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程序正义——以刑事案件为视角摘要:2004年以来,在我国发现了一批冤案错案,以佘祥林案为代表的这一系列刑事冤案错案中,大多发现了刑讯逼供、违法搜证等违反程序正义的问题。
本文拟以刑事案件为主要视角,论述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程序正义的缺失,根据我国国情和现状寻找缺失的原因, 提出对策, 以清除观念障碍、完善法律制度, 实现程序正义。
关键词:程序正义;中国;刑事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坚持正当平等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
前者可以称为程序正义,后者可以称为实体正义。
它们共同构成了司法公正的基本内容。
而程序正义被视为“看得见的正义”,其实是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
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所谓的“看得见的正义”,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
一、程序正义(一)程序正义的内涵程序正义即形式的公正,是指执法程序必须公正、公开、民主,符合有关程序法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听证、申诉等参与权利,并充分体现效率的原则。
程序是否公正是当事人、执法者以及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程序正义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内容:1.程序的独立性。
是指程序的开启和运作应当以实现法律目的为依归,免受其他法外程序的干扰和影响。
在办案过程中,只服从法律,不受其他国家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干预。
程序独立性是程序正义的首要保障,它使程序可以对抗其他国家机构的法外干涉。
2.程序的民主性。
是程序正义的要义,它包括:程序设置是否以大多数人利益为重,是否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是否方便大多数人;程序能否体现和保障公民权益在实体上的实现;程序性义务是否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等等。
3.程序的制约性。
程序的目的和功能之一是制约权力的运行。
权力失控将导致不公正,因此,程序正义要求办案人员的行为不应当是反复无常或专横武断式的。
现代程序法通过法定时限、时序、原则和制度来制约权力行为,防止办案人员主观臆断和偏听偏信。
4.程序的公开性。
案件审理的过程和结果对当事人和社会公开。
程序公开可以发挥当事人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防止徇情枉法,并促进当事人以及社会公众对执法结果的信任。
①(二)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关于程序正义的基本观点有两种,一是程序工具主义,二是程序本位主义。
前者认为,法律程序的价值是外在的,它本身没有独立于实体的价值,只是用以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工具或者手段。
因此,衡量一种法律程序是否“正常”、“合理”的标准就只能是法律程序的外在有用性。
而后者的观点是,评价一种法律程序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并不是其有用性,而是法律程序本身具有的内在合理性。
与程序正义本身相比,法律程序在实现结果公正方面的价值只能处于第二位。
只有法律程序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得到保障,那些利益受到程序结果直接影响的人才能收到基本的公正对待,即享有一个人而非动物或物品所必需的尊严。
②笔者所采取的观点是程序本位主义。
于程序工具主义来说,程序正义大抵就是程序法发挥的作用,其唯一的作用就是实现实体法的目的,那么程序很有可能被滥用来保证实体目的的实现。
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有如实陈述的义务,也就意味着,被告人的口供很有可能被用作证明有罪的证据,而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那么为了迫使人做出对自己有害的不利证据,很可能需要采取一定的强迫手段,这看似合理的保障实体正义的方式,且不论最后其是否保障了实体正义,至少是不符合人道主义,更不符合正义的定义。
因此笔者采用程序本位主义,即法律程序本身具有的内在合理性。
而在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哪者更优先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当是程序正义优先。
前文已述,实体正义是审判结果体现的正义,换言之,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以其作为优先考虑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却非常多,下文中笔者将详细论述。
而笔者认为程序正义优先的原因主要在于实质的审判结果只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一套程序是否公正却关乎国家公权力的运行,如果把司法正义比作一颗树,那么实质正义就是树上的果而程序正义则是树根。
不公正的结果可能只是无数果实中的几个,然而不正义的程序却是使整棵树上的果实都带了毒,即英谚所谓“毒树之果亦有毒”。
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
”以牺牲程序公正换取个案的侦破、审结,其代价往往是对整个法律秩序的破坏以及整个法律尊严的丧失。
过分追求实体正义而忽视程序正义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了正义。
正当程序限制了公权力对于私权的侵犯,从而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民众对于政府信赖的根源。
因此,程序正义较实质正义更加重要。
二、程序正义在我国的现状1994年8月5日河北石家庄西郊孔寨村发生强奸杀人案,由石家庄市郊区公安分局组成的专案组将犯罪嫌疑人聂树斌抓获。
石家庄市中院一审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此后,河北省高院二审以强奸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
终审判决是在1995年4月25日做出的,4月27日经河北省高院复核,聂树斌被执行死刑。
2005年3月,因为真凶王书金在河南落网,尘封10年的聂树斌强奸杀人案,被曝“另有真凶”。
1996年,呼和浩特第一毛纺厂一厕所内一名女子被奸杀。
同年6月,呼格吉勒图被作为凶手并被执行了死刑。
9年后的2005年,在内蒙古境内接连作案21起,身负10条人命的赵志红落网。
赵供述称,9年前的奸杀案系他所为。
然而,又是5年过去了,这起冤案却迟迟未得到昭雪。
与之类似的还有佘祥林案③,赵作海案④,一个又一个冤案浮出水面,我们不禁思考,中国的法律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重大的冤案?北京大学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陈永生所作的《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以20 起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为样本的分析》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在大部分的样本中(本文样本的95%)存在刑讯逼供、主观臆断、违法取证、轻视辩护等问题⑤,而这些,也正是我国法律程序以及裁判过程的不正义的体现,程序正义于我国来说,其实有极其严重的缺失。
2009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从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坚定态度。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制定了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工作的意见和措施,在继续深化死刑核准制度、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未成年人审判制度、审判监督程序及执行工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着眼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努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报告所指出的,从现在开始,我们也需要重视程序正义,完善各项制度,实现程序正义,因为司法公正不仅仅是需要实体正义,也需程序正义。
三、我国程序正义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一)中华法系渊源导致的观念缺失我国在民国以前被认定为中华法系国家,而中华法系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刑轻民。
观乎我国古代法律,主要特点有四: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引理入法,礼法结合;以刑为主,诸法结合;司法从属于行政。
⑥这样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的司法观念中,法律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公民权利。
西方法学界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程序旨在保护国家而不是作为个人的臣民”。
季卫东先生对中国传统法律中程序法制做出了如下十分精辟的评价:“从总体上看,我国传统法律之中的形式主义的要素十分稀薄。
这种属性妨碍了程序法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反过来,程序的不合理又会限制实体法的生成和进化的机制。
而实体法的疏简并没有诱导法律技术的发达,相反形成了正当化作业的法外指向,进一步压抑了程序的分化。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可以说,正是这恶性循环,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程序法律丧失了限制君权肆意的功能。
⑦而今天我们的法律也依然留存着一些从古至今文化传统的影响。
从我国的宪法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我国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十三条则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从私有财产和公共财产的优先等级上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我国的法律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设置的。
而以惩罚犯罪为立法目的的刑法自然更容易体现这一特点——一如前文所述之如实作供义务,注重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忽视了公民的权利。
(二)价值观念影响我国的价值取向更偏向实质正义。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崇尚义务,提倡奉献;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轻睐社会整体。
这样导致程序工具主义思想占主流地位,程序或者过程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产生实体上的结果,只要能够产生公正的实体结果,程序的正确与否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对于程序的价值未有足够的认识,也是程序正义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
⑧如前文所述,我国刑事案件——尤其是冤案错案,其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是刑讯逼供,而造成刑讯逼供的土壤,正是过于注重实质正义而忽视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而根治刑讯逼供的方法不是没有,但是很多人可能受不了——如美国的米兰达原则,即引入沉默权以后,美国警方破案率从60%一下跌到40%。
显然,加大对嫌疑人的保护必然要约束警方的权限,也会加大司法成本,从而使得更多的罪犯逃脱法律制裁。
美国人能够忍受米兰达规则带来的副作用,是因为他们认为,法律首先要管的应当是政府官员和警察,其次才是社会上的犯罪分子。
所谓的加强法治,首先应当从制度上约束和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防止统治者和执法者无法无天。
如果执法者胡作非为,其对社会的危害要比任何个人犯罪严重得多。
⑨但是从我国的角度来说,命案必破的原则首先已经组织了米兰达原则在我国的发展,而面对广大群众,让更多的罪犯逃离法律制裁也是令人无法忍受的。
也因此,我国程序正义的缺失就如同一个无法补上的洞,一直提醒我国这个司法公正的缺陷。
四、解决程序正义缺失的对策由于中国是个成文法传统极其浓厚的国家, 没有程序是实体之母, 或程序法是实体法之母和程序先于权利等观念, 所以在当前的司法改革中坚持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 就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具体说来, 中国的司法改革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摄, 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育司法人员程序与实体并重的思想, 注重程序的正义, 让广大司法人员明晰正义不仅要实现, 而且还需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理解程序独立价值的意义。
第二,司法人员要严格依法审判,遵守法定的程序,切实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
在刑事审判中, 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严格按照实体法的规定,也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坚决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
在民事审判中做到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不偏不倚,交心交流不交易,讲理讲法不讲情;做到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
而在行政审判中则要坚持官民平等, 既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又促进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