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铁路轨道精调

高速铁路轨道精调



允许偏差(mm) 2 顶面高程 中线位置 ±2 中心间距 0/2

Ⅱ. 标

Ⅰ型板铺设标准
1、Ⅰ型板施工标准
序号 1 2
中线位置 支撑点处承轨面高程


允许偏差(mm) 2 ±1
3
4 5
与两端凸型挡台间隙之差
相邻轨道板横向偏差 相邻轨道板高程偏差
±5
±2 ±2
Ⅱ. 标

2、Ⅱ型板施工标准
砼底座施工标准
Ⅱ. 标

项目
轨距(mm) 轨距变化率 水平(mm)
6、沪杭线作业标准
验收标准
±1 1/1500 1
作业标准
-1~0 1/3000 1
三角坑(水平变化率)
5m/30m 高低(mm) 150m/300m 10m弦线 5m/30m 轨向(mm) 正矢(mm) 150m/300m 10m弦线 20m弦线
3)脱轨系数:主要原因是横向力过大引起,由于直接危及
行车安全,必须立即处理。
4)横向平稳性:舒适度指标,连续小轨向影响较大。 5)垂向平稳性:舒适度指标,连续小高低影响较大。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7、关于极值管理和均值管理
1)极值管理:根据轨道检测偏差结果,特别是Ⅲ、
Ⅳ级偏差,通过削峰填谷方法,及时处理轨道局部不平
Ⅰ. 概

1、轨道精度 绝对精度控制应包括中线、高程、曲线长度
(包括圆曲线、缓和曲线、竖曲线)控制等。
相对精度控制除轨道几何尺寸外,还应包括 线形,轨向、高低(长、短波)偏差,变化率等。
Ⅰ. 概

1、轨道精度 轨距、水平、高低、轨向、三角坑、变化率是
轨道状态表述的基本元素,也是轨道状态控制的
关键元素。
件稳定的时段进行;
(6)测距应根据气候条件修正。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4、轨道精调方法
(7)一次测量长度不宜大于60m;两站重叠不少于10根轨
枕;横向、高程偏差不应大于2mm,否则应采用线性或函
数方式进行顺接,变化率应小于1mm/10m。 (8)一天测量长度不宜超过600m。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序号 1 2 3


允许偏差(mm) ±5 0/+15 10
顶面高程 宽 度 中线位置
Ⅱ. 标

2、Ⅱ型板施工标准
Ⅱ型板铺设标准
序号
1 2 3 4
中线位置

承轨面高程

允许偏差(mm) 0.5 ±0.5
±0.3 ±0.3
相邻轨道板横向偏差 相邻轨道板高程偏差
Ⅱ. 标

3、双块式施工标准
砼底座施工标准
2mm/3m
2 10 2 2 10 2
1mm/3m
1 5 1 1 5 0.5 0.5mm/2.5m
Ⅱ. 标

速度等级 标准等级 验收I 4 200 验收II 5 III 11
7、轨道动态验收标准
~250km/h
IV 14 验收I 3 300

350km/h III 10 IV 11
验收 II 5
42m波长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3、轨道精调前应做的工作
4)CPⅢ测量网的复合。 5)线路设计平纵断面资料核对。重点复核轨面高程、 中线、坡度、竖曲线、平面曲线、超高等关键参数。 6)调整扣件的准备。 7)扣件系统安装情况的检查。包括:安装的正确性、 扭矩是否达到标准。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4、轨道精调方法
6、轨道动态检测分析
1)减载率:导致减载率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轨面高低短波不 平顺(波长0.1~3.0m,波幅0.5~1.0mm)。原因:接头不平 顺、扣件缺陷或轨下支撑刚度突变等。
2)横向力:导致横向力偏大的主要原因是轨向连续多波不
平顺、轨向与水平的复合不平顺、接头支嘴等。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6、轨道动态检测分析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9、提高轨道精度的主要措施
2)高度重视轨道测量工作,确保测量数据真实可靠。 3)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期间要加强对扣件系统的保护, 避免污染、损坏。 4)轨道静态精调之前,应对钢轨、扣件安装状态进行全 面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测量和调整。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4、轨道精调方法
12)道岔精调应建立岔区单元概念。道岔直股应与两
端各不少于250m正线一并测量调整,以控制道岔整体平顺 性。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4、轨道精调方法
13)道岔精调应保直股,顺曲股;先直股,后曲股; 先方向、高低,后轨距、水平。 14)道岔几何尺寸调整好后,再检查调整密贴、棍轮,
浅谈高速铁路轨道精调

I. 概 念

II. 标

III.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IV.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Ⅰ. 概

1、轨道精度 可分为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
绝对精度:是指轨道的绝对空间坐标,即实测
坐标与设计坐标值的偏差。偏差越小,精度越高。
相对精度:是指轨道各测点坐标的相对偏差。
偏差越小,轨道越平顺。
最后调整转换和锁闭装置。
15)道岔调整应工电一体,人员固定,形成小组。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5、轨道动态精调方法
1)轨道动态调整,必须坚持“检重于调”的理念。
要根据轨检资料、添乘情况,确定晃车地点。现场必须进
行认真检测,查找问题点、确定调整方案后,方可调整。
否则不能动道。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8、影响轨道精调的主要因素
1)无砟轨道施工过程控制不严,导致施工精度不高。 2)轨道静态测量数据不准确、不真实、不全面。 3)扣件缺陷。扣件清理不彻底、扣件缺损、扣压力不足、 安装不正确、不密贴等。 4)焊缝打磨精度不高。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8、影响轨道精调的主要因素
5)调整方法不当。 6)静态调整标准偏低。 7)动态调整时对检测资料分析不全面、现场查找不 准确、调整不到位。
Ⅰ. 概

2、轨道精调 轨道精调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轨道精调质量对动车的运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甚至影响安全。 轨道精调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Ⅱ. 标

1、Ⅰ型板施工标准
钢筋砼底座施工标准
凸型挡台施工标准
目 允许偏差(mm) 0/-5 顶面高程 宽 度 ±5 中线位置 平整度 3
10/3

-2
4 / 0.8
-3
5 4 1.0
-6
10 8 /
-8
13 10 /
-2
3 3 0.8
-3
5 4 1.0
-5
7 7 /
-6
8 8 /
Ⅱ. 标

8、轨道静态中线、高程允许偏差
1)在满足轨道平顺度要求的情况下,轨面高程允许 偏差为+4/-6mm,靠近站台地段为+4/0mm。 2)轨道中线与设计中线允许偏差为10mm;线间距 允许偏差为+10/0mm。
6)对于测量给出的调整量,现场要用30m弦线、轨距
尺核查,不一致时,以手工测量为准。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4、轨道精调方法
7)现场应采用30m弦线对方向、高低,用轨距尺对轨 距、水平进行核查,之后方可进行轨道状态调整。弦线的 搭接长度应不小于5m。
8)每次松开的扣件不应大于5个,应注意对无缝线
路锁定轨温的影响。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1、轨道静态精调的时机
1)轨道精调应在长钢轨铺设、应力放散、锁定形成
无缝线路,焊接接头打磨后开始。
2)道岔精调应在直、侧股与正线、到发线焊联、接 头打磨后进行。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2、轨道动态精调的时机
轨道动态精调是在联调联试期间,根据轨道动态检测、 人工添乘情况对轨道个别晃车处所进行几何尺寸调整,以 进一步提高动车的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
5、轨道动态精调方法
2)轨道区段不平顺精调。轨道区段不平顺是指轨道整
体平顺性不良,轨道各项几何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⑴轨道质量指数TQI明显偏大(3.6及以上)区段; ⑵成段连续多点出现Ⅰ级偏差;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5、轨道动态精调方法
⑶轨道检测波形图中存在连续多波不平顺区段;
⑷动车添乘成区段连续晃车。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9、提高轨道精度的主要措施
1)加强无砟轨道施工过程控制,确保施工精度。无砟 轨道施工精度是轨道精度的基础,源头,其施工精度对后期 的轨道精调影响巨大,施工精度高,则精调工作量小,调整 件用量少,容易获得较高轨道精度;反之,则精调工作量大, 调整件用量多,难以达到较高轨道精度。
轨距(mm) 水平(mm) 轨距变化率
5、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
允许偏差
±1 1 1/1500 2mm/3m 2/10m 2/15m 10/150m 2/10m 2/5m 10/150m
扭曲(三角坑) 弦长10m 高低(mm) 弦长30m 弦长300m 弦长10m 轨向(mm) 弦长30m 弦长300m
轨道区段不平顺调整必须采用轨道小车进行全面测量, 根据测量结果进行系统、全面调整。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5、轨道动态精调方法
3)区段不平顺地段应安排计划尽快调整。 4)影响行车安全的缺陷必须立即(当天)消除。如 轨道检测Ⅲ、Ⅳ级偏差,动力学指标超限。
5)轨道检测Ⅱ级偏差应安排计划,逐步消除。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动态精调是对轨道状态和精度进一步完善、提高的过
程,使轨道动、静态精度全面达到高速行车条件。
Ⅲ. 静态、动态精调方法
3、轨道精调前应做的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