母亲讨教呢。
社区主任王照怡说,社区里有人高等数学不懂,也托她请方奶奶教。
4年不懈努力终于圆了一个梦退休前,方奶奶是舜天集团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主任,资历算是深厚。
可是,方奶奶一直对自己不够满意。
她说自己只有高中文凭,干会计全靠在实践中摸索,她很希望增强理论知识。
那时,她的一双女儿都在上大学,她要上班,还要料理家务照顾她们,根本抽不出时间。
2001年,方奶奶正式退休,时间空闲了很多,她便果断地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
她说,上大学是她心中的一个梦。
方奶奶的父母很重视教育,在衣食紧缺的年代里,还是勒紧了裤腰带,给6个孩子上学了。
“一天只能吃几两饭,饿得头昏眼花的。
”方奶奶说,她多次在课堂上晕倒。
营养缺乏影响了学习,加上那个年代录取率很低,高考时方奶奶不幸名落孙山。
后来,方奶奶一直想弥补这个缺憾,可惜当时的时代不允许,再后来她结婚生子,心愿就更难完成了。
报了自学考试,方奶奶格外珍惜这个学习机会。
每天处理完家务,她就认真看书。
“年龄大了,记忆力衰退了。
”方奶奶说,她经常背了两个小时书,然而一转身能忘得干干净净。
她的办法是,多看几遍。
这次考试通过,方奶奶还领悟出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她说,年轻人也应该这样,做事要有恒心、毅力。
活到老学到老夫妇结伴一起学方奶奶家十分简陋。
房子没有装修,屋内更没有豪华的陈设。
炎炎夏日,他们把窗户打开通风,很少用空调。
不过,他们舍得在学习上作投资。
方奶奶除了参加自学考试,每个月都到书店,买一些未读过的书回来看。
“我现在看的就是老子。
”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老伴孙长兴天天读书、看报,练习书法。
书房内的一张凉床上,堆满了他的书法草稿。
“我以前学的是俄语,现在想学英语,就是底子太差了。
”方奶奶说,老伴说的是英语,她很想学会了,天天跟老伴交流。
在别人的眼里,方奶奶夫妇的物质生活真的太贫乏,可记者发现他们的精神很富有。
方奶奶自我陶醉在书中,她说以前自己是凭经验在办事,现在学了理论知识,可以把以前的工作作个总结,收获非常大。
一位老先生去报名参加日语班课程,初习班小姐以为老先生是帮别人报名,没想到是老先生自己要学,于是好奇地问:“伯伯,您多大年纪了?老先生回答说:“六十八岁。
”小姐告诉老先生说:“要学会,需要两年的时间,到时候您都已经七十岁了。
”老先生笑着对她说:“如果我现在不学,两年后会是六十六岁吗?”上进是不分年龄的,一旦订立了目标及方向,就必须实施行动,勉励自己时时努力。
学问大多都是经由日积月累的学习、努力、成长而堆砌出来的,只要有心永不嫌晚,有什么比“起而行”更为重要的呢?在绍兴县柯岩街道埠头村73岁毛兴久老人的家里,200多本故事集垒成高高一叠,近300则小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乡土气息。
这些故事都是毛大爷用毛笔亲手写成的,每则故事都讲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总字数已在10万字以上了。
据毛久兴大爷介绍,他小时候才读过四年书,喜欢上写毛笔字也只是7年前的事情。
他告诉记者,60多岁时,他从业务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回到厂里的食堂工作,闲暇之时,他发现厂里的很多废纸都被当垃圾扔掉了,觉得怪可惜的,于是就开始利用废纸练起了毛笔字。
一支毛笔、一瓶墨汁、一只搪瓷碗,靠着这3样家伙,老人把毛笔字从工厂废纸上练到日历本上,最后连一张香烟纸都不放过。
“我不喜欢去茶店,也不喜欢搓麻将,就喜欢写毛笔字。
”几年下来,毛大爷练毛笔字,越练越有劲头,用他的话说,“一天不练字就难受。
”一次写字的时候,电视里正在唱莲花落,毛大爷一边听一边把莲花落内容记录下来。
后来,他逐渐发现,用毛笔记录故事很有意思,于是,越剧里唱的、村民们讲的,都被他的毛笔“记录在案”。
听得多了,写得多了,毛大爷也学会了自己编故事。
他说,“只要有一个名字,一拿起毛笔,我就能写出一个故事。
”随着故事写得越来越多,家里书法集越叠越高,老人也有了读者。
一本名为《四个儿子》的故事集讲述了年轻人要求上进的道理,他儿子的一个朋友看了后十分喜欢,拿走以后都忘了还给毛大爷。
字写得好,故事也编得精彩,毛久兴成了村里一个知名的文人。
“这些故事读起来都很有意思,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如果能有更多的朋友看到,那就更好了。
”毛大爷说,他有个心愿,希望能把这300多则小故事出版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晚年的心血。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活到老学到老今年9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活到老、学到老,86岁开始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现在又打算当“博客”。
不想落后于时代的于光远,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治学为文、安度晚年。
据《北京晚报》报道,头顶“著名经济学家”桂冠的于光远,晚年又开始攀登文学高峰,散文出手不凡,自诩“21世纪文坛新秀”。
90岁之前,于老出版了75部著作,其中包括散文集《古稀手迹》《墙外的石榴花》《我眼中的他们》《周扬和我》《我的编年故事》等。
去年是于老的丰收年,有5部作品问世。
晚年的于光远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除了吃饭、睡觉,他基本都在电脑上写着、学着、玩着、快活着。
他表示,不过百岁生日,要出百部著作。
活到老学到老德国79岁老太太成博士新华网(2003-04-25 10:52:35)来源:光明日报在离德国科隆不远的西比希城,约翰娜·玛克司夫人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早在9年前的1994年,当时70高龄的她,经过长达6年的刻苦攻读完成了学业,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
9年之后的今天,玛克司夫人又在年近八旬的79岁时,完成了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最后被科隆大学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
小城的市民们,无不对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赞叹不已,由此她还当选为该城“最伟大女性”。
而前不久,玛克司夫人作为嘉宾,参加了德国著名电视主持人迪沃累克主持的一次脱口秀节目。
于是全国范围的观众都认识了这名戴着大框架眼镜、说话有条不紊又颇富幽默感的老人。
玛克司夫人退休之前长期在一家公司任职,是个活跃、开朗的女士。
退休之后,不甘寂寞的她先是上了一个法语班。
后来在报上看到科隆大学招收老年大学生的广告,便勇敢地报名成为正式大学生,当时她已满65岁。
她披露,第一学期的学习让她最难以适应。
因为小时候上中学时,课程和课表都是由学校或教师制定的,而这回,一切都得自己安排。
在度过最初的难关之后,她越学干劲越大,而且凭借着年轻时积累的丰富知识和打下的良好的学习基础,成绩居然在班上经常遥遥领先。
平时她和年青人一样身穿运动装或牛仔服,还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游戏或体育运动。
她坚持每周参加一次。
她在入学的第三年就学会了电脑操作,还积满了所需要的足够学分。
不过她并不忘记时不时忙里偷闲回家操持家务,并尽量抽空陪伴夫君进餐。
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在她念书期间,竟然做到了学习、家庭两不误!玛克司夫人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老年妇女如何才能安度晚年。
玛克司夫人曾深入多个养老院和普通家庭,采访了34名终身学习的老年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