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肿瘤心理护理治疗效果
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近20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高居不下。
据有关数据统计,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我国死亡人数的20%。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肿瘤患者人数近百万,死亡80万左右,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肿瘤。
2000年,肿瘤患者数180万~200万,占世界总数的1/5,死亡人数为140~150万,占世界总数的1/4,大约每20秒就有1个人死于肿瘤。
目前,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增长趋势,肿瘤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的致命杀手,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的提出,心理社会肿瘤学的确立以及研究手段的发展证明,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了解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有针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有助于对肿瘤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肿瘤的信心,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现状
近年来,由于生物医学科技的发展,以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为主的治疗方式取得明显的进展,肿瘤治疗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但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过多单纯强调肿瘤对类机体的影响,却忽略了患者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在肿瘤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肿瘤患者在整
个诊治、康复过程中,伴随着较大的心理变化,心里失衡或者障碍,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目前对肿瘤患者心理社会干预的研究显得非常落后,这与医疗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极不协调。
护理工作作为医疗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较多,如果能将患者心理护理甚至心理治疗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会取得良好效果。
肿瘤患者的常见心理及护理对策
恐惧感:患者住院后环境陌生,心理负担重,尤其大多数患者都认为癌症很难治愈,所以一旦确诊为癌症,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恐惧感,担心晚期疼痛,害怕死亡。
每日情绪紧张,心里烦躁,夜不能寐。
总想向医护人员咨询关病情,如手术能否彻底解决,放疗、化疗是否有效等。
医护人员对这种患者,首先要有爱心,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与鼓励,经常巡视病房,多与患者沟通。
用理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告诉患者癌症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可怕,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些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如北京肿瘤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治愈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
同时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疑问,用热情、亲切、沉着、冷静的态度去帮助患者。
要强调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护理工作中,打开患者心扉的钥匙。
焦虑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多见于性格内向的患者。
如有的患者怕手术致残,怕癌症引起疼痛,怕化疗起不良反应。
有的怕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拖累家人,担心预后不良,表现为悲观失望、愁眉不展、
不思饮食、失眠等。
护理人员要主动呵护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有的放矢地加以安慰、解释和开导,同时要求家属积极关心体贴患者,共同唤起患者生的希望,消除其焦虑心里主动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
愤怒心理:当病情不见好转,在恐惧和焦虑的同时,患者难以承受治疗的痛苦,产生绝望心里,总认为病情不断加重,无法医治,向家属及医护人员乱发脾气,闷闷不乐,精神萎靡,对治疗失去信心,消极等待死亡。
对这些患者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做到克制忍让,有意多接近患者,倾听他们内心的痛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疏导,并劝导他们面对现实,既来之则安之,以笑脸去迎接不幸。
绝望心理:病情恶化及化疗不良反应,使患者意识到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到头来只会是人财两空,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心理。
这时医护人员从患者的语言、行为特点,去发现其内心活动,开导与安慰,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树立起患者的勇气和信心,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有生的希望。
抑郁心理:抑郁是每个肿瘤患者都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情绪低落,表情呆滞,既使治疗也难以摆脱灰暗心理。
首先教会患者放松紧张的情绪,遇到困难向他人倾诉,相信家人和医护人员会全心全意帮助自己,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度过难关。
讨论
对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应根据其心理活动的变化,探索患者心理规律,制定最佳的护理计划,并严格实施。
肿瘤并不可怕,只要根
据患者的机体状况和病情,通过手术放疗、化疗、基因治疗,多学科合作,进行有计划、合理、规范治疗,都可使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降到最低,并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随着治疗技术的高度发展,癌症死亡时代已经过去,大部分患者都有被治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