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
政治体系的核心是政府,同时还包括政府运行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构和部门的全部整体;
政治制度只是政治体系和政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治制度的相关概念
三、政治制度的构成
比较政治制度主要探究以国家为首、以政府为主的政治制度;
如何理解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治制度如何构成?包括哪些组成部分?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国家的复杂性
3.政治制度与政府
政府是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政府由负责为社会制定公共政策的机构组成,从更狭义的意义上,政府意指这些决策机构的最高政治层级;
政府是国家的“大脑”,是国家权威付诸实施的手段;
国家是持久的,而政府则是短暂的;
政府的功能
有效的政府:
共同体建设和国家建设;
提供安全和秩序;
保护财产权和其他权利;
国体与政体:问题
这种理解政治制度的范式是怎么形成的?
国家政治制度是否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政体的英文?
Regime;Form of Government;
国体的英文?
林来梵:《国体概念史:跨国移植与演变》
国体概念的演变史
“国体”这个语词最早出自我国古代文献,但作为具有特定法政内涵的“国体”概念,乃是清末时期从日本移植过来的;
二、《比较政治制度》的课程内容
对政治制度的跨国比较研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个案研究:
选取代表性的国家作为典型个案进行研究;
如美国政治制度、英国政治制度……
二是集中比较:
选取特定维度和变量,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类型化分析;
如立法制度比较、司法制度比较、行政制度比较
本课程内容
以个案的国别分析为基础,进行集中比较和理论概括;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使公共决策得以制定和实施,是统治者用以实现公共目标的工具,政治实践就是权力的实施;
政治权力:解决冲突达成一致的能力;
棍棒;
交易或奖惩;
操纵或思想控制;
问题:如何区分权力、权威与暴力?
2.政治制度与国家
国家是政治制度的一种特定类型,也是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的载体;
问题:国家是不是从来就有的?
而其最初法政意义上的内涵,则又是明治时期的日本宪法学人从德国近代国法学中移植而来、并将其附会于日文中的“国体”(kokutai)这个原有语词之中的。
“国体”这个概念,经历了从中国和德国到日本、再从日本到中国的、一个可谓“跨国、交叉、往复的移植”历程;
国体的古代含义
在语源学上,“国体”一词可追溯至诸多的中国古籍
据考最早乃见诸《管子》,内有“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一句,其中的“国之体”乃指君臣父子五行之官,具有类似于国家组成要素的含义。
《春秋》中亦有“大夫,国体也”一句,其中“国体”一词更直接指称国家的承担者。
《汉书》中有“温故知新,通达国体”一语,其中的“国体”表示国家状态;
国体在日本的含义
中国现代国体概念的形成
1940年初,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一文,文中特意采用“国体”这一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为此首先对国体概念作了崭新的定义。他指出:
“这个国体问题,从前清末年起,闹了几十年还没有闹清楚。其实,它只是指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至于还有所谓‘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政治制度是一种权力的既成结构;
政治制度不同于一般制度的特征:
正式性和法律性;
强制性和权力性;
公共性;
政治制度:多样性
由于人类对于自身、对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认识不同,政治的公共生活千差万别,政治制度形式也多种多样;
历史的多样性:政治制度存在着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政治制度;
纵向差异:古代政治制度与现代政治制度
国家是一种制度形态,也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社会在特定阶段的造物;
国家的要素
美国:US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利坚联合众国;
联合国
永久的人口;
明确的领土;
有效的政府;
最高且独立的主权;
国家的人口和领土
领土:祖辈生活的土地;
人口:共同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
民族与认同感:分享共同的所属物和民族感的人们的一个大群体——同属于一个民族;
国体概念的移植
迄20世纪末,“国体”一词在中国还仍然只有古典的语义,但随着外来思想的输入,尤其是在清末“预备君主立宪”过程中,作为法政含义的国体概念从日本被移植了过来。
进入20世纪之后,“国体”一语开始随着当时一批日本公法著作中译本的印行而进入了国人的视野。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所谓国体者,指国家统治之权,或在君主之手,或在人民之手。统治权在君主之手中者,谓之君主国体,统治权在人民之手者,谓之民主国体。而所谓政体者,不过立宪与专制之分耳。国体根于历史以为断,不因政体之变革而相妨。政体视乎时势以转移,非如国体之固定而难改。”
第二阶段:结构-功能主义阶段
政治制度只是政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治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在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输入与输出的互动关系;
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是政治行为研究和政治系统研究,政治制度只是政治行为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只是社会基本经济结构的反映;
认为经济结构、环境系统、个人行为要比政治制度更重要;
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56个民族与一个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制造虚假的团结和盲目的敌意;
共同体建设:民族认同的危机与国家认同的危机;
国家的主权和政府
主权:最高的、至上的权力。
国家:主权的拥有者;
马克思·韦伯:国家就是在特定地域对暴力的合法垄断;
现实的多样性: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不同群体的政治制度也互不相同;
横向差异:东方与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历史与现实的纠葛
二、政治制度的相关概念
1.政治制度与权力
政治制度是一种权力的既成结构;
何谓权力、政治权力?
权力是一种能力: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
权力是一种关系:针对他人的、人际间关系;
权力:一个人通过并非出自他人选择的方式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促进经济增长和效率;
进行再分配,实现正义;
保护弱者;
失效的政府:
破坏共同体;
引发混乱;
侵犯基本权利;
损害经济绩效;
谋求私利;
维护既得利益;
政府的复杂性
4.政治制度与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或政治系统的两层含义:
在内部:相互依存的各个组成部分;
在外部: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
政治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即参与制定权威性公共决策的体系。
你现在是如何认识“我国”与“他国”的?
2.通过比较研究丰富我们关于政治制度的分类学知识;
你现在知道哪些政治制度的不同类型?
3.比较研究能够使我们检验有关政治生活的一般性假说;
权力导致腐败,所以天下乌鸦一般黑?
4.比较能使我们拥有预测和控制的能力;
“中国模式”举世无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政治制度的复杂性
一个由观点和利益最初不同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凭以作出普遍接受且对群体自身构成约束的集体决定并以此作为共同政策加以实施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为了制定、维持和修改社会的一般性规则而进行的活动;
政治制度:活动规则;“游戏规则”;
政治制度具有正式的,通常也是法律的特征;
采用明确的且往往是可强制实施的规则和决策程序;
国体一词在历史上被引入日本,成为日文中的一个词汇,并直接采汉字写法,其意与中国古籍中的原意极为近似。
在明治维新时期,“国体”一词在日本思想史上获得了特别重要的地位,日本学者强调天皇统治作为日本“国体”的特殊性
意图在维持东方国家自身君主制传统(国体)的前提下,有效地吸纳并装备近代西方式的立宪制度(政体);
比较政治制度关注政治制度的跨国比较,关注“外国”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为何关注制度?
比较政治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制度主义:
将政治制度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
认为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是政治制度研究;
认定角色要比充当角色的人更加重要;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制度主义一直是政治分析的主导传统;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政治思想家,既关注特定的政治理念,也关注达致这些理念的政治制度形式。
1912年8月发布的《国民党宣言》即指出:“此消长倚伏之数,固不必论其国体之为君主共和,政体之为专制立宪,而无往不如是也。”
1915年,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现代国体概念的形成
《国体之本义》:“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奉皇祖神勅永久统治之。此乃我万古不易之国体”。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日本传统国体及其国体观均给予了致命的重创,国体概念成为“死语”;
描述、理解和解释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导论:政治制度的相关概念与分析框架
一、制度与政治制度
制度(institution)是一套基于既有的规则、程序来调节个人(或)全体的行为的持久而稳定的安排;
制度的特征:
明确性:规则和程序;
稳定性:持久而稳定;
约束性:调节和规制;
政治制度
服务于政治的目的:
政治的目的:群体试图通过协调其成员间的分歧从而作出具有约束性的集体决策的行为;
“在所有的社会中,正式政府机构的作用都要受到非正式的集团、政治态度和多种人与人的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学若要有效地解释各类社会中的政治现象,而不论这些社会的文化、现代化程度和规模如何,需要提出一个更加综合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