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

论我国公民法律信仰【摘要】党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标志着党对法治这一治国方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从1997年到现在,又是十多年了,法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离其预期的效果还有很远的距离。

真正法治还是没有实现,法治还是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究其原因还是需要考虑到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对法律这一社会调整手段提出更多的要求,完善健全法治建设,实现真正的法治成为人们的迫切期望。

然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途中,法律信仰的匮乏是制约法治建设的非常重要的观念障碍。

如何认识和克服这些前进道路中的障碍,实现真正的法治,是我们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律观念法律情感权利意识法治精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方面必须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

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建成法治社会和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是一种空想。

一、法律信仰概述信仰,最早出现在宗教领域,是属于精神的范畴。

也有把信仰解释“为对某人、某种主张、主义或宗教的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或指南”①法律信仰表现为人们对法律规范的极度认同、依赖和尊敬。

笔者认为,法律信仰的根本是对于法律所追求的内在价值理念的认同感,绝不仅仅是,甚至根本不在于对法律规范本身的崇尚。

价值才是法律的核心,才是法律内在的灵魂所在。

所以1,对于法律的信仰,就必须把握住其灵魂的归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法律信仰的意义,使其能够成为推动法制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从根本上讲,真正的法律信仰就是主体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时候,发现法律的价值取向与主体内在价值追求相契合后,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自觉地认同、信服、依赖、尊敬法律,并将之作为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法律信仰的概念可表述为:法律信仰即关于法律的信仰,或法律领域中的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某种在其看来具①王同亿:《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京华出版社,2001版有普遍价值的法律观念抱有深刻信任的情感状态。

二.我国法律信仰现状及其原因(一).我国法律信仰现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但是从立法的出糙到执法的随意,从社会整体对法律的漠视到个体对法律的恶意规避,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毋庸置疑,法律信仰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

现实社会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法律信仰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1、公民法律观念的淡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立法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采取大而全的模式,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法制上的漏洞,社会生活各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结束了“无法可依”的时代,但是我国现行的立法模式缺乏民众基础,有些立法脱离生活实际,这就留下了法律不被信仰的隐患。

虽然立法以相当快的速度覆盖了农民生活的许多方面,然而法律的实施情况却相当不如人意。

然而,不仅是农民法律观念缺乏,大学生犯罪问题近几年已呈现上升趋势, 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等这类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些现象的存在足以表明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漠。

2、公民法律情感的转变法律情感是法律意识中的一个内容,是基于法律现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法律情感既可以表现为对法律的认同、接受与信仰,从而自觉地去遵守法律,并积极参与法律建设也可表现为对法律的批判、排斥与否定,从而抵制法律,也就会视法律为虚无,甚至违反法律。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

”①法律及其法律作用的发挥必然以确立其权威、被人们认同、尊重与信仰它为前提。

我国司法改革三十年,民众对法律的情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结果也是大多熟人满意的,但是近几年出现的“广西泼法官硫酸”、“湖南枪杀法官”事件,表现了仍存在对法律以及法律工作者的批判、排斥与否认的行为。

2①[美]伯尔曼:《法律和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像一副肩担压在肩头,需要挑起两个方面的重担,一方面自己要对法律信仰并依法而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信仰,督促整个社会都树立起对法律的依赖。

”①(二)、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2010年6月1日,从湖南3永州零陵法院传来噩耗,永州市邮政局零陵分局押钞员朱军,持微型冲锋枪一支和五四式、六四式手枪各一支于6月1日上午10时许,冲进永州零陵法院四楼办公室,持所带的三把枪向办公室内扫射,当场打死正在办公的法院干警三名,另有三名干警受伤,行凶者也当场开枪自杀。

枪击事件一出,立即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

打开网络始料不及,在新闻跟帖评论中,充斥着网民们兴奋的叫好声,支持率竟然达到百分之九十。

暂且不去评价事情本身,对于民众们对事件的态度反映出两点:首先,在众多评论中出现类“杀得好”等类似话语,足可以看得出网友们的法律意识。

杀人本是一件违法犯罪的行为,即便真的断案不公,也应当由法律去制裁,谁都没有剥夺任何人生命的权利。

而网民们对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认同和支持实在是法制社会的悲哀!其次,当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官成了被袭对象时,公众首先联想到的是这家法院是不是存在断案不公的问题,以至于当事人挟私报复。

人们或许相信法律的公正,但是对法律的执行者的公正或许持怀疑意见的较多。

公众对官员的贪污受贿,吃喝嫖娼,无恶不作的形象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

他们不相信法律的执行者能够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权力和利益。

最后,当然也存在类似“就当吃个哑巴亏算了,何必这么较真呢”等不少评论。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反映出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首先,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是一个自然经济、宗法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三位一体的国家。

三纲五常、等级特权的人治历史几乎占据了中华五千年的全部。

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总会出现权力高于法律的认识,从而对法律失去信心和认同感。

而中华法制的显著特点便是偏重刑法、以刑为主,刑的功能主要在于镇压,可以使人产生畏惧感,但却无法产生信仰。

再加上中国人讲究处事中庸,就更难形成对法律的信仰了。

其次,我国法律体系本身存在一些瑕疵。

法律在价值上的缺失,尤其是司法无法保证公平和正义的进行,是现阶段我国法律信仰缺失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法院审判体制不合理,很①陈金钊:《论法律信仰》,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97年3期难避免产生冤假错案;司法人员的素质不高,司法受地方干预,不能有效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权,以及司法腐败的存在,导致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促使公众对法律丧失信心。

再次,公众自身的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的了解不够。

法律信仰形成的条件之一在于公众必须要了解法律,不了解何以谈信仰。

只有了解了法律才能拥有足够的法律意识,才能拥有足够的权利意识,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利,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

只有这样,才可能从运用和保障权利的过程中产生对于法律的价值认同感,才能进一步去信仰法律。

三.法律信仰的培养正确的法律信仰的形成,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主体的价值追求与法律的价值取向,只有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称其为正确的法律信仰。

由此,法律信仰的培养既要从社会公众入手,同时也要从法律自身入手。

1.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重视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这是培养法律信仰和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条件。

社会公众的权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没有权利内容的法律就激发不了公众对它的渴望。

应该说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权利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及法律所含的价值的褒扬,从而萌发了信仰的雏形;同样,采取对法律信仰的认同和鼓励也会引发起社会公众对权利意识的重视。

2.把法治精神的建设同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培养社会公众法律信仰观念的重要基础。

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是公平、自由的竞争,随之产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制度防止社会各种弊端的滋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形成一种崭新的法律态度,普遍对法律产生一种高度的认同。

社会公众没有了对法律那明显的敬畏和距离感,有的只是对法律所产生的归属感与依恋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任、信心和尊重。

3.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证,也是培育现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环节。

由于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由人民委托执掌一定权力的代表和法律的卫士,是法律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4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①因而,为了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①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4育,一方面要切实加5强对公职人员的法素质教育,增强其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民主监督、民主考核评估等各种制度,扶正祛邪。

【结语】法律的实施是需要强制力来作为后盾的,但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靠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更为重要的是民众心灵上对某一种精神文化的敬重、信仰。

如有一天当问题产生时,法律可以说到也可以做到“到我这里来,我可以解救你们”,人们相信法律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懂得运用法律去保障自己的权利,那么中国的法律信仰便不远了。

【创新点】本文作者主要从我国法治建设中的法律信仰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了法律信仰的概念、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改变现状的对策。

提出真正的法律信仰在于法律的价值取向与主体内在价值追求相契合。

而我国法律信仰缺失在于立法不够成熟以至于法律的价值取向不够明确具体,而更重要的是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不懂法律、不相信法律、不相信公正。

所以在此情况下很难产对法律由衷的敬仰与信服。

对此,法律信仰的培养既要从社会公众入手,同时也要从法律自身入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