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对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识

谈对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识

谈对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识摘要: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几个文字概括,那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这是再熟悉不过的词了,它涵盖了马克思的最终的价值追求,在当今中国精神信仰如此多元的情况下,我党和政府鼓励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因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正确的方向和高尚的灵魂,是值得信仰的正确的价值观。

尊崇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用科学地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背道而驰的。

因为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求我们,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检验它,这样才能使理论符合实际,具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一定的“恒久性”,因为人类只能无限接近它,至少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是这样的,这种追求全人类解放的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信仰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

几十年来,它的巨大认识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调节作用,在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中,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当今中国,党和政府倡导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粮。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在形成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的主要经典著作,纵览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庞大理论大厦始终是围绕着如何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寻求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研究的。

马克思在其研究的早些年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揭露了宗教对人的本质的歪曲和宗教给人的束缚,提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1]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的论断。

在阐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人类解放的问题,他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确切地说,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

”[3] 在此文中马克思还初步提出并探讨了关于社会自由问题,从政治革命的高度阐述了人类解放的方式。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所处的“非人”的处境,讲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残酷事实,再次强调了人的解放有关问题。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出发,揭示了生产方式矛盾的运动规律,并进一步阐释了人的自由、解放问题。

1847年恩格斯写的《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及1948年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都阐述了人的自由解放问题。

可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往后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占了不小的份量。

晚年的马克思也在关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解放”重要论断。

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全面论证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而异化理论和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则是这个理论的支架。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这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的问题。

正如恩格斯所说:“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4]这一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关于自由什么是自由?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曾这样描述未来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5]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6]马克思、恩格斯还从哲学层次上考察了“自由”的含义,他们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

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7]“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

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

……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8]到那时,人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9](二),关于解放什么是解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

”[10]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解放”就是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逐渐摆脱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的人。

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11](三),关于全面发展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

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12]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人们将摆脱过去由分工造成的终生局限于某一领域劳动的状况,而在自己所喜欢的一些领域中发展,成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

“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个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

”[13]那么,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是怎样产生的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说,“全面发展的个人……是历史的产物。

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14]从以上引述可以看出,“自由”贯穿马克思著作的始终,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说的“自由”指的是社会自由和哲学层次上的自由。

社会自由指的是人类不断地摆脱各种枷锁的束缚,使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获得全面自由地解放。

自由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做回本真的自己,这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解放和人们道德,法律等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

当然社会的自由,就是每一个人的自由。

只有全人类作为个体来说是自由的,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

不是一部分人的自由,不是某一阶级的自由,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由。

哲学层次上的自由是从认识论的维度来理解的,指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上的自由。

人类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把握的越深刻,对世界的改造进行的越彻底,自由的程度就越高。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解放”是指工人阶级和全人类不断地摆脱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而不断地走向自由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人不断地摆脱旧的分工的限制,摆脱片面和畸形发展状态,而逐渐地获得全面发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的过程,不是某一个社会形态能解决的问题。

人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无限接近自由,无限靠近人类解放。

三.我国在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解读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所倡导的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所在。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一直奉行着这样的原则。

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伴随着经济上斯大林模式引入中国,在思想方面,我党所宣传的社会主义精神和信仰也跟着从苏联搬进了的社会背景。

在今天看来,这些从前苏联引进的理论不是完全正确的,即使是正确也不一定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特别是那些片面、曲解甚至错误地理解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教条主义的那些条条框框。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博大精深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被简化并曲解成了“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几个干巴巴的字眼,甚至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单一公有制当成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和本质属性,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精髓是什么。

这种只追求表层含义与形式特征,忘记本质与核心,“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教条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遭到了曲解甚至是误解。

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有所好转,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多元化结构、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起来,各个社会阶层不断发展长大,利益关系也变得复杂多样起来,紧接着西方社会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的大量涌入中国,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和信仰多样化的倾向。

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商品拜物教”等崇尚物质的价值观也日益滋长起来。

这种奢靡之风渐渐使得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威信下降,一些青年人出现了价值观扭曲甚至是信仰缺失的状态。

来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我党在历史上曾犯过一些“左倾”错误,过于急速地要求发展生产力,过于大刀阔斧的搞大规模所有制改造,显得求快冒进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实行单一公有制经济,在建国初短短几年“消灭”了私有制经济,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需要。

在经济建设中效仿苏联“斯大林模式”,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而非适合目前阶段的市场经济,喊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口号,这都反映出我们急躁冒进的思想错误和不合理的价值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