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循环说课稿

氮循环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06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来自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第三单元第二节《氮的循环》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分别是: 1 教学设计理念 2 教材分析 3学生学情分析 4 教学目标 5教学过程 6 教学特色 首先请允许我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的传授,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由过去的讲授式转变为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氮在自然界的循环掌握氮极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自然界和人工固氮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化学价值观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第二部分则具体讲述了固氮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含氮化合物,第三部分讲述的是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生活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我们说学生才是学习主体,要想“对症下药”,必须进行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并且知道化肥的有用成分是铵盐,对生物固氮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的基本原理、完整的过程并不清楚,另外对涉及到得氮和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也不了解。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再以未知的问题进入氮的学习中。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掌握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初步掌握NO、NO2重要性质;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

(2)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氮气、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教学难点:氮及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接下来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闪电”引入,播放闪电的图片然后引出“雷雨发庄稼”的谚语,提问学生:闪电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反应?雷雨发庄稼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氮循环的学习。 利用课本上自然界中氮循环的示意图,用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密切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知识,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过程.让学生写出氮循环过程中涉及到得反应方程式,并且利用氧化还原的观点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解读闪电过程中氮气与氧气的反应,这是自然界固氮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部步,自然界还有另外一种利用生物如根瘤菌进行固氮的方法,介绍完后接着提问:能否用人工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呢?答案在课本中,让学生阅读相关部分的知识,找出工业合成氨的方法,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固氮的重要意义。承接以上分析,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氮的氧化物有哪些?它们有怎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为氮的氧化物有毒,所以视频演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化,以及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从而简单介绍两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接着回扣一开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和老师补充,使学生得出由氮的氧化物最终生成硝酸的全过程。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雷雨天对人类是有益的,但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一氧化氮还能和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还可以引起光化学烟雾,现在空气中的氮的氧化物可以通过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进入大气,它的存在已经是弊大于利了。这样让知识更贴近生活,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至此,学生对自然界固氮和人工固氮的原理和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特意设计以下练习题:

下列几种固氮方式中属于人工固氮的有( ) A.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 B.豆科作物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 C.NO与O2反应制备NO2 D.由N2与3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NH3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我用直接引入的方法,指出今天所要学习的是氨气和铵盐,让学生从阅读课本归纳出氨气的物理性质。由物理性质的最后一条极易溶于水引出氨与水的反应。这里我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解释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氨气除了与水能发生反应外,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探究之旅的第二站:魔棒生烟魔术即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装满氨气的集气瓶。这个实验简单易操作,且没有危险性可以让学生来完成。深奥莫测的魔术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引导学生进行‘揭秘’,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除了这两个反应,氨气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反应:氨气的催化氧化,这里可以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推测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然后根据这一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来分析,掌握此反应。

接着进入铵盐的学习。从小故事化肥潮解后不能暴晒来引入,利用课本上的“观察思考”氨盐的性质中给出的三个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交流,教师点拨,进行归纳得出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从离子的角度分析铵盐与碱的溶液的反应。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如何合理的储存和使用化肥,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意识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最后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取,因为有了铵盐性质的讲解学生就较容易掌握实验室制法。这里要注意与氧气装置进行对比和氨气的检验方法。

练习巩固: 课后题1、3、4题。巩固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第三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硝酸的性质,难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我采用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硝酸的泄露,通过观察消防员的处理过程和现场的情况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引发学生思考,硝酸到底有哪些性质。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结合课本“观察思考”栏目硝酸的性质中的三个实验,分别是

1、 展示一瓶硝酸,观察物理性质 2、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3、 将2中的铜换成铁做相同实验。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对硝酸的氧化性有哪些认识? 2、 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这是为什么? 3、 浓硝酸能和金属铁反应吗? 通过实验1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浓硝酸的保存,从而掌握浓硝酸的不稳定性。通过实验2现象和分析氮元素化合价变化入手,引出硝酸的强氧化性,指出还原产物与硝酸浓度有关,一般规律是:浓硝酸被还原为NO2,稀硝酸被还原为NO。借助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交流研讨。在教师点拨的“规律”引导下,对浓或稀硝酸作氧化剂时,还原产物规律进行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产物的影响。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共同完成相关化学方程式书写。通过实验3中想象,同时结合浓硫酸使金属钝化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认识浓硝酸也能使金属铁铝表面钝化。

最后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拓展探究浓硝酸与非金属碳的反应。同时要求学生要会写出化学方程式,再一次提高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易出现的问题:知识方面因氧化还原等相关概念及相关知识运用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有些学生在分析硝酸的氧化性会有困难。习惯方面:学生书写方程式时容易忽略硝酸的浓度大小对产物的影响问题。

六、教学特色 1、坚持了“观念为本”的设计理念,围绕观念来设计和组织教学 2、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兴趣,紧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 3、重视设计以问题为引导的探究活动,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本节课我们围绕-----------设计了几个驱动性很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构建,深入清晰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由于课堂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新问题的生成,而导致一些环节的变化,但是不管怎样,我都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