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患者复苏期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的护理。
方法:对645例全麻患者苏醒期在复苏室严密的观察与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本组645例全麻患者在复苏室均顺利的度过麻醉苏醒期,各项生命指征基本平稳后安全返回病房。
结论:严密临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平衡地度过复苏期的关键。
【关键词】全麻;复苏期;护理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领域的不断扩大,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越来越多被手术患者选择,大部分手术病人术后需尽快苏醒,以便于观察手术疗效及进行护理。
麻醉复苏是指病人从麻醉状态逐渐苏醒的过程。
由于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麻醉后并发症,若临护不够,将危及患者的安全及健康,因此,复苏期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共有全麻患者645例,男393例、女252例,年龄2个月至92岁,平均年龄43.5。
其中妇产科70例、泌尿外科116例,普外科250例、神经外科105例、耳鼻喉科58例、口腔科46例。
麻醉方法为静脉复合全麻,经口腔或鼻腔气管插管,除手术时间短的小儿科外,所有全麻患者均停留尿管。
1.2复苏期并发症呼吸道梗阻18例,心律失常4例、高血压10例、低血压30例(术后出血2例),低氧血症8例、低体温15例、尿潴留10例、苏醒延期2例。
2临床护理
2.1一般护理患者至复苏室前各类抢救物品及药品呈备用状态,调节好室内温度、备好保暖设备。
立即给予氧气吸入,连接临护仪的各条导线,要注意保暖。
安置合适的体位,必要时加用约束带,以防病人苏醒期躁动时使输液针头及引流管脱出。
将输液输血装置,各种引流管,负压装置妥善安置,保持静脉通畅。
如有留置尿管应固定好,及时倾倒尿液并记录尿量。
对未清醒的患者注意观察瞳孔、眼睑反射及对呼吸的反应程度,正确判断麻醉恢复期病人的意识状态,每1~15分钟临测记录1次。
根据临测指标(中心静脉压、动脉压或血压)用血气分析的结果调整控制输血输液的速度。
同时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出血现象。
密切临护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
通过观察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估计麻醉深度。
如瞳孔大或正常,睫毛反射存在,呼吸浅速,表示即将苏醒,若伤口渗血较多或有休克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
2.2保持呼吸通畅主要是预防和及时解除梗阻,防止窒息的发生。
床旁备好负压吸引器及气管切开包。
全身麻醉后患者可出现苏醒延迟、呛咳、吞咽反射微弱,为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的发生,患者应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有呕吐物及时吸出。
若出现喉头水肿,抬高头部。
全麻患者苏醒前容易舌后坠,堵塞咽喉气道,出现鼾声时,可托起下颌或应用鼻咽通气道。
出现尖锐的喉鸣声提示发生喉痉挛,应及时抢救,充分加压给氧。
2.3保持循环系统稳定全麻药物的作用及手术创伤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
变化,低血压常因血容量不足及残余麻药作用引起,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根据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缺氧和二氧化碳可引起心动过速。
体温过低等可引起心动过缓,若心率<60次/>100次min并伴有心律失常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及时处理。
准确记录输血输液量及排液量,注意术后患者有无少尿或无尿现象,严格遵医嘱输血输液,密切临测血氧变化,照射保暖或保温毯等,必要时根据医嘱应用肌药控制寒颤。
2.4防止意外损伤使用麻醉剂后,患者在麻醉复苏过程中往往出现明显的兴奋期,意识模糊、幻觉、躁动,相应的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此时必须维持良好的术后镇痛,做足安全防护工作,防止自行拔除各种管道而造成伤口裂开、出血等意外伤害。
2.5对苏醒较慢的患者应注意有无肝肾功能损害造成的意识障碍或低血糖、低钠血症及脑缺氧等,注意变换体位,使患者肢体保持功能位。
麻醉清醒后,由于气管插管后患者会感觉咽喉部不适(如发干、轻微痛、发痒等),做雾化吸入可使症状慢慢消失。
告之患者做深呼吸,可帮助肺扩张,促进肺部气体交换。
每15min做深呼吸1次,有痰要及时咳出,但注意保护伤口。
3结果
645例全麻患者在复苏室各项生命指征基本平稳安全。
并发症及时发现迅速解决,完全清醒后肌张力恢复,保护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呼吸道通畅,麻醉平面消退满意,对刺激可用言语和行为作出思维回答,生命体征正常后安返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