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文/杨娟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南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北部镇雄县,沿川黔边界流至贵州茅台镇后,纳桐梓河、古蔺河至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与习水河相汇合后注入长江。

流域土地面积21010.52平方公里,干流全长436.5公里,主要包括贵州省的金沙、仁怀、桐梓、习水、赤水,四川省的叙永、古蔺、合江等8个县市的行政区域。

赤水河被誉为美酒河,在赤水河流域沿岸分布有茅台酒、郎酒、习酒、珍酒、董酒、泸州老窖等,形成独特的酒文化,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文化旅游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

而酒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还是一种文化象征。

酒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资源概述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独特性、丰富性和高度集中性等特点,主要有:其一是酒俗酒史。

酒俗酒史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是对当地民俗、民风、历史的展现。

赤水河流域作为我国名酒富集的地区,其酒俗繁多、酒史悠久,当地先民也开创了很多彰显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的酒俗,如苗族的“牛角酒”、布依族的“鸡头酒”、仡佬族的“咂酒”等。

这大大提高了当地酒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其二是酒厂以及众多的酿酒设施。

酒厂的建设及周围环境的布局,以及酿酒的设施等凝聚了各种元素,在这些生产设施、设备中,无不体现出酒文化的气息。

赤水河流域酒厂、名酒众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酒厂和生产车间,会让你领略到不同的酒文化。

其三是酿酒工艺。

赤水河流域酒厂的酿酒工艺各异,风格各有千秋,十分丰富全面,并让人感到神秘而想参观。

比如,茅台酒具有酱香突出、酒体幽雅细腻、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色,它通过高温堆积发酵,九次蒸馏,七次取酒,高温制曲等独特的酿造工艺才生产出来,其酿造工艺不仅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还具有独特性、不可取代和不可位移性,并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而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引起人们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其四是酒具。

我国酒具的制作历史悠久,在出土文物中,不同材质、造型奇特精巧的酒具占有很大的比例。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体。

作为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外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并能让游客更全面了解酒文化。

二、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开发现状赤水河流域名酒种类繁多,许多酒厂都通过自身条件和优势开发酒文化旅游,其中多以厂区、厂房、生产车间、生产流程、历史状况等为主进行开发。

目前,已开发出了一些酒文化旅游的景区景点,如酒文化体验古镇———茅台镇,茅台国酒文化城,茅台酒厂工业旅游区,吴公岩“美酒河”景区,盐津河国酒门景区等。

目前,赤水河流域的酒文化旅游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整体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在开发酒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酒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没有整合。

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快速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逐步得到了发展,但已有的酒文化旅游景点呈相互独立态势,没有与赤水河流域的其他旅游资源如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及休闲度假游等进行整合。

导致了已有酒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太单调而使其竞争性降低。

(二)酒文化氛围不浓厚,没有突出酒文化内涵。

赤水河流域酒企业众多,酒厂林立,但没有营造出良好的酒文化氛围;在已开发的旅游景区中,只是修建了一些与酒相关的景观,而没有挖掘酒文化的内涵,也没有和当地酒俗、酒史结合起来,这让游客感觉到空洞、单调和呆板。

(三)资金匮乏。

由于赤水河流域贫困人口大约有100万,整体经济不是十分发达,投入酒文化旅游资金不够,使很多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酒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区域间合作不够。

赤水河流域之间以及赤水河流域和周边地区之间没有形成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品牌和信息等方面的共享和客源互送。

三、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开发对策(一)开发酒俗文化,深挖酒文化内涵赤水河流域属于川黔“名酒金三角”地带,其酒风酒俗绚烂多彩,具有酒文化与民俗民风的双重属性。

如在苗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盛行的“牛角酒”“鸡头酒”“交杯酒”“咂酒”等可与该区域酒文化旅游相结合。

可举办一些/文化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摘要]赤水河流域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酒文化旅游资源尤为突出,在赤水河流域占有着其他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何开发它并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在阐述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开发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开发对策58与酒相关的庆典活动,向游客展示一些古代的、少数民族的饮酒习俗,并让游客进行品尝体验,以提高酒文化旅游的观赏性,增加游客的趣味性。

同时,进一步深入开展酒文化和民俗酒文化的内涵的挖掘与研究。

重点建设几个民俗酒文化村,比如可把国酒茅台之源杨柳湾建设成民俗酒文化村。

该地有“天降宝珠生灵泉”的传说,相传吕洞宾在蟠桃盛会上献艺祝寿,王母娘娘赐御酒一坛,“玉液珠”一颗的故事,后演绎成茅台酒之源。

茅台酿酒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创制“拘酱”的记载,在世间还有不少关于它的神话和传说,为茅台酒的神秘增添了无穷魅力。

这些我们都可以进行挖掘。

(二)加强与赤水河流域其他旅游资源整合赤水河流域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在对酒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就应注意与这些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紧密结合,并形成互动,达到提升酒文化旅游品牌的效果。

这也让旅客在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的过程中了解更多关于酒文化的知识。

赤水河流域丰富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尤以“长征文化”为主的红色旅游最为璀璨夺目,令人神往。

在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也包括了赤水河流域的很多地方。

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极具震撼力和吸引力。

因此,我们在发展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时,应与赤水河流域红色旅游相结合。

找准酒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的切合点,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策略。

并深入挖掘酒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把酒文化与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走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相结合,形象推广与产品营销相结合的模式。

同时,加大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资源与本区域内的丹霞文化(叙永丹霞景观)、竹文化(赤水楠竹林海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相结合的力度。

(三)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开发应进行区域内整合和跨区域联合。

赤水河流域目前正在科学规划白酒产业,向园区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全面提高产业化配套能力的要求,实施整体性的规划战略,拟打造中国白酒的“波尔多”。

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业应该跟上该地区打造酒文化的“波尔多”的步伐,抓住机遇进行区域内酒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并进行跨区域联合。

目前,我国白酒生产影响力最大、酒质最好的是长江上游地区,即宜宾、泸州、赤水河流域构成的三角形地带。

在方圆大约5万平方公里的“名酒金三角”地带,山青水绿、景色秀丽,有保护良好的独特生态环境,千百年来一直以盛产优质白酒而闻名,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郎酒等名酒尽出于此。

在这片中国“名酒金三角”地带建立起无障碍旅游区,实现交通、服务、投诉无障碍,市场、基础设施、品牌、信息共享等密切协作机制,拓展旅游线路,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旅游促销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促进旅游产业集群、提升旅游品质,着力打造贵阳—遵义—仁怀—习水—赤水—泸州红色文化、国酒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同时,大力发展泛酒产业及酒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和相关服务产业,以形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竞争力、影响力的酒文化旅游区。

(四)增加酒文化旅游的体验性酒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中,应突出游客的体验性,酒文化本身的内容也为这种特性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们在进行开发时,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在葡萄酒的著名产地法国波尔多、勃艮第等地,当地的旅游部门推出了游客到葡萄种植园观光,去风格各异的葡萄酒生产工艺观赏,而且游客可以亲自下地窖体验劳动乐趣并品尝各个时代、各种风味的上乘佳酿,结果游人与日俱增,既提高了酒厂企业的声誉,又拉近了人们对工厂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游客在参与的同时,充分享受到从酒文化中获得的乐趣。

我们可以在酒厂生产地修建专门的展览馆,将企业发展史、生产工艺以及各类产品和企业文化等内容在展览馆内展示,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参观车间和仓库,让游客了解美酒是如何从原材料变成香气四溢的酒。

我们还可以把酒厂作为旅游区的一部分,建设一条集休闲、娱乐、购物、体验为一体的酒文化街区。

让游客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不仅可以亲自观察到酒的整个生产流程,还可以亲自体验一下酿酒的过程,喝上一杯有自己劳动成果的酒。

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也提升了酒文化旅游品牌的独特魅力。

(五)加大酒文化旅游资金的投入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运用品牌效应,采取多种渠道,实施优惠和一些特殊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广泛筹集资金。

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各类企业、海内外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赤水河流域的酒文化旅游及其他配套旅游如红色旅游的项目开发中来,使赤水河流域的旅游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历史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作为赤水河流域众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赤水河流域旅游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是赤水河流域重要的旅游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进入大众化时代,这给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动力。

赤水河流域在开发酒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酒文化旅游资源前,做好相关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采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杨利.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肖先治.论酒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以贵州仁怀为个案[J].理论与当代,2008,(2).[3]楼燕芳.绍兴黄酒与绍兴旅游浅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4]刘中顼,游俊.湘西酒文化对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2).[5]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J].酿酒科技,1999,(6).[作者简介]杨娟(1975-),女,湖南洞口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区域经济。

贵州遵义560032。

【责任编辑/韦丹丹】/文化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