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推动新型社区发展
城市化进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加快城乡资源要素
合理流动,同时也引发城乡二元治理结构深刻变革。随着组织架
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党建
工作也应顺应形势创新发展。
构建新型社区党组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导致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间
断性和盲点盲区,原有的农村党组织已经难以满足新型社区对开
展公共服务和发展经济的双重需要。因此,新型社区的党组织设
置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创新组织设置。按照“1+3”党组织设置模式,在每个新型社
区建立社区党总支,下设服务中心党支部和经济发展合作社党支
部。在多村合并的新型社区还要下设路段党支部,专门负责管理
辖区的各类流动党员。通过村级组织体系的分类设置,加强党的
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
2
科学明确职能。新型社区党总支统筹管理社区范围内的各项
重要事务,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主要负责为群众提供各项服务,
各经济发展合作社党支部主要负责集中管理和运营原有的农村
集体资产,路段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情况分类规范组织生活。通
过明确各支部的职能定位,使新的组织体系运转更加快捷有效,
实现“村改居”顺利转变。
选优配强人员。新型社区党总支班子成员由下属各支部书记
和社区内威望高、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党员担任。对原各村“三
委”班子成员,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统一调配。从其他城
市社区、大学生村干部中选拔一批工作人员进入服务中心党支部
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从原各村的产业和致富能手、外出返乡人员
中选拔一批党员进入经济发展合作社工作。
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要积极推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新型社区内外
“两个服务圈”,把新型社区真正建成全体居民的温馨家园。
精准建设服务外圈。全面加强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3
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新建的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产
业园区等各类基础设施,要围绕新型社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精品打造服务内圈。除严格对照“三室六有一中心”的城市社
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党建服务阵地外,还要根据新型社区面积大
小、人口规模、党员数量等要素,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社区党
建服务阵地统一划分为办公会议区、便民服务区、教育培训区和
特色功能区,用于服务的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80%,有针对性
地满足群众政务服务、就业培训、社区托老等各类需求。在社区
内,合理布局绿地游园、文化长廊或健身设施场地。由社区经济
发展合作社引进百货超市、理发店、早餐便民小店等,为居民提
供周到实用的服务。
精心提升服务水平。各新型社区要秉持“大服务让居民舒适、
小服务让居民暖心”的理念,建立健全各项服务制度,使“一站式”
服务、错时延时服务、绿色快捷通道、全程代办服务等成为标配。
同时,应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如尝试“公办民营”
新模式,与社区专业管理机构合作,为新型社区提供母婴课堂、
4
残障康复、搬运快递等服务项目,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居民的幸
福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不仅能陶冶情操、规范行为,而且能够
激发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凝聚力。要开展高频率、多层次的文化
活动,促进新型社区特色文化形成,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实现“居
民—活动—文化”的良性互动。
党建文化引领带动。建设党建文化室、党建文化墙,展示传
播党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唱
红歌、忆党史、红色影视进社区等活动,举办主题演讲比赛、歌
咏比赛、红色网络教育沙龙等,不断增强基层党建文化的影响力、
渗透力和感染力。积极开展以“听党话、跟党走,做表率、促发
展”为主题的“党员干部下基层”大走访活动,党员干部分包居民到
户,不定期走访察民情、讲政策、解难题、办实事,与党员积分
制管理相结合,使党员“动”起来、履职“实”起来。
丰富社区文化载体。广泛开展书法绘画、心理养生、教育等
5
各种文化培训,配套完善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运用微信、微博
等新平台,积极打造社区文化“全媒体”。充分挖掘驻社区企业、
单位、学校的文化潜力,开展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
结合的社区文化活动。
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针对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积
极培育一批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同
时,要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逐步建立和规范各种
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要健全和创新社区文化责任机制、激励机
制和培训机制,把社区内各个层次的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不断
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