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

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

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

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

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

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

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

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

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

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

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

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 2000a: 1-17)。

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

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

所有的翻译理念因子构成了庞大的理念因子库(meme-pool),其中有些翻译理念因子没有最终赢得普遍接受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另外一些曾经非常风行却最后又让位于其他的翻译理念因子,还有一些理念因子生命力很旺盛,似乎坚不可催。

不同的翻译理念因子在不同的时期,占据了不同的地位。

一旦某种翻译理念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变成翻译规范(Chesterman1997a)。

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切斯特曼1995:253-268):1.单词阶段———词是翻译的基本单位;2.“上帝之词”阶段———全方位忠实源语文本。

源语文本中的语法形式不可改变,语法形式负载有意义;3.修辞阶段———译者的忠实转向读者,强调译文流畅。

4.逻各斯阶段———译者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塑造力被置于重要地位;5.语言学阶段———注重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关系;6.交际阶段———强调信息的功能和语用等方面;7.目标阶段———关注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或遵循规范、或打破规范;8.认知阶段———该阶段把我们带回翻译操作中心,也即译者的头脑,探究译者翻译时作出的决定及其理由。

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特别的理念因子或因子群。

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概念和见解,其中有的概念和见解能够持久生存并进入随后的阶段,它们其实也就是规范。

这些阶段本身也可被视为规范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些阶段各自的顶峰在时间上约略有先后顺序,但阶段之间也有许多重叠,它们逐一累积而并非严格地前后相继,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着思想簇而不是历史时期。

3·翻译规范的分类图瑞较早地对翻译规范作出分类,他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文本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体系中的翻译策略。

起始规范制约译者个人的倾向,译者在这种规范的制约下选择重源语文本或者重目标语文本,或者是选择某种程度上居中的态度。

而作规范则是指实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抉择的规。

切斯特曼深受氏理论的影响,但与图氏相比,切氏似乎更注重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或许因为这两种规范与翻译产品和行为本身密切相关。

他把影响翻译产品和行为的规范也划分为两类———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切斯特曼1999:90-97),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期待规范是指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比如在语法性、可接受性、风格等等方面的期待。

这些期待部分地受到目标语文化所盛行的种种翻译传统的制约和类似文本类型形式的制约,也受到经济、意识形态因素、同一文化及不同文化间权力关系的影响。

我们可根据期待规范对不同的译本作出评价,一些译本可能比另一些译本更符合期待规范。

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在一个文化的译本集合体内区分出非常符合规范的译本子集,这一子集以外的其它译本虽未体现期待规范,但仍可被视为译本。

这一区分对翻译研究颇有方法论意义。

期待规范基本上是由于其自身在目标语社会的存在而生效的,人们确实对某些特定文本怀有期望,因而体现在这些期望中的规范是有效的。

但有些情况下,期待规范是因了某种规范权威(翻译评论家、教师、文学评论家等等)的作用而生效。

在任何社会,都有一专家群体,被人们认为有能力确认这样的规范。

他们可以对已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规范予以确认,在此意义上,他们代表整个社会,受到其他成员的信赖。

专业规范制约翻译过程中可接受的方法和策略。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这些规范从属于期待规范,因为他们决定于期待规范。

任何过程规范都决定于终极产品的性质。

这些过程规范来源于规范权威,而规范权威是社会公认有能力的职业译员,这些职业译员又为其他社会的有能力的职业译员所承认,能力”和“职业性”是被以主体间性的方式定义的。

如果人们认为你有能力,你就有能力,而承认你有能力的人们又被他人承认有资格做此判断,如此等等。

期待规范的建立主要源于专业人士,因为他们的译品很自然地变成目标语社会评估后来译本所依据的标准。

换句话来说,专业人士的翻译行为具有建立规范的作用。

反过来,如果一个译本被认为遵守了相关的期待规范,译本的译者就会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职业译员。

正如可以从译本总集中区分出一个特别符合期待规范的译本的子集,我们也可以从某一特定文化的译者群体中区分出一个模糊的子群体,该群体中的译员都被认为是有能力的专业译员。

那么,从这一群职业译员的翻译行为中我们就可以获得翻译的过程规范。

切氏把这些翻译过程规范称作专业规范。

专业规范又可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及关系规范(切斯特曼1993:1-20)。

责任规范是道德规范,也即译者接受委托人赋予他的翻译工作的责任。

交际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指译者应致力于使参于交际的各方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交际。

关系规范是一种语言规范,主要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

这三种专业规范部分地是经过规范权威的批准而生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规范像期待规范一样,是因了它们自身的存在而生效,即人们接受了它们,承认它们是制约专业译员翻译实践的规范。

打破这些规范通常被认为应该受到批评。

批评或许会受到(被批评的)译者的抵制,从而引发关于应该如何解释规范的争论。

规范总是可以争论的。

一些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或许会声明他们的意图就是要打破规范。

他们故意违反期待规范,往往是由于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优先考虑了一些因素,比如,忠实于源语文本某些形式,坚持某种再现源语文化的最佳方式,或者渴望打造更具说服力的译本。

译本打破期待规范恰好证明了那些规范的存在。

如果人们都期待译本打破某些规范,那么这种期待本身也将变成规范。

因此,期待规范并非静态或永久性的,而是可以修正和改变的。

4·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4. 1翻译策略———译者遵守规范的方式4.1.1翻译策略的特征a.翻译策略是一种过程翻译策略也是理念因子,它们是译者遵守规范的方式,翻译规范通过翻译策略对翻译行为起作用。

译者采取一系列翻译策略,最终获得他所认为的最理想译本。

因此,翻译策略是一种过程、一种行为方式。

b.翻译策略是语篇操纵的形式翻译策略的总体框架是行为性的。

翻译策略描述语篇行为,涉及到译者在生产目的语文本中的翻译操作,这些操作要么关乎彼目的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理想关系,要么关乎彼目的语文本和目标语中间同类型其它文本之间的理想关系。

所以说,翻译策略是语篇操纵的形式,可通过与源语文本相比较,从译本中直接观察到翻译策略。

c.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指向翻译行为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具有目的性,翻译策略以目的为指向。

翻译策略所指向的目的即翻译规范。

d.翻译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翻译策略是解决翻译问题时采用的策略,问题是翻译策略的出发点,翻译策略以问题为中心。

在较一般的层次,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如何翻译这个或这种文本”,所用策略为“总体策略”,比如译者就目标文本和源语文本间恰当关系的一般性质作出的起始决定等等。

在较具体的层次,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如何翻译这个结构(或这一思想、或这一项)”,所用策略为“具体策略”。

切氏对具体策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e.翻译策略具有潜在意识性翻译策略能被意识到,或至少被潜在地意识到。

对于一个译者来说,具体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某一特定时刻)比总体策略容易被意识到。

当译者刻意遵守某些规范时,对自己采取的翻译策略就会有清晰的知觉;反之,如果译者不自觉地按照某些规范进行翻译操作,那么,他所采取的策略往往只存在于他的潜意识中。

f.翻译策略具有主体间性对翻译策略往往只能进行不严格的阐述,而很难给予清楚的解说,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主体间性。

当翻译策略在译员中间传播并延续其存在时,通常是被以一种非正式的、很粗糙的方式阐述的,这使得它们具有可学性、可移动性、易接近性。

对于翻译主体(译者)来说,翻译策略是反复实验的过程。

4.1.2翻译策略的分类翻译策略大体上可分为理解策略和生产策略两类。

理解策略关系到对源语文本的分析以及翻译委托的性质。

生产策略实际上是理解策略的结果,它们关系到译者为了生产恰当的目的语文本而采取的操纵语言材料的方式。

切氏(1997:92-112)对生产策略做了详细分类。

他的分类是篇章语言学性质的。

翻译的生产策略共有三大类:句法/语法策略(代号为G)、语义策略(代号为S)、语用策略(代号为Pr)。

句法/语法策略包括:G1,直译;G2,借词;G3,移位;G4,单位转换;G5,改变词组结构;G6,改变从句结构;G7,改变句子结构;G8,改变衔接;G9,层次转换;G10,改变组合。

语义策略包括:S1,使用同义词;S2,使用反义词;S3,利用上/下义词;S4,反译;S5,抽象化和具体化;S6,改变分布;S7,改变强调;S8,解释;S9,改变比喻;S10,其它语义策略。

语用策略包括:Pr1,文化过滤;Pr2,改变清晰度;Pr3,改变信息;Pr4,改变人际关系;Pr5,改变语言行为;Pr6,改变连贯;Pr7,局部翻译;Pr8,改变译者可见度;Pr9,编译; Pr10,其他语用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