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方案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承担着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更承担着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的使命。

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必须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

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和发展使学校处在十分特殊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固守原有的学校文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要想按新的培养目标改变现有的学校文化状态,社会又还没有形成可直接供学校所用的、体现中国社会发展和新世纪人类发展精神的新文化体系,社会自身还在转型的初期运作中。

因此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去,按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

而工具化的课程及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主要的社会病理现象之一。

时代的发展已使课程的文化工具主义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而要终结这种工具主义化,就必须赋予课程自主、自律、自为的内在性文化品质。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说:“社会科学只有拒绝迎合社会让它充当合法化或社会操纵工具的要求,才能构成其自身。

”拒绝迎合、成为自我,对今日人文科学来说尤为重要。

而这样的理路与观念对今日教育学的发展、对课程文化而言更是根本性的。

在今日这个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时代,赋予培养主体手段的学校课程自主性的文化品质,几乎是件迫不及待的事。

2、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看教育是通过课程进行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常常是课程的性质决定教育过程的目的、机制与方法。

从这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这一课题,就是为了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即课程文化。

使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无自为性文化品质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工具。

课程与文化不再是工具与实体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但课程文化决不是从既有的文化中“拿来”的文化,即不是从社会文化中原封不动地切割下来的一部分。

将课程视为文化,是赋予课程一种文化主体地位,使其具有自律性的、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属性与品质。

3、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文化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放任自流的产物,更不是社会化和社会教化、塑造的产物与结果。

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教育的结果。

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必须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关注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的心理世界。

以学生为本,这是学校课程的根本性使命。

4、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著名的文化教育学大师斯普朗格强烈反对“教育是知识获得过程”,强调“教育是文化过程”,教育要对文化创造有所作为。

在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

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次。

学校将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

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也被作为动词来理解,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将活化。

二、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1、课题的界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世界上先进教育思想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根本上说取决于在校期间自主发展的空间和维度,取决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程度。

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学校育人的目的和归宿。

文化:泰勒把文化看作是复杂生活的整体,是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各种能力与习惯。

这种各种能力与习惯的综合性,同威廉斯认为文化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十分相近。

课程作为文化传递与创新的核心,其理性的价值取向,只能是某一文化结构活动的历史形成的产物。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活动。

课程文化: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它的特质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因此,课程从自身文化本性上看,必然是学习化课程。

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是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赋予课程一种文化主体地位。

人、文化和课程的关系: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为人的未来发展打基础。

而人是文化的人,任何人的成长都在一定的文化中进行,并且必须依靠文化的作用。

在把文化看成是人类的特有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揭示了文化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本质联系。

其根本旨趣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与文化的关系为内容,对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揭示和把握。

而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新课程改革表达一种哲学理性的价值关怀,更是对人、文化与课程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从而彰显新课程改革对三者传统关系的反思、超越和重构,开拓一个崭新的课程文化思维空间。

2、课题的支撑性理论:(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它指向对人的内在的深切关怀,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流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文化的内在化。

这一概念认为文化诚然是一种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现象,但是人还是要把它不断地内在化,即不断地通过学习使文化为自己所获得和掌握。

这一观念肯定了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通过促进学生文化的发展,使学生获得身心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2)新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理念从本质上进行了文化的创新。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课程文化精神的重建和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

其途径是转变传统课程文化的外在指导和外在教化为内在启蒙和内在教化,促进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的交汇和融合,从而使新课程文化的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生成,文化模式在对话中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审视课程的本质,揭示课程学习的内在规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可能;实现课程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文化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学生的文化发展,使课程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而是促使课程更具有文化的内涵,使课程成为一种文化,从而培养走向世界的开放的中国人。

1、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

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

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

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4、形成校园文化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

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研究内容:1、国定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化注重已有的文本课程(即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化研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结构上强调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化,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在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为终身学习做准备;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评价上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等等。

2、校本化课程的文化化开发校本化课程的文化化开发要求打破过去的“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组织结构,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体验课程形态,将知识逻辑、儿童兴趣和社会(问题)三者予以整合,同时课程与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促进他们的原有经验与新的知识相互作用,发生转化并内化为个体的经验,达到体验的生成。

在校本课程的文化化开发中,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特色,确立以乒乓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并在实施过程中,关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隐性课程的显性化隐性课程是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和个体身心素质形成的规律,对各种隐性的教育内容进行的安排和配置。

隐性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料,在学生课程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这部分教育资源,让隐性课程显性化,充分发挥它的教育效益。

(1)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保护好体现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物质设备和环境,赋予设备、用具以教育象征意义。

学校物质环境要整体和谐、自然,但又特征鲜明,使人、自然、建筑与技术融为一体,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热爱学校,热爱知识、热爱生活的作用。

(2)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在课程实践中,长期存在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至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厌学、逃学。

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堂生活毫无兴趣可言。

而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所以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情境,让学生走出过去的封闭式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课程。

即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体验中学习,形成一种开放的校园精神文化。

如因校制宜地制定具有特色的校训,以此反映学校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举办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等,使课程成为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的文化载体。

(3)形成良好的师生文化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

同时,每个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

教师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建立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即由专家、教师、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师生间、同学间、学校领导与员工间,家校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帮助,和谐、亲密、友好、合作,彼此思想认同,保持情感相容,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附子课题:1、以生为本的班队活动课程文化的开发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