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都安弄名村传统壮族民居的发展及保护

广西都安弄名村传统壮族民居的发展及保护

广西都安弄名村传统壮族民居的发展及保护 

石晓娜,杨林红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13) 

【摘要】 广西都安壮族民居是桂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主要是“半干栏”建筑。20世纪9o年代以 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改善居住环境条件,传统民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过实地调查研 究,对当地建筑进行分析,为传统民居在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都安;壮族;传统民居;发展变迁;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53 

广西都安县弄名村是远近闻名的“九分石头一分土地” 

的山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盘地过度的斜坡上,是全国岩 

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境内峰峦 

叠嶂,沟壑纵横;山坳绵延,山路迂回,人们出门爬山,充满大 

石山乡的风韵情调。都安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年平 

均降雨量约1 700 mm。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潮湿多雨的气候 条件对当地民居的发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都安弄名村传统壮族民居特征 

都安弄名村壮族民居是当地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 

的民族风格,它是当地居民因地适宜经过世世代代的经验积 

累建设而成,有着桂西北民居的共同特点,但也独具特色。 这里的民居建筑多为半干栏建筑,建筑平面组合多为三开 

间、五开间, 

或七开问。 

(如图1)其基 

本特点是:先 

在平地或者 

斜坡上开辟 

出一个宅基 

平台,以粗长 

的圆木为立 柱,下垫长约 

1 m的石柱, 

以防柱子腐 朽。柱子纵 图1民居建筑组合 

横对称,立柱中部及上部开凿铆眼,穿梁连柱,铺镶架楹,构 

合成房屋木构架。所有柱、梁全靠榫头互相穿插拉引,形成 

立体力学结构,把整个房子支撑起来。室内铺木板为楼,分 

隔为上、中、下三层,设梯而上;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隔墙, 

分割空问;屋顶盖泥瓦(也有用树皮或茅草覆盖),呈悬山式 

或半歇山式。外墙或以木板或竹片拼合而成,或夯土筑成; 

门阶或为木梯,或为石阶。同时,与这种半干栏式建筑融为 

一体的是民居外的晒排,它是用大树干撑起的像阳台一样的 

平台,专门用于晾衣物及晒谷物。一般晒排在建筑的前方, 

以保证足够日照通风。由于半干栏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 

38 【文献标识码】A 

凉爽和安全 等特点,适合 

南方炎热多 

雨潮湿和野 兽多的自然 

环境,故一直 

承传下来,成 

为历史最悠 

久、流行最广 

和最具有地 

方民族特色 的一种建筑 

形式。 

这里的 民居建筑一 

般为三层,其 

功能是: 

第一层 

(底层)较矮, 

一般前半部 

分架空,后半 

部分填土,以 

保证整个建 筑的承重(如 

图2、图3)。 底层高度一 

般在2 m左 

右,底层的四 周多用石块 

垒墙以防潮, 在石块的基 图2半干栏式建筑之一 

图3半干栏式建筑之二 

图4室内二层与三层 

础上架木结构或夯土墙,利用木柱形成的间隔,稍加圈围就 

[收稿日期]2009—06—15 

[作者简介]石晓娜(1984~),女,硕士研究生,专业:城 

市规划。 

四川建筑第30卷3期

2010.06 变成猪圈、牛栏、鸡鸭舍,厕所和堆放农具、柴火、杂物的贮 

藏室。 

第二层是房屋的主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之处。内 

以木板分隔成间,居中为厅堂,面积在1O一20 m ,是家庭活 动中心和组成各部分用房的枢纽。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 

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一厅堂。前厅用来举行庆典 

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 

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围坐在火塘边。 

第三层较矮,通常为半阁楼式。平时人很少上去,上面 

铺以木板或者格栅,用以置放粮食和杂物,并起到隔热的作 用(如图4)。 

2传统建筑的发展变迁 

2.1建筑结构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过了近lO年的建筑沿革。 

广西都安弄名村传统建筑在功能上得到不断完善,当地民居 

建筑在结构上主要有以下变化。 (1)改造初期:保留传统建筑结构,建筑的第二层即人居 

层,废除木板铺装,改为水泥地板;厨房、厕所等使用砖混结 

构,其他各层 

材料依然保 

持木结构。 

这样既没有 

完全改变原 

建筑面貌,又 

能改善基本 

的使用功能, 

如图5。 

(2)改造 

中期:木柱承 

重框架不变, 

建筑外墙的 

竹片、木板改 

为土坯墙或 者砖石墙,分 

担木柱的一 

部分承重,屋 

顶仍为坡屋 顶,铺放瓦 

片,废弃茅草 

如图6。 

(3)改造 后期:整个建 

筑框架为砖 

石结构或者 

钢筋混凝土 

的框架结构, 图5改造初期的房屋结构 

图6改造中期的房屋结构 

有的屋顶仍为坡屋顶,铺放瓦片;有的则改为平屋顶,方便下 

雨蓄水提供El常生活用水。只是在内立面用木板做隔墙和 

装修,内部在功能上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如图7。 图7改造后期的房屋结构 

2.2 内部空间的演变 

(1)一层空间的改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村民开 始了人畜分离的居住方式。新建建筑一层空间的主体部分 

被设为客厅、餐厅、厨房、公共厕所和洗澡间等。把圈养牲畜 

的房子另建于临近住宅的地方;在建筑四周挖沟渠以便排 

水,取代过去底层架空排水的方式(有的仍然依照传统的两 

层或者三层的建筑模式,一层与二层之间则用水泥地板分 

隔)。这种改造大大地提高了建筑内部的卫生条件和舒 

适度。 

(2)二层空间的变化:二层空间全部翻新,火塘、神龛、厅 

堂均被取消,取代原有的前堂后屋的是南北两面设立的卧 

房,中间设立走廊的空间布局,这样住房面积增加但不利于 

通风。 (3)三层空间的变化:对三层阁楼进行改造,用较好的木 

板、格栅铺装,把原建筑的立柱加高,并在歇山顶侧面开窗以 

达采光及通风的目的,也保持了原斜坡屋顶的形式,隔热的 

作用依然不变。有的直接建设为平房或者楼房 三层的空间 

与二层的基本一致。这样,原有的民居也因此面目全非。 

3都安弄名村壮族传统的半干栏建筑发展变化的 

原因 

从调研的结果看,现状保留完好的壮族民居己不多,当 

地居民重新修建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建成二至三层的砖瓦房 

或者平房。壮族民居正面临着全面汉化的趋势。引起这种 

趋势的原因很多。 (1)自然生态的变化与木材的减少:由于都安壮族民居 

多在深山老林里,那里森林密布,毒蛇猛兽横行,严重危害人 畜的生命安全,传统的人居楼上,牲畜圈养楼下的建筑形式 

有利于人的安全 而今茂密的森林已不复存,猛兽类亦无踪 

影。同时,森林的锐减,木材供给量日益减少,而当地为大石 

山,廉价且质地坚固的材料(如石块、砖或夯土)开始备受 

欢迎。 

(2)卫生条件欠缺:当地半干栏式壮族民居大部分都是 

人畜共处的,底层圈养牲畜,上层住人。由于木构条件的限 

制,隔绝措施做得不够,秽气易窜入居住层,影响人体健康。 (3)火灾:传统的半干栏式壮族民居多(下转第42。页) 

四JII建筑第30卷3期2010.06 

39 不同的柱式, 

无疑使单调 

的阅览室大 

空间变得丰 

富。墙上的 

山水画作品, 

以及名人塑 

像都彰显了 

作为财经类 

著名高校的 

文化底蕴。 图6古色古香的家具布置 

抛开这些特色家具摆设是否达到了室内设计人员或者是学 

校领导的最初意图不谈,单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它都使得这座 

图书馆变得令人印象深刻(图6)。 

3.2采光良好 

采光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使用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 

在满足图书馆阅览空间照明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一些 

细节问题。大框架结构往往进深较大,自然光的照度会随着 

进深的增大而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在摆放家具时巧妙的排布 

书架和座位的关系。人们一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尽量满足 照明充足,而忽视了由于西晒以及一些建筑采用玻璃外墙带 

来的燥热、眩光等影响,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只能再加上窗 

帘而影响了室内效果,这些都应在进行设计时加以考虑。 

3.3体现人文关怀的环境设施 人文关怀的环境并不仅仅局限于摆放绿色植物等来装 点环境,更需要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使用者的使用心理,从人 

性化的角度来探究怎样的空间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而带来使人愉悦的感受。这不仅仅需要满足通风采光条件, 

也包括室内色调的和谐搭配,使用家具的舒适防噪,以及一 

些趣味空间的营造、残疾人相关设施的设置。标志牌等标示 物件,复印机、电子查询台等相关设备也应该根据使用人数 

和图书馆的承载量等的比例进行设置。 

4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形象工程,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整 

体形象气质,通常都位于主要轴线或者校园规划的核心醒目 位置。注重建筑的外观效果带给人的视觉心理影响和重视 

建筑空间的品质两者统合考虑可以相得益彰。简单的一个 

人性化处理带来的通常都是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往往就是 

这样细节之处的“以人为本”的适宜性设计才能将高校图书 

馆的设计引导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诸葛毅.高校图书馆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的观察与思考[J].建 筑,2006(3) [2]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李杏莲.谈图书馆建筑建设的新理念[J].现代技能开发,2003 

(11):ioo一101 [4]陈岚.现代图书馆建筑问题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 

(2):75—76 

= ^● ^ 0 ^ = ^‘ 0 

(上接第39页) 为木质结构,其房屋相互毗近,甚至十几家 

相连,极易发生连片火灾。另外,由于半干栏式壮族民居多 

分布在山区里,在干旱的季节容易起火,因此,人们一方面易 

地建房,另一方面改用石砖等材料,不易起火。 

(4)自然灾害:在大石山里,人们常年住在山脚下,雨季 

的洪水、泥石流极易把木质建筑摧毁。 

新建筑材料的出现与普遍使用:近几十年来,随着壮族 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木头、土坯墙、砖石结构到钢筋混凝 

土的普遍使用,建筑的寿命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4都安弄名村传统壮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保护 

民居建筑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化 

空间,在上述的各种原因下,壮族传统民居建筑处于十分尴 尬的境地:一方面,当地居民倾向于修建平房或小洋楼;另一 

方面,政府和学术界又试图保护传统建筑,以保存这一重要 

的文化载体。笔者认为,要发展保护壮族民居,需要通过以 

下方法解决。 

(1)要做好现有传统民居建筑艺人的技艺传承与安置工 

作。由于当地的木构架民居是一项工艺技术,而现在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少有人继承这些技艺。因此,要鼓励 年轻人多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工艺技术。 

42 (2)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过程 

中,鼓励壮族聚居村寨尽量修建或改建传统民居建筑。除了 

自家出资,政府可以出一部分资金来资助。 

(3)有关单位要在建筑专家和民俗研究专家的建议下,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保护、保存这些壮族传统民居建筑。 

同时,在法制层面上,地方部门应制定保护壮族传统民居建 

筑的法规与条例。通过立法等形式,让保护传统文化、保护 

传统民居建筑的观念深入人心。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增高,人们对居住的条件、环境要求 

日益提高,传统民居在保护与发展中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 

指导,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走与现代新建筑的有机结 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雷翔.广西民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2]刘彦才.壮族民居[J].中外建筑,1999(2) [3]李旭.广西龙胜平安寨传统壮族干栏式民居的变迁及思考 [J].中外建筑,2006(3) 

[4]覃彩奎.壮族传统民居建筑论述[J].广西民族研究,1993(3) 

四JIl建筑第30卷3期

201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