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摘要目前,随着世界各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展,其综合效益后评价的作用正逐步得到重视,综合效益后评价工作正逐渐得以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综合效益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Research on the benefit eval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progress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function is gradually getting attention,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 Post Eval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field. In this paper,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alysis.Key words:Forestry ecological;Engineering benefit evaluation;Index system; Progress of research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1]。

林业生态工程目的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有效地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分配在森林与环境之间,通过人的调节作用,使其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2]。

进入21世纪,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选定、可行性研究、规划、审核、实施、等各环节工程都得到了加强和规范。

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

“十一五”期间,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林业生态工程已经或即将建设期满,这些林业生态工程是否取得了预期效益,都需要通过评价加以确定。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又称为林业生态效益后评价,主要指对已实施或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评价,以确定工程建设体现出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发挥的程度以及后续发挥潜力的大小等:从微观角度看,它是对单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分析评价;从宏观角度看,它是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的评价和反思。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内容;我国开展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挥评价工作强大的监督功能、并与林业生态工程前期评价、中期评价结合在一起,形成开放的循环抑制系统,建立工程决策、投资、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过程管理效率,实现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最大化;通过效益评价工作,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完善已建林业生态工程,指导在建工程,改进待建工程规划,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根据效益评价结果。

对其可持续发挥程度进行预测判断,并对完善经济社会系统的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2]。

1.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指标体系是一个反映林业生态工程功能客观存在的抽象系统。

它具有系统的一般特性,诸如整体性、有序关联性、有序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等,又具有它的自身特性,如:空间性(或叫地域性)、随机性、分散性,指标界限的模糊性、动态性中的时滞性等,加上目前研究深度与广度的限制造成的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要成功地提出一整套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必须选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性方法,并首先要研究指标体系的构成,因为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分类方法来介绍指标体系的构成。

比较常见的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分类法。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要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用综合指标体系全面衡量、系统评价。

以生态经济指标群来划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不同的林业生态工程及不同的评价目的,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一样。

许多学者对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主要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

对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研究都是从以上几类生态工程出发,根据不同的生态工程,其评价的体系方法都会有其独特性[3]。

农业总产值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单位面积林木生长单位面积鱼畜禽商品率土地利用率植物光能植物总生草场载畜捕捞强度 土地肥力图1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2.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关于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已有很多学者队一些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具有系统性、模糊性、多层次性和同一层次各因素的不同重要性的特点。

目前,国内外关于森林效益的评价研究,根据其主要理论依据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计量研究和以生态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定量评价研究[4]。

2.1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计量评价研究森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是对效益价值量的估算和评价。

关于森林综合效益经济计量的方法,国内外有多种多样。

国外的计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效果评价法和消耗评价法[5]。

效果评价法是依据森林综合效能的利用程度,如在森林生态效能的影响下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水费的节约及损失的减少等,对森林生态效能作出评价,主要有四种方法:(1)商品价值法;(2)等效益替代法;(3)费用价值法;(4)还原价值法;从森林再生产费用的估计标准来看,这种方法又可分为成本法和产值法,成本法按计入成本的不同分为直接成本法、平均成本法、间接成本法和可比成本法,产值法按计入成本和利润的方法不同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计量评价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计量评价方法。

邓宏海[6]用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理论,建立了一个森林生态经济学系统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提出了三种对森林综合效能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即直接计量法、间接计量法和生态经济计量法。

张建国[7-8]采用效果评价法,选择等效益物,对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价,如以化肥价值代替土壤改良效益,用水库的修筑费代替森林涵养水源的效能等。

但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生态效益计量研究,大都通过对受益对象的调查进行,而对效益生产的机制一林木本身的情况(林分质量、林种、林分结构、布局等)研究不多,这样就不可能对林业生产起很好的指导作用。

到目前为止,森林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还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计量评价方法,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对农田果园防护林的防护价值,水库集雨区森林的保持水土,延长水库寿命效益和加快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和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有待继续探讨。

2.2以生态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综合效益定量评价研究森林的综合效益,就是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观点出发,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为目的。

许多研究者以生态学为主要依据,对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周庆生[9]对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得出生态经济指标的得分值;北京林大的孙立达、朱金兆等[10]提出了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结果大都是以一些合适的数学方法确定一个定量的生态效益指数或综合效益指数等,从而实现生态效益或综合效益的定量化,如崔清涛等(19%)用层次分析法对一个地区的防护林系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宫伟光等对防护林体系进行了区域性生态效益评价,朗奎建等[11]对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评价。

刘勇,支玲,邢红等明确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内涵,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三北工程第一阶段综合效益后评价为例, 对林业生态工程其防风固沙效益、庇护农田效益、保护牧场权益等生态效益, 其活立木储备效益、经济林产品效益、薪材生产效益等经济效益, 及其社会效益评价进行了应用研究。

3.关于综合效益的研究[1-2,11]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面广、评价的内容多,并且不同类型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也具有不同特征。

但总体来看,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效益检测、效益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效益评价方法、手段和技术等多个方面。

2.1水文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对降水的截流、蒸散、吸渗作用,减弱了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的抗冲、抗蚀性能,加之植物的根系作用,综合表现为涵养水源、保土减沙和改善水质等效益。

(1)植被冠层截留降水。

该方法分别在各种林分的内外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准水和空地作为长期观测对象。

在所取得的标准木和林外空地放置雨量槽或雨量筒,测定每次降水量、降雨强度和降雨过程。

林冠截留量I近似地表达为:I=P林内-P林外。

式中I——林冠截留量;P林内——林内降水量;P林外——林外降水量。

(2)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作用。

该方法包括枯枝落叶层蓄积动态(在林分内设置标准地沿对角线机械分布样方,收集其上枯落物,烘干后测得现存蓄积量,并随时间变化测定其分解率和分解量),枯落物抗冲试验研究(水槽法)以及枯枝落叶层阻延样流速度的相关方法。

(3)林地土壤入渗。

该方法包括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野外入渗过程的测定(如单环水头法、双环入渗法),室内入渗过程的测定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4)坡面径流与泥沙。

根据观测地区植被的典型性和实验的对比性,选择实验标准地,布设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每次产流产沙量和过程,分析计算场暴雨坡面产流产沙量,并和对照小区进行比较。

2.2涵养水源效益国内外研究涵养水源效益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森林区域水量平衡方法;二是根据森林土壤的蓄水力和森林区域的径流量计算森林涵养水源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