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原理 第一讲 导论—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一、人类有三种终极关怀 真: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善:伦理学、宗教 美:美学、艺术 问题引入:什么是美?从美的视角看世界与从真、善的视角看世界有什么不同与联系呢?(请同学们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二、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 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 (一)感性体验: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张图片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丹麦是北欧设计的重镇 有很多设计史上的大师都来自丹麦
他们注重从人体结构出发,讲究曲线如何与人体接触时作完美的吻合。这一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突破了工艺、技术僵硬的理念,融进人的主体意识,从而变得充满理性。 白色烂花大牡丹绘紫藤直领褙子(不加衬里、半透明)+交襟琵琶袖上襦(半透明、须着中衣)+纯白烂花大牡丹马面裙 范斯沃斯住宅——躺椅和线条简单的桌椅 总结:感性层面的美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对美的理性思索 所谓理性思索: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对美的理性思考最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轨迹之中。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专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美是难的”。 康德:《判断力批判》,专门探讨审美的机制问题,非常深澳,宛如天书,却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对美学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著作。 黑格尔:《美学》四卷本,终于从理性的层面给美下了一个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却因之过于确定化的思维和表达,被后人不断加以质疑。 第二节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 正是因为对美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为研究美的科学确立一个专门的名词,为这门学科确立专门学科的人,也是西方的一个哲学家,他的名字叫鲍姆嘉通,他根据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与认识,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主要集中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中,而感性认识则主要集中于美学以及与之有关的艺术门类的学习之中。 -!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AETHETICA: 感性学或感觉学 亚洲:日本学者中江肇民根据中国汉字“美”的含义把AETHETICA译为“美学”。 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沿用了中江肈民的译法。 问题的引入:大家如何理解感性与感觉,是否研究感性与感觉的学问就与理性或理智毫无关联?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中对美的理解与认识是否有差异呢? 留一个课后作业:中国人如何从理性的层面上理解与认识美的?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本书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虽然他更渊源于古代铜器线纹及汉画),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论素描》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一 龙飞风舞 1 远古图腾 2 原始歌舞 3 “有意味的形式” 二 青铜饕餮 1 狞厉的美 2 线的艺术 3 解体和解放 三 先秦理性精神 1 儒道互补 2 赋比兴原则 3 建筑艺术 -! 四 楚汉浪漫主义 1 屈骚传统 2 琳琅满目的世界 3 气势与古拙 五 魏晋风度 1 人的主题 2 文的自觉 3 阮籍与陶潜
六 佛陀世容 1 悲惨世界 2 虚幻颂歌 3 走向世俗 七 盛唐之音 1 青春、李白 2 音乐性的美 3 杜诗颜字韩文 八 韵外之致 1 中唐文艺 2 内在矛盾 3 苏轼的意义
九 宋元山水意境 1 缘起 2 “无我之境” 3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4 “有我之境” 十 明清文艺思潮 1 市民文艺 2 浪漫洪流. 3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4 绘画与工艺 结语
天下有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夫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其有发明此真理(哲学家),或以记号表之(美术)者,天下万世之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注:王国维: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中国现当代美学主流 中国当代美学可以分为三个主流: 中国美学、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美学理论的建构方面而言,最重要的是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 美学。 李泽厚在上世纪90年代指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美学,离开了这个现实来谈中国现代美学,就是一种逃避。 中国当代美学主流应该是受到西方当代美学主流影响的后现代美学思潮。 真正的实践层面的美学受到后现代影响非常深刻: 讨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新版《红楼梦》的美学取向,这样的美学取向你是否能接受? 昨天上课的时候,讲到新版红楼梦的造型问题(我实在认为这不配叫红楼梦)。自从该剧播出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相关的帖子和新闻。不知道老师是否逛天涯论坛,在天涯的八卦版块有许多高质量高水准的批判红雷的帖子,逐个细读之后,受益良多。我认为,叶锦添早期的确有才华,他设计的夜宴、卧虎藏龙等的造型,都相当独特。然而自从08年奥运会之后,昆曲的元素被运用到开幕式上,叶锦添得到灵感,便设计出如此雷人的铜钱头。他的所谓审美如此奇特怪异,实在已经超出正常人的审美范围,说得好听点叫做中国元素的运用,实际上是低劣的戏曲cosplay,或者说抄袭,得到的便是不伦不类的造型。他是心理有问题吗?不一定,以此为噱头搏眼球搏出位才是目的吧。但是我阴暗地猜想,叶锦添或许是gay,因为他的心理实在类似于那种中年妇女,看到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就把她往丑里打扮,我叫你美,让你再也美不成!总之,叶大师这次断送了他的好名声。同样杯具的还有李少红。
第三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 在美学史上,有人把美本身(或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人把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人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还有人将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作为美的研究对象。 确立一个研究对象,就可能建构一种美学形态。
一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这一美学形态往往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美学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美的本质,探讨美在人生中的价值和意义,应当是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而不是其他。 有关学说: 柏拉图:“美”是“理式”,何为“理式”? “理式”是世界的本源,是超人、超现实、超物质的彼岸世界——神的世界的产物。它“加到任何一个事物,就使这个事物成为美,不管这个事物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美即理式,理式是美的本质、根源。 亚里士多德:美在于事物本身,美在事物的形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从超物质、超现实回到了物质现实。)—从朴素唯物主义,即从客观的现实中,事物的现实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根源。 车尔尼学夫斯基:美即生活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缺陷:容易使美流入形而上学的纯粹思辩哲学的流弊,并缺乏对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主体能动性的关注。 二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人类的美学思想是从审美意识发展而来的,因此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是美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属于这一形态的理论学说:如移情说(立普斯)、心理距离说(洛克)、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格式塔心理美学(阿恩海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