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财富论坛第82场——王明夫
会议时间:2009年3月23日晚
会议地点:清华大学
会议内容: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学们,朋友们,大家晚上好!聆听嘉宾智慧,梦想启迪未来,欢迎
来到清华学子财富论坛第82场活动。这次活动是由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经管学院研究
生会协办。希望我们今天的活动能像以往一样带给您新的收获和思考。
我们都知道,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凝聚着智慧与财富的行业,因为其极具高度的门槛,极
具挑战的工作状态但又极其诱惑的薪水回报,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全世界的众多人才们。但
2008年9月华尔街金融风暴的爆发一时间震撼了世界,也更震撼了咱们关注投行的朋友们,
我们都非常想知道,投行业的本质到底在哪儿?投行业的魅力是否依旧?投行业的发展路在
何方?
那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和君咨询集团的董事长王明夫先生就这一话题进行
演讲。王明夫先生作为资深的投资银行家,堪称“中国式投行教父”,以其多年来的从业实
战,他对投行业的独特见解,他对“寒冬”里投行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博大精深的
商业思想,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场无以伦比的传道盛宴。现在就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
隆重请出今晚的嘉宾王明夫先生!
开场白
王明夫:
有一位博士给我发短信说,王老师好,清华牛人很多,不信鬼神,今天晚上有可能有一
些要来领教领教,含有挑战的意味,我现在哆嗦了,如果真挑战我不可能就输了。我不是高
手,真正的高手不会亮相的,到这里讲的人不是高手。在清华里听到讲的,肯定不是高手。
今天我这么高调的出场,本人非常不自在这种氛围,搞得好象很伟大的样子,这是很可怕的。
一个人不管他做出多大的成绩,实际上他都是凡夫俗子,何况我这个没太大成绩的人,
要把这个氛围烘托很伟大的话就会变成非常不自在。我经常出去讲课会被营造出这样的氛
围,我经常会用半分钟的时间把它破坏掉。以中年男人的见识和大家分享一下看法,你不要
带着挑战的心理。如果你带着挑战心理说明你把这个端起来了,你没有自然,那样是赢不了
我的。要平心静气,大家沟通一些看法,看法可以完全不同。
我的题目是“如何成为投资银行职业高手”,这是一个非常功利的题目。大学生首选职
业之一都想首选华尔街做投行,因为这个行业的收入非常高。想进入这个行业非常不容易,
想成为高手更不容易。谁敢讲这个题目?我说我来讲讲这个题目。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
法。
我这里讲的是大投行,不单是做承销的业务部门,我讲的是整个华尔街行业,或者是金
融学里面直接融资的领域,你要做将来的大投行概念,你的岗位或者是职位可能是基金经理,
可能是分析师,有可能是并购专家,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是金融工具的研发创新人员。
我今天想这么几个角色,一个是基金经理的角色,我想很多同学想毕业以后做基金经理,再
讲一个分析师的角色。我认为一个脑子很好的女孩子很适合做分析师的,千万别做基金经理,
男孩子可以做基金经理。女孩子千万别做,因为不是人做的,非常难干。但是我觉得做分析
师很好,尤其对一个女孩子来讲。
我以前有很多女孩子部下,在我部门里面做分析师做得都很资深,做了10几年在业界非常有地位,做很多大公司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费一年都有几十万的收入。假定你这个女
孩子专门研究旅游板块,你的工作整天就是游山玩水,住五星酒店不要钱。还有投行,我今
天讲IPO的投行专家,另外讲一下并购。
(一)上篇 高手身影
高手身影之:基金经理
MichaelLewis,他写了一本书,没有人不知道这本书。他毕业以后进了所罗门兄弟,进
去以后他侥幸的成功,拿了奖金以后他就不干了。华尔街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年轻人突
然得到了一千万的美金,当场西服一脱,这个鬼地方永远不再回来了,拿着钱就过日子去了,
或者是到一个岛屿去了,或者是转行干别的了,因为华尔街说实在真不是人呆的,压力非常
大。所罗门兄弟曾经在债券上做得很好,后来因为债券公司破产了。这家公司在历史上很强
盛的时期,他进公司以后看明白华尔街的钱是这么赚的。他以一个业界亲历者的身份揭示了
华尔街的运作内幕。这个书一出让大家看到原来华尔街是这样的。他让大家看到了这个行业
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他认为华尔街如果这样玩下去迟早会完蛋的。
但是很可惜,20年后,1987年到2007年整整20年。这本书里面语言华尔街会OVER,
但是他等了20年,这20年几乎让路易斯绝望了。因为这20年里面华尔街持续的繁荣,对
于路易斯的观点构造持久的无情嘲笑。直到2007年结束了。
这个时候他看到公司,20年重写了一篇文章,《The End》。这本书讲述的是非常真实
的故事。美国一个很小很小的对冲基金,只有5000万美元起始,三个人,其中一个合伙人
早年在律师所当助理时,曾经接触过最早的次贷法律合同,最后就成为了一个研究次贷债券
的分析师。他一直质疑次贷债券,最终离开了投行,创办对冲基金,做空次贷产品。
这些人深入研究次贷产品,得出的结论令人惊讶而且恐怖——华尔街精英们全都错了,
次贷势必酿成巨大灾难。于是,他们坚持做空次贷债券和大量持有次贷产品的各大金融机构。
然而次贷持续兴旺,华尔街精英们兴高采烈、源源不断的制造和买入次贷产品,大赚其钱。
而他们三人一直赔钱。
显然是华尔街那些精英们错了,他们三人是坚持正确而继续做空,还是转而从众,空翻
多呢?三人痛苦万分,怀疑、动摇、困惑、买忙,一次次的动摇之后,最终还是坚信自己的
判断,继续做空次贷产品,以及持有次贷产品的所有金融机构,包括做空大名鼎鼎的雷曼、
花期、高旗等。这种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跟整个市场是反的。
2007年次贷危机终于爆发,市场崩溃,他们三个人的对冲基金赚了无数无数的钱,此
时此刻,他们三个人感觉宛如灵魂出窍。2008年做得最好的对冲基金就是这家,08年卖空
欧洲的主要银行就赚了30亿美金。4月5日我去见他,中间也有中国人,但是不是这三个
人之一。我上次在纽约听一个朋友说中国人说内部乱得很,赚了很多钱,分钱的时候总打架。
看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感觉?你成了这样的高手,你觉得你的人生是不是适合做高手就是
一个问题。任何想成为高手的人中间会无数的中断。如果你真想成为职业高手,估计你的职
业道路上会面临着这样一系列范畴的选择,对与错?聪明与愚蠢?主流与边缘?坚持与放
弃?从众与独立?你选哪一个?非常难判断。
路易斯在1987年,他进入所罗门兄弟,高盛、花期、都是这样玩的,所以他认为这个
行业一定会完蛋的。但是20年高盛繁荣之后再完蛋,这时候你都已经老了。像这三个人,
你看他认定次贷产品一定有问题,中间隐含的风险太大,做空不断的赔钱,生不如死,最终
你是赢了,是成功了,但是这种煎熬过程是非常漫长痛苦的,对于人生是毁灭性的。
不单做职业高手,我们的日常生活,走完漫长一生你始终面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选择主流还是选择边缘?你是随波逐流还是
坚持独立?这东西不好把握。而一个真正职业高手内心的力量就体现了对这些范畴的把握
上,不在技巧上。
高手身影之:做IPO承销的投行家
这是狭义上的投行,专门做承销的。我讲的故事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公司,Starbucks1992
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之后,星巴克进入高速成长期,高速时期末每天开新店5家,可想
而知这种复制的速度。星巴克上市之后股价长期上涨,高峰时翻了65倍。一谈到纳斯达克
会想到高科技板块,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纳斯达克上市的80%的上市公司与高科技没有任
何关系,比如说Starbucks跟高科技有关系吗?
Starbucks后来成为纳斯达克非常重要的蓝筹股。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Starbucks这个公司IPO为什么拒绝了大摩等华尔街大牌投行,而
选择了没有太大知名度的马里兰州一家小投行?很多大牌投行都想做他的IPO承销,但是
他最后选择这些高盛、摩根、美林、雷曼。我在西雅图看他的公司传记的时候这段给我的印
象非常深刻,华尔街各大投行的投行家一个个西装革履,一表人才,都是问你的报表怎么样,
EPS怎么样,资产负债怎么样,未来增长怎么样,都是问的财务把表的事。但是Starbucks
公司的老板是对咖啡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迷恋偏好的人。谁想做他的投行鹦鹉,他都想跟
人家分享对于咖啡的生活方式,生命感受。他想分享磨咖啡,冲咖啡整个细节流程,但是华
尔街的大投行家对这些都没兴趣。这样这个投行家来了,这两个人像谈恋爱一样谈起了咖啡
文化。这个投行家非常的欣赏,而且两个人沟通非常好,类似于欣赏一幅艺术名画一样的。
最后他选择了他。
你们看Starbucks的老板是怎么烤咖啡的。Starbucks把烤咖啡的过程理解成是一种艺术。
每炉子的咖啡都要在炉火很旺的炉子里面烤12—15分钟。受到高度训练和充满着经验的技
工,监督整个过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来判断这个咖啡豆什么时候被完美的烤制出来。
在烤的时候过程中如果烤好了会发出响声,所以要用耳朵听声音,这个声音像美好的音乐一
样。Starbucks的标准这么精确,以至于烤工要用这么精密的仪器对它做出测试。只要发现
达不到这个指标值,整炉咖啡都全部倒掉。
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有关的管理人要么在寻找整个咖啡豆的过程利民巡查,要么是在
整个烤咖啡豆的过程里面观察。他用的词是闻,品尝,而且把他的整个观察要记录在他每天
的日志里面。
这两段可以看到,一个老板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以这种态度欣赏他的。你一个投行家来
了不能和他一样感同身受的享受这个过程的话,怎么能跟他达成共识?一些大的投行去了以
后对这些故事没兴趣。这个小投行家对于整个过程跟老板一样如此如醉。
我用中文把关键词提炼出来:技工、炉火、时控、闻味、听声、观色、敛神、尝味、精
密检测,一丝不苟。
因为这个过程,Starbucks拒绝了那些大投行,选择了这家小投行。后来有一本书也是
写Starbucks公司传记的,这本书的名字《把平反变非凡的五项选择》,这五项选择其中一条
Everything Matters。作为投行家,怎么样把未来成为纳斯达克蓝筹股的承销拿到自己手上
的。
我写了这么一段话,将来如果我会写自传的话,我自传里面一定会有这么一段话,1998
年早春,我坐在小街的Starbucks,喝着一杯咖啡,漫不经心的地翻看着一本关于星巴克的
书,书中的精神和职业成长的思考思考,久久挥之不去。关于星巴克的故事会影响我一生。
我想问同学们两个问题,你该养成什么样的职业精神才能支撑将来足以成为高手,或
者是在某个时段出现高手的身影。第二个问题,你靠什么跟业界的人才和平庸之辈做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