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篇一: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 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 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二.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1.经典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 logic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范畴用特征束(the cluster/ checklist of features)或者一组充要条件(a set of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来定义。

范畴边界是明确的,没有模糊性,两分法(all-or-nothing membership);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

先验的猜想(a priori speculation)。

2.原型the prototype theory人类不能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要条件不能很好说明,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ab,bc,cd,de…;game),berlin kay(颜色词),labov(vase, mug, bowl, cup),rosch (prototype, 成员隶属度级别,非对称性asymmetries), lakeof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taylor (和lakeoff认为语言也有原型效应,可进行范畴化)三.“何谓原型prototype”的两种观点:1具体的典型代表prototypical exemplar/ focal exemplar/ typical member,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当人们掌握原型后,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了解到范畴的全部所指。

因此范畴是围绕原型这个参照点建立起来的。

2.抽象图示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属性集合原型是范畴的平均属性和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抽象的图示表征。

如此,人们就可能有两种基本的范畴化方法:依据原型代表进行范畴化,依据图像表征进行范畴化。

langacker:儿童先通过原型识别范畴术语,找出共性建立低层次图示表征,当遇到新的属性,就再建立更高层次的图示(图示也起到了原型的效果)。

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以前者为基础。

五.范畴化的基本层次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动觉运动来描写。

(gestalt perception, mental imagery, motor movements)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

特点: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里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的优先性,行为反应的一致性(功能),语言交际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第五章意象图示一.意象图示的形成及特征1.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示—范畴—概念—意义—语言2.几个基本定义:递进关系: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示感觉: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eg.黄、甜、梨形知觉:……………各种属性……总体反映。

eg.黄+甜+梨形+..=对“梨子”的感觉总和印象。

表象(mental image心智图像/心象):感觉与心智的心智表征。

在无具体事物存在与现场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想象唤起该事物的意象。

图示:常规性认知结构。

意象图示:比心象更抽象。

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

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

jl认为,意象图示是一种神经结构,位于感知动觉系统中。

3.基本的意象图示包括:容器、路径、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央边缘。

基本的意象图示—认知模型cm—多个cm构成理想认知模型icm—范畴化—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二.动觉意象图示与形式空间假设1.意象图示具有动觉特征和基本逻辑。

动觉意象图示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示,与空间概念相连。

主要有六类: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part-whole,连接图示link,中心-边缘图示center-periphery,始源-路径-目的地图示source-path-destination,其他图示other。

2.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 sfh内容: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结果。

意象图示主要以空间关系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展到其他认知域。

三.意象图示与句法构造lakoff:人类在对空间各种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示化的空间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法。

langacker:现实体验形成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然后形成句法。

turner:句法来自故事结构(story structure)。

第六章认知模型理论一.基本概念cmicm 1.cm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是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概念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2.icm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由许多cm集合而成,具有完型整体性。

3.cm可分为:基本cm(时间,空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和复杂cm(结构性结合,完型性结合)。

4.icm=cm1+cm2+…cmn5.icm分为四大类:命题模型,意象图示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是icm的扩展机制。

? 区分原型prototype与常规stereotype:前者是指实际的人或物,后者是一种抽象说明,是典型的属性表;前者指某一范围内特定的某人或某物,后者表明某一可能的范围。

? icm≈抽象域? cm≈认知域domain≈辖域≈框架frame≈图示schema≈常规关系steretype? 框架是与以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是icm的一种。

框架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由脚本来描写。

? 脚本script,是框架的一种,包括:情景脚本,角色脚本,工具脚本。

二.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心智空间mental space是人们谈话或听话时建立的临时域。

是人们为达到当下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

主要在短期记忆中工作,形成确定的心智空间后就被储存于长期记忆中,需要时可提取到短期记忆中进行概念整合。

概念融合/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 space。

解释了产生的新生意义,可解释隐喻。

三.icm和语义理解icm与真实客观世界是有差异的。

原型效应正是来自于此。

icm是由许多cm组成的原型,而删除修改或突显某一个或一些模型,就会得到这个范畴的非原型。

某一表达涉及的cm越多,就越靠近原型概念范畴,处理越容易。

四.icm与转喻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个icm或ecm中,可用其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

社会常规概念social stereotype是有意识的,有文化期望值的;典型成员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

两种理解范畴的模型:原型模型,常规模型。

两者结合可产生复合原型结构a structure with a composite prototype。

第七章事件域认知模型1.背景:langacker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力量动态模型,lakoff将动态意象图示分为六种,并建立sfh (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schank abelson脚本理论。

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ecm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event事件域action行为being事体a1,a2,…….an 子行为/子动作 b1,b2,………bn 子实体/子概念d1…dn c1…cn 注:c,d是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

c可以是动作的结果,修饰名词事体的成分,句法上一般作定语。

d反应动作的方式、状态和类型,语法上表现为动词的曲折变化,或修饰谓语的副词成分做状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