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Ⅰ 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
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该项
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
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经皮穴位
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探索出来的。该技术的发现,为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课题组已经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360例肩周炎患者,并与电针组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结果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虽与电针对照组(96.11%)相当,但对粘连前期瘀滞型肩周炎的治疗,疗效更好。而且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经皮穴
位电刺激治疗组比电针组具有更长的后效应。
1.定义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就是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简称“TENS”)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⑴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同时属粘连前期和粘连期;
⑵中医辨证为瘀滞型和寒湿型的患者;
⑶年龄在40~65岁之间。
禁忌症:
⑴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⑵年龄在65岁以上;
⑶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⑷合并有肩部骨折未愈合者;
⑸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⑹患者病情属恢复期或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型者。
3.治疗原理
经皮穴位电刺激为什么能够有效治疗肩周炎呢?由于肩周炎多因肾气不足,气血亏损,慢性劳损而致营卫不固,
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寒凝筋膜而致气滞血瘀所致,而本法具有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结合
穴位刺激,特别是能根据需要结合远道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实验研究证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和
电针一样,很可能也是通过肌纤维收缩肌梭等传入神经纤维(Aα、β)兴奋,从而引起镇痛效应。
4.临床技术操作
⑴器械及药品准备:
韩氏穴位暨神经刺激仪(LH202H)、无菌棉签、75%的酒精。
⑵体位的选择:患者取坐位,胳膊置于处置床上。
⑶取穴:取患侧穴位——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这两组穴位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取穴后标上
记号。肩前穴位于垂肩时当腋前皱襞头与肩髃穴连线之中点处;肩髎穴位于肩部,肩髃后方,当肩关节外展时于
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臑俞穴位于
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⑷操作:①先打开穴位暨神经刺激仪开关,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②关闭电源开关备用。
③用75%的酒精进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④再将穴位暨神经刺激仪的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两穴和外关、合谷两穴。我们这里取肩前与肩髎两穴,加外关、合谷两穴。⑤连接完成后,
打开电源开关,渐次增加各输出端的强度直至适量。采用的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
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注意调节电流量应仔细,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
生意外。⑥刺激完成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与皮肤接触的两对电极。
⑸疗程: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5.技术要领
⑴要选用合适的刺激治疗仪。从刺激量的稳定性、精确性和可调性看,目前,HANS穴位暨神经刺激器是一种
比较合适的刺激仪。
⑵要选用合适的刺激参数。为了更好地获得即时效应和持续效应以及患者接受的舒适度,建议用变频连续波
(先密波、后疏波)输出端连接完成后,刺激强度应逐渐增加至适量,以免刺激过快过大伤害患者。
⑶取穴要准确,尤其是上肢远道腧穴。
6.注意事项
⑴要选择合适的治疗仪,在运用这个疗法之前,要检查治疗仪性能是否良好。
⑵在电极连接以后,要选择合适的波形和频率,因为频率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它的疗效。
⑶选择频率和波形以后,要调节它的刺激强度。调节强度一般来说,我们首先调节A,因为A端连接到肩关节
肩部,B端连接到外关、合谷,调节刺激强度的时候,要一个毫安一个毫安地往上调,直至病人感到舒服,一般来 说,在10个毫安上下。
⑷在电极反复使用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注意电极板是否好用,因为由于电极板的问题可能会造成终末端接
触不好而影响它的刺激量。
⑸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病人有否异常反应,或者说病情加重,这个时候要查明原因。假如说病情加重或病人
的异常反应是由于本疗法所引起,应该终止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经皮神经电刺激临床可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可反复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周炎(包括粘连前期和粘连期),其整体疗效、作用特点、作用途径与电针相似,但镇痛后效
应更好,易为患者接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Ⅱ 参考资料
(一)肩关节周围炎简介
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
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该病常因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所致。肩部感受风寒,阻痹气血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经脉,
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使肩部脉络气血不利,不通则痛。肩部主要归手三阳所主,内外因素导
致肩部经脉阻滞不通或失养是本病主要病机。该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将会逐渐加重,严重地影
响着广大中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执行。
①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②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③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④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临床分期(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①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②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
日常生活。
③恢复期:肩痛明显减轻,甚至只出现酸楚不适感,肩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病人可出现自愈倾向。
2.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
①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
滑或弦紧。
②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③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苔少或
白,脉细弱或沉。
3.鉴别诊断
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 冈上肌肌腱炎 肩峰下滑囊炎 肩峰下滑囊炎
发 病 中年人较多见,大
多数呈慢性发病过程 好发于中老年
人,多数呈缓慢发病 常多继发于肩关节邻
近组织退化和慢性炎症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
位多在肩部上方或外侧,
并以闭合伤为其特点
症 状 肩部酸胀,疼痛以夜间为明
显,疼痛可向三角肌下放射 肩部外侧渐进性
疼痛,活动受限 肩峰下疼痛,活动受限 有明显的外伤史;肩
关节局部瘀肿,疼痛
体 征 肱骨结节沟处有明显压痛,
肱二头肌腱抗阻力试验阳性 肱骨大结节处或肩峰下有明
显压痛,肩关节外展60~120
度出现“疼痛弧”;部分病
例有冈上肌肌腱钙化存在 肩峰外端有局限
性压痛及肿块 肩关节功能障碍
三)其他疗法
1.药物治疗
常用中成药如小活络丹、尪痹冲剂、蕲蛇药酒等;常用西药如炎痛喜康、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
2.小针刀疗法
一般根据疼痛部位、受限方向、压痛点位置等确定治疗部位,每次选4~6个点。5天后选另一些治疗点,亦可
重复施术上述治疗点。
3.封闭疗法
取仰卧位,于锁骨外段下方摸到喙突端,在其内、下各一横指处为穿刺点。封闭液一般为强的松龙、利多卡
因等。
4.穴位注射疗法 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进行压痛点注射。
5.推拿疗法
对急性期宜用轻柔手法治疗;对粘连期宜用较重的手法,如扳、拔伸、摇等并配合肩关节功能位的主动活动,
促进恢复。
6.物理疗法
如红外线疗法、特定电磁波治疗、激光疗法等。
7.外用药
如正红花油外擦、狗皮膏外贴等。
8.耳针疗法
肩、肩关节、锁骨、肾上腺压痛点。每次针2~3穴强刺激。
9.刺络拔罐疗法
皮肤针叩刺压痛点和病变部位,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
10.电针疗法
第一组穴:肩前、肩髎、外关、合谷
第二组穴: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两组穴交替使用,在各穴直刺0.8~1寸,行针得气后针柄通电。
(四)相关资料
1.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祖国医学根据肩周炎发病部位、年龄、原因及临床上不同的表现,有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胛周痹、肩
凝症、锁肩风等不同称谓。祖国医学很早对肩周炎便有了一定的认识,将肩周炎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痹证”
范畴。晋代,首次出现了有关肩周炎的描述,如《针灸甲乙经》所载:“肩肿周痹,曲垣主之。肩痛不可举,引缺
盆痛云门主之。”隋唐时期,对筋骨痹痛的诊断和审因论治方法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如《诸病源候论》:“此由体
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又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所记:“带伤筋骨,肩背疼痛……”。隋代在治疗上,导引按摩疗法相当突出,有详细介绍治疗肩背
痛的按摩手法见载于这时期的医籍。南宋时期,《针灸资生经》载有:“天井主肩痛,痉病不仁,不可屈伸,肩肉
麻木”,其所描述的症状体征,与现代的颈源性肩周炎已十分相似。此外,尚有“清冷渊、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
衣”等肩周炎临床表现的记载,可见这时期对肩周炎等筋骨痹痛的认识已较清晰。明清时期,对颈、肩背、臂痛的
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已日趋完善,将因肩部外露受风所致的肩痛称为“漏肩风”,根据患病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
现象而称肩痹痛等。《古今医鉴》载有“……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及乳妇以臂枕儿,伤于风寒而
致臂痛者……”。《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来对肩背痛的认识,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及兼风、痰
等证候。这些对颈、肩背、臂痛病因病机的论述与痹痛相似。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由于X线的检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