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课题的确立: 在市教研室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用模能力教学研究中,秉承“研讲评一体化”教研机制,我们根据青岛版教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思完善”三大板块特点,针对数学课堂只重学生“学”,剥夺学生“思”,不给学生“行”的现状,我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构建了“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合作交流,优化问题(课堂10分钟)”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应用,得到进一步完善充实、优化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学、总结、概括、反思等能力。 2、研究内容: “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合作交流,优化问题”自主学习二环节课堂模式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模式的建构,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记录预习中的已会点及疑问点,组内、组际交流,纠正、 解决存在的部分疑问,优化出有效、学生难理解的问题生成本堂课的终极学习目标。 (一)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1、“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学生从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质疑问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预习时,师指导学生按“读—--想----补----做”四步骤预习。 第一步读: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 第二步想:预习时还要根据数学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做到形数结合,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第三步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要领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时发现学过的要领有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 第四步做: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为巩固学过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想一想这样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探索的五种预习方法: 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 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如: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②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如:以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课题为例。(1)预习课本内容,理解比例、比例各部分名称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尝试归纳总结两个比组成比例的方法。(2)想一想,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回顾什么是比,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 ③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去做题。 ④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学生需要课前做的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 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把疑惑提出来。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说说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我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⑤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如:在“统计与概率”版块的预习活动中,研究“可能性”时,设计的预习任务是摸盒子里的9个红球和1个白球,随意摸出一个,将结果记录在表格,探讨红白球出现的可能性。这项任务如果在课上进行,会花费较多时间,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在课前合作完成,这样,课上着重讨论的是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可能性,而不是把时间过多地花在活动中。 预习方法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脑。”。通过预习梳理出所学内容的已会点和疑问点。 (二)合作交流,优化问题: 课前预习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某些知识点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有效性。 1、 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①组员带着问题小组交流汇报预习的结果。 ②组员互相帮助解决疑问点和难点,在组内形成共识。 ③组内尚不能解决的疑问点和难点,作为下一环节组际交流展示的主要内容。 2、组际交流,优化问题。即组与组间的互动探究。 ①小组展示组内解决不掉的问题。 ②组与组之间交流破解疑问点和难点。 ③优化出组际间尚不能解决的有效问题,拿到下一环节——合作研讨中探究。 3、点拨引导隐性问题。 对于难度大、学生不易发现的隐性有效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出本节课的有价值的问题。
组内交流 解决问题
组际交流优化问题 最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梳理、优化出学生难点问题及本节课重难点知识作为本节课的终极教学目标,进入课堂教学第二个环节“合作研讨”中共研。 三、研究策略与方法: 1、首先转变教学观,加强备课中学生活动预设研究,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
2、分类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方法、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找出已会点和质疑问题。
3、承认学生的差距,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达到不同预习水平。 4、有了课前预习,授课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发现问题----优化问题”为主。 四、研究步骤: 1、团队研讨。 (1)根据青岛版教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思完善三大板块特点,就“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2)借助“研--讲--评”一体化活动,运用模式上交流课、展示课,利用周五下午团队集体研讨时间优化模式。 (3)利用教研团队的集体智慧,进一步归纳完善教学模式。 2、跨校研讨。 (1)通过教管办提供的业务交流平台,上镇级公开课。 (2)通过镇级“研讲评”一体化教研团队,进一步研讨优化完善模式。 3、展示模式。
(1)讲。运用现成的教学模式落实“三讲三不讲”,进一步研讨突破创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高效课堂。 (2)写。在备课中写。把“三环节”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个人想法和建议写在“个体探究备课”首页,团队的集体智慧写在“合作探究备课”首页。 在反思中写。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让有效措施更有效发挥,无效措施找出无效原因及改进办法。 备课外写。教师把“建模、用模”取得的成效,撰写金点子、向教研室创办的《研讲评一体化》实验通讯上投稿,或向更高一级刊物投稿。 (3)用。 学生用起来。“三环节”的自主课堂模式的建立,给学生自主能力学习搭建一个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让学生在参入、实践、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互评共识”。(互评:生生、师生评;共识:优化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用起来。对于学生自评、师评的结果形成班级常规管理制 度,每周、每月评比表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 五、取得的成果。 通过两年来对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备课方式,由原来的备教材转变为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取得了一定成绩: 2010年6月,撰写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预习的有效性研究》获山东省教育科学“课题研究二等奖”; 2010年7月,撰写的《有效自主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获安丘市中小学教育教学金点子成功案例一等奖; 2010年12月,课题获安丘市创新燎原奖。 2011年, 撰写的《“自主学习”环节模式构建》获安丘市中小学教育教学金点子成功案例二等奖; 2012年5月, 撰写的《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在山东教育刊物发表; 2012年9月, 撰写的《“自主学习”环节模式构建》在安丘实验通讯上刊登。 六、创新与特色概述: 1、自“建模”实施以来,教师把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真正做了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开口讲就讲学生合作学不 会的知识点。 建模以来,我们把平衡班作为对照班,实验前两班有同样水平。研究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班与班之间的对比;实验班使用建构模式,对照班不用。二是对实验班同一单元两个不同课时、课题进行对比。一个课题用模式一个课题不用。通过对比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理念改变了。把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真正做了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开口讲就讲学生合作学不会的知识点。二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变了。学生经历会学并能学会的过程。学生敢说、会说、会做了,思维方法变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浓了。 2、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变了。学生经历会学并能学会的过程。学生敢说、会说、会做了,思维方法变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浓了。 3、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能根据生活中的情景自己设计问题解决。 4、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高涨,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老师不需要为某个问题,再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真正实现了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舞台,正像学生所说的“我的课堂我主宰”。让我们的课堂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