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
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民族音乐在培养民族审美观、民族精神和爱国
主义情操方面,具有其特殊的作用。
一、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又是在弘扬民族音乐方面,
更令人担忧。
在学校和教师方面,不难发现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及一些浮躁
心理,已严重地左右了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有不把音乐教育当一
回事,有把音乐教育只当成为考试而学的项目。它的某些模式、某
些带着对优秀中华文化蔑视的观念和行为,如重视艺术尖子人才,
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
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
养等,偏离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方向,也给民族音乐的教育造成了极
大的困扰。
学生方面,流行音乐充耳可闻,而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音乐却被
打入冷宫,无人问津。他们对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往往不屑一顾,
视之为“土气”、“古旧”,整个在爱呀、悲伤呀的声音中损害了心
灵,扭曲了情感。民族音乐,却让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却陌生到几
乎不认识。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 端正中小学音乐教育方向
音乐,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荣衰,折射出人生的
无穷奥秘,并直接感动人心,唤起共鸣。就像《史记·乐书》中所
言:“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
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音乐小则影响个人身心,大则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素质。音乐教育即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引导教育学生走进音
乐、认识音乐、融入音乐,让音乐教育成为“完成人格,止于至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精神的传承
工具,具有其无可代替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尤其重要。因此,作
为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应对弘扬民族音乐承担更重大的
责任。国家教育部刚制订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
确指出:音乐教育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
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
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加强民族
音乐文化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势在必行。我们不否认外国音乐
有其高雅的一面,也不否认流行歌曲有其优秀的一面,但我们绝不
能因此而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中
小学的音乐教育必须端正方向,大力弘扬民族音乐。
三、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几点探究
要唤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达到弘扬民族音乐的目
的,就必须讲究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在感受中让学生喜欢民族音乐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
力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它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让学生在流
动的音响中靠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美国
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
趣。”因此,教师首先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模式,以丰富多彩的民
族音乐精华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
的兴趣。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和题材
内容也各不相同,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东北民歌的质朴豪放,内蒙
民歌的辽阔粗犷,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江南民歌的婉转抒情,无
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东北民歌《小拜年》,陕西民歌《三十里
铺》,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
苏民歌《茉莉花》等等歌曲,都上口、动听,容易使学生对民族音
乐形成共鸣,进入迷人的艺术境界。
其次,欣赏音乐,教师只能作简单的引导,主要要让学生自己静
静地去听,去理解音乐,以达到“悟”,从整体上感悟音乐所塑造
的形象和意蕴。使学生在反复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逐渐喜爱民族
音乐,在愉悦的情绪中扩大视野,并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逐
步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积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二)在体验中让学生领会民族音乐
任何一个母亲教孩子说话,不约而同都能由浅入深,从最简单、
最重要、最实用的词开始,循序渐进。民族音乐教育也应由浅入深,
由简单的、易唱易学的开始,慢慢推进。通过欣赏产生感性认识,
再通过学唱进一步体验民族音乐的精髓,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教师
在教唱的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视听技术,通过欣赏著名歌唱家演
唱的民歌,再结合教师亲自演唱,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主动学唱。
学生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不断积累民族音乐作品,在主
动探究、主动操作、亲自参与音乐的实践中,让身心得以充分投入,
个性得以自由抒发。
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强调音乐要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
在一起,强调必需自己参与音乐活动,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
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他认为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
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
少些限制,多点形式,多些自由。让学生通过歌唱表演、音乐小品、
戏剧舞蹈等形式,把自己对声乐意蕴的领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
在自主的音乐表达中解放思想,自由想像,激发创新意识,顺理成
章地领悟音乐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三)在音乐大课堂中让学生接收民族音乐
音乐无处不在,民族音乐光芒无处不在。教师要加强与课外、校
外的联系,拓展音乐实践活动的时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
教育资源,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到社会上、群众中进行音
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大课堂中让学生接收民族音乐。比如观看民族
音乐演唱会,聆听民族乐器演奏,学习民族音乐和舞蹈,参加民间
音乐活动等,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扩大文化视野,丰富民族音
乐知识。
要在知识的学习中丰富民族音乐知识,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教
师应注意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通过讲授乐理知识、器乐知识,音乐
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以及音乐家的故事等,提高学生对
民族音乐的期望视野,达到其接受民族音乐的目的。
总之,弘扬民族音乐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一
定要在教学中方向明确、尽心尽责,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祖国的
音乐文化,永远唱响民族音乐的主旋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