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研究

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研究

2011年1月 第31卷第1期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injiang Police Officers Academy Jan.2011 V0I_3l NO.1 

【法治论坛】 

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研究 

叶建丰 ,朱 宁 

(1.杭州市司法局 宣教处,浙江 杭州 310006;2.杭州市西湖区 司法局,浙江 杭州 310006) 

【摘要】 老年人犯罪是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实施犯罪行为的总称。老年人犯罪呈现以下特点:犯罪 

率很低。犯罪年龄集中,犯罪主体文化程度低,男性居多,犯罪地域相对集中,累犯、前科少,共同犯罪较 

多,犯罪客体比较集中,诉前羁押率低,判处刑罚较轻。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是周全弱势群体刑法保护 

的需要,是适应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的需要,也是契合刑法谦抑性、人道性以及刑罚经济性、刑罚目的的 

需要。并且,我国立法史上历来存在“矜老”传统,而国外相关立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建议在实体法上,规 

定对老年犯罪人原则上从宽处罚,限制死刑、无期徒刑的适用,限制有期徒刑的最高期限,明确不构成累 

犯,放宽缓刑、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在程序法上,规定对老年犯罪人慎捕慎诉,规定讯问审判时亲属在 

场权,完善指定辩护权,对刑罚执行予以特别关照。 

【关键词】 老年人犯罪;刑罚;从宽;特别保障 

【doi】10.3969/j.issn.1622-1 195.201 1.01.01 1 

【中图分类号】D9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95(2011)01—0045(07) 

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这给全社 

会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课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势 

必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增添新的社会压力,需要在理 

念、政策、制度、机制等各方面做出积极的应对。在这 

样的背景下,有关老年犯罪人是否应当作为特殊的 

犯罪主体对待从而与普通成年人加以区别,是否应 

当适用特殊的刑罚制度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法学界的重视。 

一、老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犯罪的概念 老年人犯罪可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 

老年人犯罪指由于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处于 

老年化的过程而引发的犯罪行为;狭义的老年人犯 罪指老年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最早从年龄结构研 究出发定义老年人的是瑞典学者桑德巴,他把老年 

人的起点年龄定为50岁。如今,各国老年人的起点年 龄并不完全一样,挪威、瑞典等国规定67岁以上才算 

老年。1956年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曾将老年人的 起点年龄定为65岁,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 

会”上在不否定65岁标准的情况下又提出将老年年 

龄的界限定义为60岁。德国著名犯罪学家施奈德、凯 

泽、阿尔布莱希特等人对老年人犯罪所下的定义是: 

老年人犯罪是指年满60周岁及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总和。①我国1996年颁行的《老年 

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 

十周岁以上的公民。”据此,在我国,老年人犯罪是指 

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实施犯罪行为的总称。 (二)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所谓一管窥全豹,通过分析2004年至2008年浙 

江省的有关犯罪数据,可以发现老年人犯罪呈现以 

下特点: 

1.犯罪率很低。2004年至2008年,浙江省检察机 

【收稿日期】2010—12—01 【基金项目】该文系浙江省法学会2009年度立项课题《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研究》(09NB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建丰(1976一),男,福建南安人,杭州市司法局宣教处副处长,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 朱宁(1977一),男,山东临沂人,杭州市西湖区司法局科员,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刑事法学。 

45 叶建丰,朱宁: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研究 

关受理审查起诉479 28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 3 387人,占总人数的0.71%,远低于未满18岁的未成 

年人(42 540人,占8.88%)和18岁至59岁之间的青壮 

年(433 353人,占90.42%)。老年犯罪嫌疑人每年的 数量变化不大,保持在578人一776人之间。 

2.犯罪年龄集中。老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多集 

中在60岁至69岁之间,有2 558人,占总数的75.52%; 70岁至79岁之间的骤减至21.23%;80岁以上的骤减 

至3.25%。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数量越 来越少,犯罪能力也越来越弱。 

3.文化程度低。老年犯罪嫌疑人整体上文化程度 

低,其中文盲1 179人,小学文化程度1 319人,初中文 

化程度564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40%;高中以上 

文化程度只有325人,占9.60%。并且,老年犯罪嫌疑人 中,文盲占34.8l%,远高于未成年人(1.44%)和青壮年 

(3.08%);小学文化程度占38.94%,也远高于未成年人 

(24.04%)和青壮年(31.50%)。 

4.男性居多。3 387名老年犯罪嫌疑人中,男性 

为绝大多数,有3 061人,占90.37%,但比例上还是低 

于未成年人(96.62%)和青壮年(94.27%)。 

5.犯罪地域相对集中。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一 

般在异地作案,流动作案的非常少,只占到6.47%。 

而未成人和青壮年流动作案的比例都超过了一半, 

分别达N55.18%和55.38%。 

6.累犯、前科少,共同犯罪较多。3 387名老年犯 

罪嫌疑人中累犯有64人,只占1.89%,略高于未成年 

人(1.73%),但远低于青壮年(8.76%);有前科(包括 

以前曾被劳教过或曾受过刑事处分)的有149人,只 

占4.40%,略高于未成年人(3.75%),但远低于青壮 年(12.59%),这表明老年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比青壮 

年要小得多。就犯罪类型而言,老年人犯罪中共同犯 罪占45.03%,从绝对值看已经较高了,但仍然低于 未成年人(79.80%)和青壮年(64_45%)。 

7.犯罪客体比较集中。老年人犯罪侵犯的客体较 为集中,多发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罪和侵犯财产罪领域。2004年一2008年浙江省审查起 

诉审结的3 050名老年人中,涉及的罪名共有131个, 排名前l5位的是:失火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强奸 

罪、受贿罪、诈骗罪、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交通 

肇事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滥伐林木罪、赌博 

罪、故意杀人罪、妨害公务罪、故意毁坏财物罪、贪污 

罪等,涉嫌触犯上述罪名的老年人总计1 991人,占 

65.28%。 

46 8.诉前羁押率低,判处刑罚较轻。3 387名老年 

犯罪嫌疑人中,未逮捕的有2 020人,占总人数的 

59.64%,远高于未成年人(20.03%)和青壮年 

(20_41%);作出不诉处理的有133人,占3.93%,高于未 成年人(1.76%)和青壮年(1.10%)。法院作出判决的老 

年人2 820人,其中不满3年有期徒刑以下的有2 221 

人,占78.76%,高于青壮年(71.57%),但低于未成年人 (83.10%)。这说明司法实践中,检察院对老年人的处 

理最为宽缓;法院对老年人的处罚相对较轻,但对未 成年人的处罚最轻。 

二、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理论依据 

(一)完善弱势群体刑法保护的需要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 

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 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 

群或阶层。我国《宪法》分别在第45条、48条、49条中 

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权益做了明确的规 

定。这说明《宪法》作为母法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人 

权保护的基本立场。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审判时 

怀孕的妇女以及盲人、聋哑人都给予了从宽处罚的 

规定。老年人因年龄的关系,体力和智力都有所下 降,生理和心理上与健全青壮年有所区别,也是社会 

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保护平衡性 角度出发,老年人应与未成年人、孕妇、残疾人一样 

得到刑法的特殊保护。所以,对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处 

罚是完善刑法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体系的需要。 

(二)适应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的需要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符合犯 

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其核 12,内 

容是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辨认能力,是指对于行为 

性质的判别能力;控制能力,是指对于自己行为的支 配能力。②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便实施犯罪 

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仅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 

力的人,只承担与自身责任能力相适应的那部分刑 

事责任。“人的生长发育分为生长发育期、发育完全 

期、减退期、衰退期。其中衰退期即指60岁或者65岁 

以后,此阶段老化速度加快。身体中的水分减少,肌 肉细胞减少,体内细胞数目减少,循环系统、呼吸系 

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 

相应的衰退。”⑧辨认能力需要通过感觉系统、神经 

系统等功能活动来加以实施,控制能力需要通过运 

动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活动来加以实施。老年人在 

这些方面的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衰退,其辨认能 叶建丰,朱宁: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研究 

力与控制能力受此影响逐渐衰退,相应地刑事责任 能力也逐渐衰退。与通常人相比,在影响刑事责任的 

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老年人的刑事责任相对较 

小,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对其适用的刑罚也应更 

轻。并且如前所述,老年人犯罪率很低,流动作案非 

常少,累犯、前科少,主观恶性较小,理应从宽处罚。 (三)契合刑法谦抑性的需要 所谓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刑法应当作为社会控 

制违法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用其他法律手段 调整的违法行为尽量不用刑法手段调整,能够用较 

轻的刑罚手段调整的违法行为尽量不用较重的刑罚 手段调整。@刑法的谦抑性包括刑法的调整范围的 

有限性、刑法的最后手段性及刑罚的宽容性。要实现 

刑法的谦抑性,主要途径是合理的非犯罪化、非刑罚 

化、轻刑化。社会对老年人普遍持有同情与怜悯的态 度,对老年犯罪人的处理应该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 

求,注重刑罚的轻缓,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对于轻 微犯罪,包括初犯、过失犯等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可 

以实行非监禁措施甚至非刑罚化。 

(四)契合刑罚人道性的需要 刑罚作为一种“必要的恶”,其实质是以恶制恶, 

以损害对损害,虽有其正当性,但不能超出必要的范 

围。在反对专制社会滥用酷刑、随意出入罪的过程 

中,刑罚人道主义作为现代刑法的基础理念之一,为 

当代法治国家所广泛认可和遵循。意大利刑法学家 贝卡利亚就指出:“法律应当是铁面无私的,每一具体 

案件中的执法者也应当是铁面无私的。但是,立法者 

应当是温和的、宽大的和人道的”,“为了不使刑罚成 

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 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 

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⑨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弱势,整体上认知、辨别事物能 力较低、犯罪能力较弱,犯罪地域、犯罪客体比较集 

中,犯罪侵害的范围和社会危害性总是有限的,而且 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年人对刑罚 

的承受能力也是比较弱的,量刑、行刑时对老年人应 体现更多的人性关怀。因此,对老年犯罪人从宽处罚 

体现了刑法人道性原则的要求。 (五)契合刑罚经济性的需要 所谓刑罚的经济性,是指国家在动用刑罚手段 

调控社会生活时,必须以最小量的投入,获得最大化 

的刑罚效益。刑罚的经济性表明,刑罚资源是有限 

的,要防止刑罚的滥用。老年犯罪人经历了立案、侦 查、起诉、审判阶段后,再予以收押,投入大量的诉讼 成本,但在预防和控制犯罪上却收效不大。另外,人 

到老年,劳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对其予以关押,不仅 不能通过劳动改造创造社会价值,反而成为社会的负 

担,如果健康状况不好,经常生病住院更是需要耗费 

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照料。因此,对老年 犯罪人从宽处罚既可以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又有利 

于监狱的管理,更有利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六)契合刑罚目的的需要 刑罚的目的是惩罚罪犯,预防犯罪。预防犯罪, 

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 

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 

犯罪。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 

慑、儆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老 

年人身心衰弱,其再犯能力较低,以劳动改造、消灭 

肉体等刑罚方式防止其重新犯罪没有必要,即便不 

予刑罚处罚或适用相对较轻的刑罚,特殊预防的目 的亦可实现。如果对老年人与其他成年犯罪人不加 

区别,既不符合我国历史上长久以来形成的“矜老” 

思想,也容易让一般民众觉得刑罚过于残酷,使刑法 

无法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同,影响到刑法的权威,从而 

达不到一般预防的目的。因此,现代刑罚的目的决定 

了对老年犯罪人应予从宽处罚。 

三、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现实依据 (一)国外的立法概况 

从当今世界刑事立法来看,很多国家对老年人刑 事责任作出了特殊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立法模式: 

1.从轻处罚。对老年人犯罪从轻处罚又可分为 

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规定从轻处罚。如《芬兰刑法典》 

第7条规定:“从轻处罚的事由有-..…・犯罪人的年迈, 体弱或者其他个人情况。……” 二是限制最高刑 

期。如《蒙古国刑法典》第52条第三款规定:“犯罪时 

未满l6周岁的人、55周岁以上的妇女和6O周岁以上 的男子,不适用l5年以上的徒刑。”④ 

2.减轻处罚。对老年人犯罪减轻处罚主要表现 在:一是直接规定减轻处罚。如《巴西刑法典》第65 

条:“下列情节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刑罚减轻情节:一 

是在犯罪实施之时未满21周岁或者在判决之时年满 70周岁的;……” 是限制适用死刑等某些刑种。如 

《蒙古国刑法典》第50条第四款规定:“无劳动能力的 

人、怀孕妇女、抚养3岁以下儿童的妇女、55周岁以上 

的妇女和60周岁以上的男子及正在服兵役的人,可 以不承担强制劳动。”第53条第四款规定:“60周岁以 

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