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消费金融: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互联网消费金融: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互联网消费金融: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作者:黄林董文翰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消费金融方兴未艾,以其高效率、普惠性、便捷性吸引了大量用户,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控制不足、利率高企、催收泛滥、个人隐私保护缺失等问题。

文章简要梳理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原因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三个典型案例,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问题;案例;政策建议消费金融是指与消费有关的金融活动(王江等,2010),依据其业务开展主要方式的不同,消费金融可以分为传统消费金融和互联网消费金融。

传统消费金融主要指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主要通过线下审核、抵押担保等方式发放消费贷款,如汽车贷款和信用卡的透支业务。

与此相对应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依托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进行风险定价,采用线上+线下或是完全线上的审核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或分期服务。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业链中,资金供给端将资金供给消费金融平台,消费金融平台将资金贷放给消费者应用于各式各样的消费场景。

在资金供给端方面,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存款、自有资金和资产证券化;在消费金融平台方面,可以分为垂直型、电商型和传统型消费金融平台,消费金融平台主要的任务在于征信和催收,随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不断发展,基于算法设计的征信业务逐渐成熟;消费金融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线下场景和线上场景两大类,其中线下场景主要包括房屋装修、旅游、教育、医疗美容等方面,线上场景主要包括网络购物场景。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从粗放式竞争逐渐转向规范发展,市场对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认知也日趋理性。

互作为互联网金融与消费金融的交叉领域,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消费金融蓬勃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为刺激“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要看到,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突飞猛进式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积累了大量风险和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法律法规、行业自律的方式加以规范。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现状1. 平台数量快速增加,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2013年分期乐针对消费者特别是高校学生推出分期服务,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起步,2014年京东金融、天猫商城分别推出京东白条、天猫分期,2015年蚂蚁花呗上线,百度有钱花面市,2017年互聯网消费金融代表性企业趣店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国内消费金融公司从寥寥数家发展到数百家,发展突飞猛进,数量迅速增加。

根据艾瑞咨询的《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2015年~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从1 183.5亿元发展到43 847.3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08.68%。

2. 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市场逐渐走向理性。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问题频发,监管政策趋紧,互联网消费金融制度套利的机会大大减少,2015年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开展行业自律和规范,2017年央行、银监会颁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对网络小额贷款进行清理整顿,都反映出监管政策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成熟,行业开始走向规范化、正规化发展。

3. 不同类型的消费金融公司并存,消费场景不断细化。

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包括了以电商型、垂直型和传统型为代表的三类消费金融公司。

电商型消费金融公司依托于电商业务和流量入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蚂蚁花呗、天猫分期之于淘宝、天猫,京东白条之于京东商城,苏宁消费金融旗下的“任性付”之于苏宁易购。

电商型消费金融公司不仅在消费场景和获客成本上具备明显的优势,而且由于互联网电商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因此它们在大数据征信和风险控制方面独领风骚。

垂直型消费金融公司专注于某一消费领域,如针对大学生分期消费的平台分期乐、趣分期,针对房租分期的房司令以及针对三农分期的农分期。

垂直型消费金融公司聚焦于细分消费场景,深耕专注是其优点,但由于品牌知名度比电商平台低,获客成本高成为潜在的风险。

此外,由于垂直型的消费金融公司缺乏数据资源,因此往往需要与其他机构合作才能在征信和风控方面有所建树。

传统型消费金融指的是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服务,如北银消费金融是2010年北京银行注资3亿元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分别从线下和线上开展服务,以实现传统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

传统型消费金融公司往往成立较早,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业务广泛,教育、旅游等消费金融业务均有所涉及。

与消费场景结合紧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优势所在,消费金融场景从传统的信用透支、车贷和网络购物分期扩展到教育消费、装修分期、旅游分期、租房分期、农业分期、医药美容分期等领域,消费场景更加具体、细化,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4. 服务人群较为集中,多为传统金融机构尚未覆盖的人群。

由于银行在获客成本、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积累了大量的优质顾客,互联网消费金融对于传统银行的优质客户来说吸引力较弱,而高校学生、蓝领、年轻白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目标人群。

一方面这部分目标人群年龄在18岁~35岁之间,较早接触互联网,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分期、贷款服务接受度较高,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尚未被央行的征信业务覆盖,无法取得消费信贷,蓝领和年轻白领因其收入水平不高,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满意的消费信贷额度,因此较为容易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使用顾客。

互联网消费金融弥补了传统消费金融覆盖人群有限的不足,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信用服务。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既离不开“互联网+”纵深发展和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环境,也离不开自身的普惠性、便利性的微观优势。

1. 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和消费贡献率的上升。

2008年以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为42.8%,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1.6%。

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人们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从2008年的44.2%发展到2017年的58.8%,可见民众消费能力不断上升,这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背景。

2. 网络购物普及,消费环境逐渐改变。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购物消费不断增长,网络购物以其丰富、廉价的商品和便捷、高效的消费体验吸引了大量用户。

大型电商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纷纷崛起,加之快递行业的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购物消费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借助互联网,紧密结合网络购物的消费场景,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受到市场的欢迎。

3. 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所代表的信贷消费、超前消费已被大多数年轻群体接受,消费金融产品中的“分期付款”也受到人们的认可,从大额的房贷、车贷到3C产品的分期付款,无不是社会消费观念变化的推动作用。

4. 高效、便捷的使用体验和覆盖人群广泛的优势。

根据央行的征信数据,目前央行征信业务覆盖了约8.6亿人,但实际有征信记录的只有约3.5亿人,这其中高校学生未被覆盖,白领、工薪阶层虽被覆盖但征信数据较少,贷款难、贷款慢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这部分消费需求较强的群体的消费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高效、便捷的使用体验与传统银行的贷款难、贷款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覆盖人群更广泛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更多的人纳入信用消费,相比于传统消费金融的巨大优势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消费金融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规范,积累了大量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作为金融的核心,风险控制在保障资金安全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传统消费金融通过抵押、担保,依托于央行征信数据构建风控体系,保持了较低的坏账率。

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风控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征信数据,大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都没有接入央行征信中心,并且由于目标人群集中在年轻消费群体,大部分消费者还未被央行征信业务覆盖或者征信数据仍处于空白状态,即使接入央行的征信数据也很难进行风险定价;二是线上风控技术较为落后,目前有效的线上风控技术还是稀缺资源,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中仅有一小部分公司能够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有效的风控体系,而行业内的大部分公司缺乏技术能力,这势必造成风险控制的建设能力不足;三是审核不严格,流于形式,给日后的资金安全埋下了隐患。

目前行业正处于扩大用户数量的高速成长阶段,许多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以低门槛追求用户数量的高增长,置风控于不顾,造成了行业内坏账率整体偏高。

2. 分期利率普遍较高,滋生催收行业。

由于缺乏健全的风控体系,大量高风险用户涌入,为规避风险,增加利润,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提高分期利率,变相收取服务费,年化利率普遍超过20%,有的甚至高达35%,逼近高利贷的边缘。

高利率在加重消费者负担的同时,进一步造成坏账率上升,形成了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催收公司索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催收人员经常使用恐吓、威胁等方式催债,产生了催收“校园贷”致人自杀、卖淫等违法行为,存在巨大的道德、法律风险。

3. 个人隐私缺乏保护。

互联网消费金融中征信业务、催收环节都存在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

在征信方面,从不正当渠道获得或未征得本人同意的个人信用数据泛滥,在催收过程中,对个人隐私的肆意泄露,诸如“裸条”事件暴露出的个人隐私保护的缺失问题频发,个人隐私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缺乏相应的保护。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案例分析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类型多样,本文选取依托于电商消费金融平台京东白条、依托于具体消费场景的垂直型消费金融产品房司令和侧重于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进行风险定价的消费金融企业量化派进行案例进行分析。

1. 京东白条。

随着网络购物的日趋普遍化,针对网络购物的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京东白条依托于京东商城的网络购物场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京东到家)、全球购、产品众筹,后来又逐步覆盖了租房、旅游、装修、教育、婚庆等领域,从赊购服务延伸到提供信用消费贷款,覆盖更多消费场景,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服务。

相比于垂直型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等电商型消费金融产品天然具有获客成本低、流量大、消费场景清晰的优势,凭借其电商积累的大量用户便可开展业务,开拓业务。

2. 房司令。

房司令是租房分期领域的领军品牌。

随着外来人口向涌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涌入,住房需求不斷增加,而城市高昂的房价令大多数外来人口望而却步,“买房难”成为普遍问题,租房作为一种对买房的替代性方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押一付三等租金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