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除草剂药害与解救讲解

除草剂药害与解救讲解

除草剂的药害与解救措施——附(除草剂应用注意事项)高级农艺师闫洪珠2015.05.24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分析1.1 禾谷类植物、牧草新长出来的叶变黄,叶鞘内下部腐烂,接着老叶变黄。

是禾本种类除草剂(如拿捕净、精禾草克、精隐杀得、盖草能等)的药害。

1.2 阔叶植物生长受阻,褪绿或变紫,叶脉有时发红或紫,生长点末端死亡。

禾本科植物生长受阻,叶脉间发黄或变紫,子叶可能不展开,侧根很少。

是咪唑啉酮类或磺酰尿类除草剂(咪草烟、苄嘧磺隆、氯磺隆等)的药害。

1.3 叶子上出现白色斑点,子叶和真叶顶端变白。

是接触除草剂如丙炔氟草胺(速收)或光合作用抑制剂如莠去津等除草剂药害。

1.4 叶子顶端褪绿变白,有时发黄或淡绿,并经叶缘向下蔓延。

是三氮苯类除草剂通过根吸收进入植株出现药害,如莠去津、敌草隆等。

1.5 叶子下部褪绿变白,有时颜色由黄到橙,并经叶脉向上蔓延。

是脲类化合物,由根吸收并传导所致(如绿麦隆、敌草隆)。

1.6 整个叶片的主脉和侧脉褪绿变黄,有时也扩展到叶脉之间。

是脲嘧啶类、三嗪酮类除草剂药害,如除草定、嗪草酮。

1.7 植物叶子出现水渍状白斑,随后很快变褐色。

是灭生性除草剂如克无踪(百草枯)、利农药害。

1.8 叶面组织出现小白点(苗后茎叶喷雾)或叶基部变白,中脉变褐。

细胞膜破坏剂,如杂草焚、虎威、克阔乐、果尔等除草剂药害。

1.9 子叶和真叶叶柄褪色,颜色由白互紫,通过叶脉扩展,并从叶脉进入组织。

氟咯草酮药害。

1.10 白化病、叶脉间颜色由白到紫,叶脉本身保持长时间的绿色。

杀草强、异恶草酮(广灭灵)药害。

1.11 叶子首先变黄,然后转为褐色,症状始于新生部位。

草甘膦药害。

1.12 整株植物受抑制,叶子变红而脆。

磺草灵药害。

1.13 芽短、发育不良,叶子暗绿色且脆。

细胞生长抑制剂药害,如氟乐灵、施田补、禾大壮等除草剂。

1.14 叶子和茎出现激素类药害症状,叶柄卷缩,叶子边缘向下卷曲并变紫色,茎弯曲,有时增厚坏裂。

1.15 叶子收缩变窄,基部叶脉平行,出现黄色和暗绿色区域。

根吸收生长调节剂类除草剂药害。

2、不同除草剂类型所产生的症状区别2.1 生长调节剂类生长调节剂类除草剂作用于植物的多个部位,干扰激素的平衡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导致植物各种生长畸形。

生长调节剂类除草剂有选择性地杀灭阔叶杂草,但它们也会使禾本科和阔叶作物受到伤害,不论是根、茎、叶、花及穗都能产生明显的畸形现象,并且长久时间不能恢复正常。

2.1.1 苯氧羧酸类(2,4滴丁酯、2甲4氯等)禾本科作物(小麦或玉米)受害表现,幼苗矮化、畸型,形成葱状叶。

花序变曲、难抽出叶鞘;出现双穗、小穗对生、重生、花不孕等。

茎变扁而脆,易于折断,抽穗难,主根短,生育受抑制。

双子叶植物叶脉近于平行,复叶中的小叶愈合;叶片沿叶缘愈合成筒状或杯状。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

顶芽与侧芽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叶缘与叶尖坏死。

受害植物的根肿胀,花果生长受阻,花不能正常发育。

花期推迟,畸形变小,果实畸形,不能正常出穗或发育不完整,出现瘪粒,植物矮化。

2.1.2 苯甲酸类麦草畏用于玉米、小麦、燕麦、高粱和非耕地除草。

药害症状:与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造成的药害相似,但叶片成杯状比舌状要多。

2.1.3 喹啉羧酸类主要品种是二氯喹啉酸。

在水稻苗床育苗期使用后,常常在移栽插秧后表现出药害。

受害症状是,生长点褪绿,然后整个叶片褪绿坏死或产生葱状叶,长时间不展开。

2.2 氨基酸合成抑制剂2.2.1 咪唑啉酮类:咪草烟(普施特)药害症状:禾本科植物生长发育受,叶脉间黄化(褪绿)或变紫色。

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受阻,表现为根部受抑制,如须根明显减少。

玉米叶片无法完全展开,并且出现黄化至半透明。

阔叶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而且变黄或变紫。

大豆受害表现生长受阻碍或生长坏死。

大豆叶片变黄、叶脉变红或变紫。

2.2.2 磺酰脲类(绿磺隆等)与咪唑啉酮除草剂相同。

另外,特别是敏感的玉米品种在茎叶处理后表现为黄斑,通常整个叶片变黄。

药害发生在苗后早期处理时,会出现幼苗丛生。

不同玉米品种药害表现很不规律。

2.2.3 磺酰胺类(阔草清)与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相同。

2.2.4 氨基酸衍生物类(草甘膦)药害症状:植物叶片,尤其是新叶生长点首先发黄或变紫色,然后转为褐色,10~14天死亡。

在土壤中无活性,能保持在多年生或禾本植物中,再生植物出现畸形、带白色边缘或条纹症状,在节部可发生多倍柚枝。

3、类酯合成抑制剂防止脂肪酸的合成,使植物不能形成必要的酯类,酯类是植物细胞生长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3.1 环己烯二酮类(拿捕净、禾通)药害症状:只有禾本科植物受害。

新生叶片组织黄化(褪绿)或变褐(坏死)。

心叶很易与植物脱离。

3.2 芳氧羧酸类(稳杀得、盖草能、禾草灵等)药害症状:同环己烯酮类4、幼苗生长抑制剂这类除草剂必须土壤处理有效,已经出土的植物无效,主要阻碍酯类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

4.1 根部抑制剂4.1.1 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施田补)药害症状:阻碍植株发育,不能完全出土,次生根变短粗大。

禾本科植物根尖变粗,新出土的幼苗缩短变粗,有时呈红或紫色。

阔叶植物的胚轴膨胀,破坏,大豆茎基部有时会出现硬结的组织,植株变脆易折断。

4.1.2 氨基甲酸酯类(灭草锰、燕麦灵)药害症状同二硝基苯氨类。

4.2 幼芽抑制剂4.2.1 酰胺类(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异丙草胺、苯噻草胺等)药害症状:阻碍幼苗生长发育,导致幼苗畸形,不能出土,禾本科植物叶片不能出土或叶片不能完全展开,阔叶植物叶片缩或中脉变短,在叶间产生所谓“抽筋”现象。

4.2.2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禾大壮、禾草丹、野麦畏)药害症状:幼苗发育迟缓和出土不良。

禾本科植物叶片不能伸出胚芽鞘或叶片不能出土。

叶片不能从胚芽鞘完全展开,导致出土的幼苗扭曲或卷曲。

阔叶植物由于产生革质组织使叶片皱缩折叠,或叶片不能张开。

5、光合作用抑制剂5.1 传导型(内吸收性)除草剂5.1.1 三氮苯类(莠灭净、莠去津、西丁玛津、西草净、扑草净)药害症状:光合作用抑制剂不阻碍发芽和出苗。

症状仅发生在伸出子叶和第一片叶以后。

最初的症状包括叶尖端黄化接着扩展至叶缘。

阔叶杂草可以发生叶脉间黄化(褪绿)。

由于老叶和大叶吸收了较多的药液,并且它们是主要的光合作用组织,所以最先受害,最终变褐死亡。

5.1.2 三嗪酮类(嗪草酮)药害症状:同三氮苯类。

但叶脉或叶脉附近先黄化。

5.1.3 取代脲类(绿麦隆、敌草隆、利谷隆)药害症状:同三氮苯类。

但是黄化从叶基部开始。

5.2 非传导性(触杀型)除草剂5.2.1 灭草松(排草丹)药害症状:只有接触除草剂的叶片才受害。

被害的叶片黄化或变为青铜色,最终变褐死亡。

药害症状看起来与细胞干扰剂类相似。

加植物油和其它添加剂,可以提高杀草效果,同时也加重了对作物的药害症状。

6、细胞膜干扰类二苯醚类:三氟羧草醚(杂草焚)、氟磺胺草醚(虎威)、乳氟禾草醚(克阔乐)药害症状:植物叶片黄化,转褐而死亡。

加入植物油又遇低温或高温,会加重植物药害。

7、色素抑制剂7.1 异恶草酮(广灭灵)药害症状:植株出苗后变白,通常叶尖端呈半透明。

如果玉米全株的75%以上部分变白它将可能死亡。

7.2 磺草酮(玉米苗后处理)药害症状:明显发黄,然后变成接近白色。

3、怎样解救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除草剂解毒剂:3.1 1,8-萘二甲酐(NA) 种子处理,可提高水稻、玉米、高粱对拉索、都尔、绿磺隆、禾草灵的抗性。

3.2 恶霉灵(土菌消hymexazol)杀菌、促长、水稻苗床处理,可降解西草净、敌稗对水稻苗的药害。

33 矮壮素(调节剂,CCC) 拌种保护剂,可减轻去草净对小麦的药害。

3.4 萎锈灵(卫福Carboxin)0.3%种子量拌小麦种,可防止燕麦畏的药害。

3.5 敌磺钠(敌克松fenaminsulf)施于土壤,可解除玉米田阿特拉津的残留药害。

3.6 赤霉素(920) 水稻受2,4D类药害后,能很快使水稻恢复正常生长,方法:150升水+40单位920/公顷。

3.7 植物生态制剂:益微(增产菌baocillus Spp)圣丹生物肥能解除水稻受丁草胺、稻思达等除草剂的药害。

益微15~20g(ml)/亩,梧桐河农场2001年大面积使用。

3.8 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玉米素、吲哚乙酸等,对除草剂药害有很好的解毒作用。

如快杀稗、乙草胺、豆磺隆、稻思达、丁草胺、2,4D、2甲4氯、普施特、金豆等。

3.9 康凯(Con Cat)、天然芸苔素(brassindide)是植物内源激素,也是良好的解毒剂。

除用于水稻外,还可用于旱田治疗乙草胺、豆磺隆、氟磺胺草醚、嗪草酮、甲磺隆等除草剂产生的药害。

4、分类农药名称持效期或半衰期其它注意事项酰胺类1、1/几乎所有品种都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特效除草剂,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差,活性如下: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丁草胺>甲草胺>毒草胺2/大多数品种都是土壤处理剂,主要在作物播后芽前施药。

单子叶植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幼芽(胚芽鞘),而双子叶植物则主要通过幼根(下胚轴)、其实是幼芽吸收。

3/多数品种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种子发芽和幼芽生长,使幼芽严重矮化而最终死亡。

敌稗是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4/土壤处理剂中位差选择起着较大的作用。

5/用于土壤处理剂中,持效期一般比较短。

一般1—3个月,在植物提内容易降解。

乙草胺(禾耐斯)持效期40-70天主要保持在0-3cm的土层中,高温、高湿下或药后持续低温、高湿,易产生药害,出苗后叶片皱缩、发黄,但一般情况下10-15天后可恢复正常生长。

播种后24-72小时施药易产生药害。

杂草吸收主要部位是芽,因此必须在杂草出土前施药。

异丙甲草胺(都尔)持效期30—35天,施药后10—12周活性自然消失单子叶禾本科杂草主要通过芽鞘吸收,双子叶杂草通过幼芽和幼根吸收,向上传导,抑制幼芽和细根的生长,敏感杂草在发芽后出土前或刚刚出土即中毒死亡。

禾本科杂草吸收能力比阔叶强。

移栽前3—5天施药为宜,直播田播后1—2天出苗前用药,该药容易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持效期中等甲草胺(拉索)一般控制杂草的时间为60天左右能被突然团粒吸附,不易在土壤中淋失,也不易挥发失效,但能被土壤微生物所分解。

水稻、高粱、谷子、黄瓜、韭菜、菠菜作物对其很敏感,程度几乎与稗草、马唐相似。

混土深度以不超过5cm为宜。

丙草胺(扫弗特)一个月的除草效果仍在90%以上,在水田中持效期为30—50天水稻4叶期以后的植株均可以将此除草剂分解为没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因此单独使用时,只能用于移栽稻田,用于秧田、直播田时对幼苗有损害。

但加安全剂可弥补不足,施药量过大时,药后5天苗心叶、叶尖到叶缘褪绿卷曲,植物生长受抑。

克草胺40天左右黄瓜对其很敏感,安全性比丁草胺差,不宜在水稻秧田、直播田及小苗、弱苗及漏水本田施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