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声明本技术细则版权所有,未经水规总院同意不得擅自印刷或者发表,违者必究。
附件1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技术细则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二○○五年十月前言根据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任务书的要求,我院组织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题研究工作,专题承担单位在大量资料调研工作和专家咨询基础上提出了专题研究成果。
根据规划工作总体部署,我院在专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技术细则》,经审查后下发,作为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工作的依据。
目录一、总则 (1)(一)目的 (1)(二)评价范围 (1)(三)基本要求 (1)(四)技术路线 (1)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 (3)(一)饮用水源地的综合生活供水量及供水人口 (3)(二)评价体系 (3)(三)评价指标 (3)(四)评价标准 (4)(五)安全评价 (5)三、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状况评价 (6)(一)城市饮用水源现状安全评价 (6)(二)城市饮用水需水量预测 (7)四、附录水质评价 (9)(一)评价原则 (9)(二)评价项目 (9)(三)评价标准 (9)(四)评价方法 (15)一、总则 (1)(一)目的 (1)(二)保护区体系 (1)(三)适用范围 (1)(四)基本要求 (1)二、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3)(一)保护区 (3)(二)准保护区 (3)(三)汇入支流及输水河(渠)道 (4)三、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5)(一)水源地分类 (5)(二)水库型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5)(三)湖泊型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6)四、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7)(一)水源地分类 (7)(二)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7)五、已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复核 (9)(一)已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状调查 (9)(二)已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复核 (9)六、成果及要求 (10)(一)水源保护区登记表 (10)(二)水源保护区划图 (10)一、总则(一)目的根据《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技术大纲》要求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调查成果,从城市现有饮用水水源地和整个城市两个层面,评价和分析各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饮用水水源的安全状况及存在的不安全问题、成因及分布,提出安全状况评价成果,为后期措施规划提供依据。
(二)评价范围评价范围与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范围一致,即全国建制市和县级城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台湾、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暂未包括在内,但向台湾、香港和澳门提供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应包括在所在省的评价范围内。
(三)基本要求1、以城市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对象,对水源地水质、水量和工程状况,按照各区、各类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进行水源地的安全状况评价,并进行综合评估。
2、在各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基础上,对城市的现状饮用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分别进行安全状况总体评价。
3、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和2020水平年的城市需水量预测成果的基础上,预测相应水平年各城市的综合生活需水量,并与现状进行比较,计算需要增加的城市饮用水水源供水量。
(四)技术路线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技术路线图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一)饮用水源地的综合生活供水量及供水人口1、饮用水源地的综合生活供水量采用调查表4-1的综合生活供水量成果。
2、饮用水源地的供水人口为调查表3中的供水人口,若一个城市的某个供水区由多个水源地供水时,应按供水量比例进行分摊,确定该饮用水水源地的供水人口。
(二)评价体系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层和指标层两个层次。
目标层反映水量是否满足水源设计水量要求、水质是否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指标层反映水源地水量、水质安全的具体因子。
(三)评价指标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具体见评价表1、评价表2。
评价表1 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库设计枯水年来水量采用《技术大纲》调查表4-1填报的数据;设计综合生活供水量=水源设计供水量-设计工业供水量-设计农业供水量,根据《技术大纲》调查表4-1填报的数据计算。
评价表2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注:实际供水量与可开采量采用《技术大纲》调查表4-2的填报数据。
地下水水源地现状综合生活供水量可从《技术大纲》调查表4-2中填报的实际供水量扣除工业、农业等用水量得到。
关于工程供水能力说明如下:(1)现状综合生活供水量由于供水工程原因造成供水不足,其计算结果参与安全指标评价;(2)由于现状用水量未达到原设计水量或由于节水而减少现状综合供水量,其评价指数取1,同时其富裕水量参与优化配置方案。
(3)若暂无现状综合生活供水量或设计综合生活供水量数据,工程供水能力可采用现状城市供水量/设计城市供水量×100%。
(四)评价标准1、标准的制定依据(1)属于严格控制且已有国家标准的指标,直接采用国家标准;(2)有关发展规划值、考核指标,参考有关行业标准或借鉴其他国家指标确定;(3)根据理论分析并结合典型地区的现状特征来确定;(4)通过专家决策确定城市水源地安全的评价指数。
2、各类型水源地的安全性评价指标、指数及标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以安全性指数1、2、3、4、5五级表达,各类型水源地的安全性评价指标、指数及标准见评价表3、评价表4。
评价表3 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指数及标准评价表4 地下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指标、指数及标准3、水质状况指数的确定各类水质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见附录水质评价章节。
(五)安全评价水量安全评判以两个具体指标安全评价指数最大的作为评判结果,水质安全以水质状况指数作为评判结果,填写评价表5。
评价表5 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成果表三、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状况评价(一)城市饮用水源现状安全评价1、城市现状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评价分别对城市现状饮用水源地各级水质指数相应的供水量进行汇总列表。
成果填写评价表7。
2、城市现状饮用水源水量安全评价(1)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缺水量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缺水量=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需水量-现状合格综合生活供水量如上述计算结果为负值,则结果取零,表示不缺水。
其中: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需水量=现状总供水人口×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现状第三产业需水量;现状总供水人口——城市各水源地供水人口总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全国按省级行政区划分为6大区(暂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居民生活用水定额见评价表6。
第一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第二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第三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第四区:广西、广东、海南;第五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第六区:新疆、西藏、青海。
评价表6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各省可采用本省最新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但不宜超过国家定额的上限(除实际用水定额已超过外),如无本省定额,采用国家定额下限。
现状合格综合生活供水量——该城市所有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综合生活供水量之和减去水质评价指数为4、5的综合生活供水量和超采的地下水综合生活供水量。
超采的地下水综合生活供水量见《技术大纲》调查表4-2填报数据(如地下水供水对象为工业或其他,应根据供水量比例进行分摊),每个城市超采的地下水综合生活供水量应是各地下水水源超采的综合生活供水量的总和,对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数为4、5的超采量不应重复扣除。
现状第三产业需水量——可采用调查表2-1中的第三产业用水量数据。
(2)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缺水率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缺水率=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缺水量/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需水量×100%(3)城市现状饮用水源安全状况成果城市现状饮用水源安全状况成果填写评价表7。
评价表7 省城市饮用水源现状安全评价成果表城市总数。
(4)评价指标城市现状饮用水源水量安全状况用城市现状水平年综合生活缺水率评价,判别标准见评价表8。
评价表8 城市现状饮用水源安全状况指数(二)城市饮用水需水量预测城市饮用水即城市综合生活用水,各水平年需水量可直接采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已有的相关成果。
如需预测,应考虑城市化进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用水需求的增长和水价调整、节水意识提高、用水结构变化等因素对需水增长的抑制作用。
具体预测步骤建议如下:①区域(以建制市和县级镇为单元)总人口预测:人口指标采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所规定的统计口径,现状年(2000年)人口应采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成果。
总人口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其预测方法可采用模型法或指标法,如采用已有规划成果和预测数据,应说明资料来源。
②城市化率及城市人口预测:城市人口可采用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率)方法进行预测,即城市人口=总人口×城市化率。
城市化预测应结合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与规划,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城市发展布局和确定城市人口的规模。
③城市综合生活需水量预测:城市综合生活需水量=城市人口×水平年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第三产业需水量对无第三产业需水量时,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城市综合生活需水量=城市人口×水平年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现状城市综合生活用水量/现状居民生活用水量)水平年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水价水平、节水器具推广与普及情况,结合生活用水习惯,现状用水水平,参照各省颁布的生活用水定额以及国内外同类地区或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水平和有关规范标准综合拟定。
④需水合理性分析:为了保障预测成果具有现实合理性,要求对发展指标、用水定额以及需水量进行合理性分析。
合理性分析主要为各类指标发展趋势(增长速度、结构和人均量变化等)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比较,以及发展指标与水资源条件之间、需水量与供水能力之间等关系协调性分析等。
根据预测的需水量和现状合格供水量,分析各个水平年应增加的水量,增供水量=需水量-现状合格供水量,供、需水量均指城市综合生活用水量(居民生活与第三产业用水之和,不包括城市环境用水),填写评价表9。
评价表9 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综合生活需水量预测成果四、附录水质评价(一)评价原则1、水质状况指数由一般污染物指数、有毒污染物指数、富营养化指数等,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以指数1、2、3、4、5表达。
2、对人体健康危害明显和存在长期危害,而目前饮用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的有毒类,归纳为有毒污染物;其指数评价采用单因子法,即对最差的项目赋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