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洛克的劳动思想
洛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家和政治法律思想家,自由主义的奠基人,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1688年政变和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的辩护士。
他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我们对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和分权思想都很熟悉,而关于他的劳动思想,所涉及的并不多。
洛克的劳动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财产权思想中。
洛克从”享有私人财产是人的自然权利和天赋人权”这一形而上的理论前提出发,论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洛克站在当时世界的最先列,以自然权利和天赋人权为基础将财产权劳动学说加以提升并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一整套学说,他将劳动视为财产权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使这种理论成为一种超历史的视野,对后世影响深远。
洛克对财产的论说集中于他的政治思想名著《政府论》。
在该书下篇第五章,他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财产权特别是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
“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财产不是由政府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但却是政府应当保护的自然权利,财产权的确立是政府建立的前提。
财产权及其起源,实质上就是“在上帝给与人类为人类所共有的东西之中,人们如何能使其中的某些部分成为他们的财产,并且这还不必经过全体世人的明确协议”。
深受基督教价值影响的洛克认为,上帝创造人类,并给予人类理性,就是为了使人类尽可能获得生活的最大便利以更好地生存和服务于上帝。
“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就都归人类所共有,而没有人……原来就具有排斥其余人类的私人所有权。
但是人类要生存和生活,“就必须把……变为己有,即变为他的一部分,而别人不能再对它享有任何权利,才能对维持他的生命有任何好处”,在这里,洛克论述了私有权的一个必要条件,即人类只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把共有的东西变成私有的,也就是人类的生命权是私有权产生的逻辑前提。
那么,如何把共有的东西如何变成私有呢?洛克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在这其中,劳动起了关键性作用。
“每个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它的双手……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掺进了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
就是说,人无可争议的排他的具有自己的人身权并且不可转让,而劳动又是人身的活动方式,因此劳动就是人身拥有者无可争议的所有物,劳动者将劳动掺进了自然物中就排斥了原先其他人享有的共同权利,劳动使得劳动者确立自己对自然物的私有权,这种权利为上帝的理性即自然法所适用。
这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基本判断,即:只要某人使某物摆脱了自然状态,他就可以拥有这种物。
而这一基本判断又以两个自然权利存在为前提:一是“一切人”共有的自然权利和个人对自己人身的自然权利;二是个人对人身派生出来的劳动及其创造物所拥有的自然权利。
显然,使某物摆脱自然状态的,是劳动,而且只有劳动。
这样,财产权的获得就从“天赋的”自然权利发展为劳动理论。
随后,洛克进一步说明了劳动使人们获得财产权的合理性。
他说:”谁把橡树下拾得的橡实或树林的树上摘下等苹果果腹时,谁就确已把它们拨归己用。
……劳动使它们与公共的东西有所区别,劳动在万物之母的自然所已完成的作业上面加上一些东西,这样他们就成为他的私有的权利了。
……我的劳动使它们脱离原来所处的共同状态,确定了我对于它们的财产权。
正因为此,洛克成为了近代“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物。
在从天赋到劳动的论述中,洛克也同样完成了从“对自己人身享有所有权”到“对自己劳动享有所有权”的转换和过渡,即所谓因为”每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所以他的身体和双手所从事的劳动,也就“是正当地属于他的”。
这样。
洛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财产权劳动理论的全部内涵:①上帝将天堂留给了自己,而将地上的一切赐给了全人类所共有:②每一个人对他自己的人身拥有所有权:③每一个人的劳动只属于他自己;④当人们将他的劳动与处于共有状态的某个东西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取得了该东西的所有
权;⑤但人们在取得财产权时必须留有足够多的同样的好东西给他人共有,同时以不造成浪费为限。
洛克从建设的角度提出了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理论,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享有生命、自由、平等和财产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人们之所以要通过社会契约进入政治社会,唯一的目的就是克服自然状态下缺少一个公正的裁判者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的财产。
而财产,作为人们生命和自由权的基础,既不是来源于君主的赐予,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相互同意,而是来源于自身的劳动。
这样,洛克不但通过劳动使人与客观物质世界联系起来,而且使人与自己的主观世界联系起来,成为人的主观与客观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劳动使人与客观物质世界联系起来,施加了劳动的客观世界就成了自身扩大化的产物,并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劳动使人与自己的主观世界联系起来,则使人获得了意志自由和人身自由。
因为没有意志自由和人身自由,人就无法在客观物质上“加上自己的某些东西”,也就是无法进行劳动。
然而,洛克的财产劳动理论也并非没有缺陷。
洛克虽然从抽象的人的权力出发,认为财产权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自然占有权力:并用“劳动”将它加以美化,但他所说的“人”实际上并不包括广大贫苦农民,他们的劳动也不能是他们享有财产权。
他不仅认为,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可以占有更多的土地,而且他还指出,“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是我的财产。
可以看出,洛克的自然财产权力不过是把私有财产权抽象为人的一般权利,并用自然法使其神圣化,而他的财产“劳动起源论”也不过是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剥削制度作辩护。
具体来说:①洛克认为劳动是确立财产的关键,他试图回答了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提出了私有财产发生的根据,但认为必须有掺人其中的自然物质的存在才是现实的,个人对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有权将劳动和自然物质联结在一起并占有劳动产生的价值,任何个人都不应该有理由拥有不是由自己劳动生产出来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这里的关键就是为什么仅凭自己的劳动就能达到对物本身的占有?如果一个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与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联结在一起,结果是怎样的?是否能达到对该物的所有?对此洛克并没有给予逻辑清晰的说明,但他给出了两个约束性条件,即“自己的占有并没有使得别人的情况变坏”和“有足够的剩余同样好的东西”是获取财产的两个前提。
在诺齐克的分析中,第二个条件实质上是为了论证第一个条件,但是“占有本身仍然可能以两种方式使另一个人的状况变坏,一种是使别人失去通过一个特殊占有来改善自己状况的机会,一种是使别人不再能够自由地使用他先前能使用的东西”。
从严格意义上看,洛克的“使其他人的状况不致变坏”的财产获取条件,将使得私人获取一种持久的并可遗传的财产所有权都成为不正当。
②洛克赞同由于辛勤劳动程度的不同而带来财产占有的不平等,但是按照他的理论逻辑,占有的合理性只在于人的劳动,那么又何以说一个人占有大量的财富是公正的呢?一个人不可能突破自己体能限制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占有大量的财富。
在洛克学说中,货币的出现是改变以上情况的决定要素,它逾越了“能够利用”自己体能的限制,但这一切只能通过买卖劳动(劳动是合法占有的唯一条件)来实现,也就是说,洛克的论证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因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是买卖劳动的典型社会。
“通过自己的劳动将土地据为己有的人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人类共同的库存”,也只是增加了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力。
虽然洛克强调尊重人的生命权,但是不平等的所有权安排在洛克看来也是合理的,因而“洛克的理论中对不平等所作的如此这般的合理化解释,以及对个人渴求和取得财产的着意强调,致使很多人都把他看作是近代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想家。
尽管洛克的劳动思想并不完美,但他在理论上对劳动作为价值和权利之渊源的强调,为后来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开辟了道路,使马克思在完善其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被社会主义国家奉为经典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充满道德感觉的剩余价值理论。
参考书目:《洛克》中华书局
《政府论》商务印书馆
《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