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
标准 高中数学三种课型案例
案例一:新授课学案
必修1 学案3
第一章 集 合
§1.3 交集、并集
学习目标: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描述交集与并集;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学习重点:集合的运算(交集与并集)
学习难点: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
学习过程:
一、温故链接 导引自学
1.设全集U=R,P{x|2≤x≤3},则UP =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
,
记作 (读作“ ”)即
.
3.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 ,
记作 (读作“ ”)即 .
4.区间:设a,b∈R,且a
ba, ;ba, ;ba,
;
,a ;b, ;, .
二、交流质疑 精讲点拨
题组1(直接用概念运算)
例1 P12例1
例2 P12例3
实用文档
标准
题组2(用Venn图分析,注意表达要求)
例3 P12例2
题组3(综合运用性质)
1.设}019|{22aaxxxA,}3,2{B.若BABA,则a = .
2.设}32|{xxP,Q{x|x≥a}.若PQP,则a的取值范围为 .
三、当堂反馈 拓展迁移
1.P13练习
2.设4,2,3,2BA,则_______________;BABA.
3.P={-3,1},S={x|ax+1=0},,PPS则a = .
实用文档
标准 必修1
教案3
第一章 集 合
§1.3 交集、并集
教学目标:通过辩析掌握交集与并集的本质;通过活动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教学重点:根据学情提出问题和组织活动,立足于集合的运算.
教学难点:交集、并集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间的正确转换.
教学过程:
一、温故链接 导引自学(直接提问答案)
1.UP =________.
2.称为A与B的 ,记作
(读作“
”)即 .
3.称为A与B的 ,记作
(读作“ ”)即 .
4.ba, ;ba, ;
ba, ;,a ;
b, ;, .
二、交流质疑 精讲点拨
题组1
例1 P12例1
例2 P12例3
题组2
例3 P12例2
活动单元一:
1.阐明什么叫集合运算;(教师讲)
2.辩析2与3语言与符号的区别;(学生辩析)
3.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同桌交流)
①对2和3用Venn图怎样表示?
②是否存在ABAI?ABAU?
③若U=R,A∩UA是什么集合?
④对4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每人选两个)活动时间为8分钟左右
1.例1、例2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重点是规范与运算)
2.从例1与例2的结论,教师引领A、ABI、ABU之间的包含关系.
活动单元二:
1.对题中的数据含义的再认识(重点是审题,分段划出)
2.根据数据可分成几个区域(即可设成几个集合)
3.建立Venn图,计算,算式45-(12+20-6)中为什么要减去6?
4.提出解应用题的要求,揭示数形结合法
5.(变式)某班45名学生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试,跳远和铅球测试成绩分别及格30人和31人,两项测试均不及格的有4人,则两项测试成绩都及格的人数是 .(口答),师生互动,活动时间为6分钟左右 实用文档
标准
题组3
1. a = .
2. a的取值范围
为 .
三、当堂反馈 拓展迁移
1.P13练习
2.BA ;
BA .
3.a = .
设计意图:
教学上: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清醒理解概念;二是清晰隐含条件;三是清洗解题方法。
教育上: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自觉地思考;二是让学生自觉地参与;三是让学生自觉地规范。
活动单元三:
1.小组讨论:①“ABABIU”说说A与B之间的关系?
②“PQPI” 说说集合P与Q之间的关系?
班内交流并简述解题思路
2.教师总结规律,并对2在解法上和注意点上作演示。
活动时间为5分钟左右
1.教师流动批阅
2.展示典型学生的反馈作业,作点评,学生自纠
3.本节总结(教师或学生或提问式) 实用文档
标准 案例二:复习课案例
必修5
不等关系复习课学案1
基本不等式复习(1)
复习目标:会用不等关系的性质证明其他不等式;通过变形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复习重点:不等式成立必须满足的条件,灵活变形使之满足条件.
复习难点:等号成立与最值存在性之间的关系.
复习过程:
一、温故链接 导引自学
1. (必修5P94复习题8改编)设x<0,则y=3-3x-4x的最小值为________.
2. (必修5P88例2改编)若x>-3,则x+2x+3的最小值为________.
3.,,0,_______abRab若且则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写出所有正确的不等式序号)
①222abab; ②2abab; ③112abab; ④2baab.
4.已知全集0,U,集合,2abMb,,Naba,其中0ab,
则MU N =___________.
二、交流质疑 精讲点拨
题型1 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
例1已知x>0,y>0,求证:1x+1y≥4x+y.
变式训练
(1) 若a>b>c,求证:1a-b+1b-c≥4a-c;
(2) 若a>b>c,求使得1a-b+1b-c≥ka-c恒成立的k的最大值.
实用文档
标准 题型2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例2(1)已知x<54,求函数y=4x-2+14x-5的最大值;
(2)当0 (3)已知x>0,y>0且1x+9y=1,求x+y的最小值. 三、当堂反馈 拓展迁移 1.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lgx2+14>lgx(x>0); ②sinx+1sinx≥2(x≠kπ,k∈Z); ③x2+1≥2|x|(x∈R); ④1x2+1>1(x∈R). 2.已知P是△ABC的边BC上的任一点,且满足AP→=xAB→+yAC→,x、y∈R,则1x+4y的最小值是________. 3. 设正项等差数列{an}的前2 011项和等于2011,则1a2+1a2 010的最小值为_____. 实用文档 标准 必修5 不等关系复习课教案1 基本不等式复习(1) 教学目标:通过点拨思维上具有逻辑性(即有依据),表达上具有严密性(即有形式);通过活动认识上具有深刻性,应用上具有灵活性。 教学重点:紧扣成立必须满足的条件展开讨论,研条件、凑形式灵活变形. 教学难点:等号成立与最值存在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温故链接导引自学” 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前三题,第1、2题提供答案,学生自纠. 第3题答案 ④ .第4题答案,bab . 活动单元一: 第三题小组讨论,讨论结束请学生回答第三题,其中②,③,④都是易错的, 请学生对的要证明,错的讲清原因。 第四题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完成,估计到学生可能想不到用数轴来解决,当学生出现挂黑板时适时提醒。(以上环节共用时约15分钟) 二、“交流质疑精讲点拨” 例1已知x>0,y>0,求证:1x+1y≥4x+y. 活动单元二: 第一步:学生独立审题、思考、 第二步:提问1:本题是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证明通常有哪些方法?本题能用哪些方法证明,能不能找到更好地方法? 第三步:学生再思考 第四步:小组讨论 第五步: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案,教师从步骤上和方法上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