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外养猪业现状 养猪业是畜牧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世界猪存栏数,1975年为6.84亿头,1995年达9亿头;2004年为9.50亿多头,其中中国4.80亿多头,占世界猪存栏数的一半。2006年世界猪肉总产量1.05亿吨,比1980年增长一倍。美国的养猪业高度发达,是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目前,美国已是全世界猪肉生产大国之一,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猪肉出口国。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养猪业逐年提高,2001年为例,生猪存栏为5980万头,生猪屠宰总量达到9950万头,猪肉年产869万吨,这些数字都占世界产量的10%左右。美国生猪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多美元,整个养猪行业为美国提高8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2010年,生猪存栏为6393万头,猪肉年产882万吨。预计2012年达到964万吨。
综合分析,国外养猪业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特点: 1.1 种猪资源优势明显 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都属于世界著名的猪种,全球分布广泛。控制出口种猪是世界养猪强国的典型特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种猪出口国,有核心群母猪700-2000头。丹麦2006年-2007年共出口种猪7万头,而2010年-2011年增加到20万头。加拿大现有种猪场630个(原种猪场250个),登记的纯种猪有10万头,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分别占37%、15%、44%。 1.2 规模化养殖 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87.1万个,平均出栏商品肉猪100头;1975年有64.7万个养猪场,平均养殖规模为87头;1994年养猪场减少为20.8万个,平均出栏商品肉猪为458头;2005年减少到6.94万个养猪场,平均养殖规模增加到871头。据统计,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全美国的84.2%,其出栏的商品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养殖场占8.9%,出栏商品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0%,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6.9%,出栏的商品猪占全美国的58%。 日本的养殖户由20世纪60年代的70.2万头减少到90年代的1.9万户,户均养殖规模由5.7头增加到545.2头。据日本农林水产省调查,1993年饲养规模在29头以下的农户每头猪的生产成本是40201日元,饲养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农户每头猪的生产成本是29990日元。 丹麦的养殖模式也不断扩大,1984年养猪场有5.2万个,1994年减少到不足2.8万个,1994年存栏数在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占全丹麦79.3%,其养殖数量占全丹麦的24%,1000-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全丹麦10%,养殖数量占全丹麦54.3%。 荷兰在2000年拥有2.92万个养猪场,而2006年养猪场减少到2.12万个,平均养殖规模则不断增加,100头以下的猪场从1998年的7454减少为1701个,而饲养规模大于1000头的养猪场从1998年的1757个增加到47378个。1998年-2008年十年间,养殖母猪头数大于250头的农场从1139个增加到1746个。据报道,2009年荷兰生猪出栏数超过1万头的养猪场有136个。 总体看来,全球养猪强国的养殖规模在不断增加,猪场数量逐年减少,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养猪道路。 1.3集约化、自动化生产 美国的养猪场大多采用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程度高。大多数猪场不设围墙,没有专门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也没有饲料加工厂等。种猪场只负责生产仔猪、育肥场只负责育肥、保育场只负责保育,不同养殖场的分工明确,日常管理专业性强。同时,集约化、自动化、工厂化、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高。养殖场内采用全自动控制的饲喂系统,定时、自动添加饲料;自动饮水系统保证猪只24小时内自由饮水,而且可向饮水内添加药物。在美国,一个饲养1200头猪的养殖场,只需要一台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将仔猪断奶头数和断奶重、配种的繁殖母畜头数、妊娠母猪的配种日期等数据输入计算机,可以用计算机管理整个猪场,从而大大降低了养殖场的管理人员数,节约成本。 荷兰的养猪场自动化程度很高,除了30%的养殖场应用母猪自动化饲养管理系统外,大多数的养殖场都可以施行场内自主供暖、自动通风、自动饲喂。但是,产房的自动化应用难度较大。由于荷兰的人工费用高(每小时30欧元左右),所以产房的管理较为粗放,经常发生无人接产,新生仔猪死亡率的情况,给养殖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情况下,荷兰自主研发了可升降的产床,该产床的漏缝地板可以升降。母猪站立时,产床自动下降,仔猪无法进入母猪的躺卧区,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母猪躺卧压死仔猪;母猪躺卧后,产床自动上升,仔猪可以随意进食。 加拿大的养猪场也采用自动化的饲养方式。生产过程分为五个环节:配种、妊娠、产仔、保育和肥育,其中,产仔、保育和育肥环节实行单元式全进全出。不同的生产环节都采用计算机自动喂料、饮水、清粪、自动控制舍内温湿度和通风。 1.4完善的管理制度。 美国养猪业的管理法规比较健全,从饲料、种畜禽,兽药生产到饲养、加工、运输环节都有法规可循。例如针对猪肉产品安全卫生的《联邦肉类产品检查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为了有效执法,联邦政府有7600多名监督员,分布在6000多个单位,负责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美国生猪交易市场的管理也很健全,具有多种交易方式。其中生猪期货市场对于稳定生猪生产,维护生产者利益均起到一定作用。 荷兰的养猪场大都有一整套完善的猪群登记制度:给每头初生仔猪建立养殖档案,直到出栏。一方面可以积累必要的原始资料,为育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跟踪制度,有力的监管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保证生产健康、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有利于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荷兰养殖户的准入制度较为严格,必须达到以下条件,才可以从事养猪:(1)有销售订单;(2)有粪污接收者证明;(3)有生产许可证,每个许可证450欧元;(4)在制定区域建厂。 加拿大的养猪行业具有严格的卫生和防疫制度:对种猪采用PSS DNA测试,淘汰含有PSS基因的猪只;外来人员不得接近猪场;卫生消毒程序严格。通过以上措施加拿大已经消灭了猪瘟、口蹄疫和伪狂犬等疫病。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其他的猪场疫病:(1)全面推广人工授精技术;(2)采用“三点式”生产方式,仔猪、母猪和商品猪分开饲养,距离大约在3千米以上;(3)兽医定期到养殖场抽检,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的指导猪场的采取疫病防控措施。 1.5专业化、多样化经营 美国养猪业有4种成功的经营方式。分别是独自自营、合同生产、公司经营和生产合作社。独自自营是所有产品都是自己生产的,自产自营,家族(家庭)式,完全独立的经营模式,家族拥有(租赁)全部的资产,承担全部的债务,债权和收益。这种模式相对较少。合同生产是一种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双方签订合同,确定某一时间以某一固定的价格提供固定数量的断奶仔猪。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猪场是自己的,与公司签订的代养合同也是自己的,另一种农户与公司签订了代养合同,但猪场不是自己的,而是由其他有猪场的人提供,代建或者合作。公司经营是由各自股东共同投资组成公司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养猪业之前并没有特别多特别大的养猪公司,随着养猪业发展,公司经营模式的出现,规模越来越大。猪场和猪场之间为了扩大规模优势,不断地联合兼并,一些原来并没有养猪的人或者投资机构加入了这个行业,与原有养猪的人合资组建了更大的公司等。生产合作社作为一种合作经营方式,通常不提利润只有管理人员工资。早年的养猪合作社中,会员养猪户大都是一条龙生产,后来不少合作社的养猪户共同建立母猪场,各农户就不再养母猪了,而是从公共的母猪场引进断奶小猪来养。 养猪业由副业生产向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养猪场主体规模将由1000头扩大到1万头。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成为新时期养猪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如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养猪业大国不仅在繁育体系、品种改良、性能测定、饲料营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还开发出相对完善的肉产品市场体系、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和服务组织,率先完成健康养殖模式的成功推广;美国、荷兰相继开发出SHOAT模型、畜禽舒适环境模型,成为世界上猪场环境应激的典型预警系统;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组织执行机构、控制处理等横向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另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的“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正被世界多国借鉴并实施,主要体现在“从地头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纵向管理体系,包括相关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的监测检验系统的形成等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上畜禽养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代谢及其调控、养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动物应激及其福利、动物排泄物无害化增值处理方法研究、技术开发和标准制定、动物产品安全生产及其检测技术等。当前国外健康养殖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采取多学科集成和交叉研究;增强本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速度的数字化与标准化研究。 2 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2.1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 高度集约化工厂化养殖与完善的饲养管理措施是现代养猪生产的主要特征。虽然世界各国都能养猪,但是由于经济与环境保护以及动物福利等原因,生猪的生产主产区逐渐向饲料主产区进行转移,从而来节约饲料的运输成本。 2.2 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禁用抗生素 1986年瑞典已经开始在畜禽饲料中禁用抗生素,丹麦于2008年禁用抗生素,用于治疗用途的抗生素需要兽医师同意。欧盟在2006年规定禁止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2.3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扩大,以及抗生素的逐渐禁用,动物的健康及疫病防控成为了养殖场的重点环节。养猪高度化发达的国家将采取更加科学化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体系。如巴西在全国范围内免费提供口蹄疫的接种疫苗,瑞典则规定猪场必须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避免疾病交叉感染。 2.4 关注动物福利 在目前的养猪生产中,大多采用全漏缝地板或半漏缝地板,妊娠母猪饲养于限位栏内。欧盟规定,到2012年母猪配种后四周内可以饲养在限位栏内,其他时间则禁止饲养在限位栏内。养猪发达国家多采用替代系统来养殖生猪。欧洲部分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将母猪饲养在舍外,妊娠及哺乳母猪饲养在具有防寒设施的草地上。虽然舍外养殖可以满足空间的要求,但是容易受到气候条件、环境压力、疾病防治措施等的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养猪发展过程中,寻求合理、优化的养殖方式是提高动物福利的重要方面。 2.5 加强环境保护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气不仅危害饲养员的身体健康,还成为大气、土壤和水质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低碳生活”口号的提出,全球将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畜牧业的减排势在必行,各个国家将会研发更加环保的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措施,减少畜牧业带来的环境危害。例如,荷兰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