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之我见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灰山港镇中心校河溪水小学丁梅摘要: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离开了情感教育,一切素质教育都将无从谈起。
加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情感意志的熏陶,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高学习有效性,开发学生学习动力机制,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教育把握激发升华培养形成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每个学科在其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教师们都不再单纯的把每一门学科当作是传授知识的一种工具,而更加注重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学科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换句话说,就是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似乎更强调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的学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从这能看出,一节完整的语文课,不仅仅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看情感教育是否成功。
“夫缀文者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
”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出的,他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阐述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我
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
”在思想、情感、表达这三者中,情感又在首位。
情感与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情感作为人类达成认知目标的手段,而是要把它作为人的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
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的驱动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
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十二年的语文教学生涯,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涵,正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文章不是无情物。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故事,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有对自然万物的感叹、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父母孩子间感人的亲情、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有拍案而起的激愤、有开怀的笑……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老师应当熟悉每一篇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有正确把握这些目标,才会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努力去渗透情感教育、实现这一目标。
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熟练地把握好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要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达到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做到与作者一起欢乐,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叹息……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地探求欲望,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
创设情境时,要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要做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把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感受,缩短学生与课文的空间距离,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要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很难想象黄山奇石的神奇与美丽。
这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创设情境的条件,先利用多媒体画面进行演示,“金鸡叫天都”、“猴子观海”……在欣赏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的同时,孩子们都忍不住发出一声声赞叹,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教学三年级课文《一面五星红旗》时,我手持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走进教室,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五星红旗的了解,然后我饱含深情地说:“大家说得真好!是啊,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昨天,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染红了它,让它飘扬在祖国的天空;今天,我们也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它的尊严,让它更加鲜艳,飘在每个人的心中!”从孩子们稚嫩眼神澡流露出的坚定光芒,我仿佛看到他们的心和五星红旗、和祖国连在了一起。
三、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抓关键语句段落升华学生情感。
再深的感情也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所以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感
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抓住“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个句子作为重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这样的总理”的理解,通过全班的交流,学生们都深深地被周总理简朴的生活作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他们纷纷表示要向总理学习,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触摸春天》时,我把“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拿出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
学生们积极发言,知道了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幸,当我们在面对不幸的时候,要向文章中的小女孩一样,用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创造出一个自己的缤纷世界。
通过这个句子,孩子们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四、反复朗读是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
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对于写景的文章及古现代诗词,反复朗读可以接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而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则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从“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燕子》)学生们看到了小燕子的可爱与春天的美好;从“‘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大榕树的茂盛和鸟儿们的快乐的感叹;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学生们感受到了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情感。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恰当的课外作业可以让学生从自身活动中得到情感教育。
当然,这里的“课外作业”绝不是背课文、抄生字那么简单和机械化,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所延伸出去的情感上的培养,这样的“作业题”是很灵活机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怎样完成“作业”。
如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可贵的沉默》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很深,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于是,我抓住时机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示感激,可以是给父母夹一次菜,或是给他们写一张纸条,或是为他们倒一杯水,又或者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之后,写一篇表现内心感受的小短文。
这次作业,使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之爱,从而更加爱父母。
类似这样的“课外作业”的布置,使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六、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就会失信。
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
因此,我在教学中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学生好的情感态度、好的价值观自然就形成了。
中国有名俗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位教育者曾说:“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素质可言。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也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
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去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挖掘学生情感的潜质,要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因此而生动盎然、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