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12.4)--叶天士《温热论》习题答案

温病学(12.4)--叶天士《温热论》习题答案

叶天士《温热论》答案一、填空题1.肺 心包 气 卫 血 营2.汗 清气 透热转气 耗血动血 凉血散血3.辛凉轻剂 风 湿 透风 渗湿4.两阳相劫 浊邪害清5.战汗 益胃 汗6.和解表里 分消上下 走泄 战汗7.猛 轻 邪已尽 邪未尽 硬8.阳气 阳 清凉9.胃湿 脾湿 化热10.血 津与汗 温 利小便11.血液 心神不安 斑点隐隐12.风热 湿热 透斑13.甘寒 咸寒 先安未受邪之地二、选择题(一)A型题14.B。

答案分析:面色晄白无华者,多属素体阳气不足,若再感湿邪,阳气更易被湿邪所伤,致湿胜阳微,治疗时尤应注意顾护阳气,即使湿渐化热,需用清凉之法,用之十分之六七即应停止,以免寒凉过度,重伤阳气,造成湿热虽去而阳气衰亡的恶果。

15.C。

答案分析:面色青苍而形瘦之人,多属阴虚火旺,感受湿热病邪每易化燥伤阴,治疗时应顾护津液,不可恣胆温补,即使在疾病后期热退身凉的情况下,亦不可误认为虚寒证而乱投温补,以防余邪未尽,而致“炉灰复燃”。

16.A。

答案分析:痰湿之邪内结胃脘,若胃脘部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舌苔或黄或浊,说明痰湿之邪已经化热,治疗当用苦泄,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

若虽有脘中痞闷,但舌苔白而不燥,则为痰湿之邪尚未化热,治疗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药如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同理,若舌苔黄白相兼,为邪热已内传而表邪犹未解;若舌苔灰白且不渴者,为阴邪壅滞,阳气不化,或素禀中冷等,都不可乱投苦泄,治疗宜从开泄。

17.E。

答案分析:《温热论》中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邪留三焦则造成气机郁滞,水道不利,水液输布失常,形成温热挟痰湿之证,临床多见寒热起伏,胸满腹胀,溲短,苔腻等症,治宜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杏、朴、苓宣上、畅中、渗下,或温胆汤化痰清热利湿。

18.B。

答案分析:三焦是气机运行的通道,属气分。

如《温热论》中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说明邪留三焦属气分证。

19.A。

答案分析:温病过程中出现战汗,多为邪正剧烈交争。

邪气在气分流连,经过清气生津,宣展气机,灌溉汤液等“益胃”法治疗后,使正气得到鼓舞,奋起鼓邪外出而出现战汗。

但是战汗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或者战汗邪解,或者战汗邪未解反伤正气。

20.B。

答案分析:湿热病邪氤氲粘滞,容易弥漫三焦,流连气分。

21.C。

答案分析:阳明胃热内迫营血致温病发斑,若患者素体肾水不足,邪热最易乘虚深入下焦,劫烁肾阴则热势更难外解,若见舌质绛而枯萎,即提示为肾水不足之体,虽未见到明显肾阴被灼的症状,也应于甘寒清养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兼补肾阴,肾阴得充则邪热不易深入下焦而使病情恶化,此即“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以达未病先防之作用。

22.B。

答案分析:《温热论》中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营分热盛,治以犀角(水牛角代)为主药,如从风热陷入者,再加竹叶之类透泄热邪。

23.E。

答案分析:《温热论》中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营分热盛,治以犀角(水牛角代)为主药,如从湿热陷入者再加花露之类清泄芳化。

24.B。

答案分析:《温热论》中说:“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取其轻清疏散,使风从外解,不与热相结,温邪之势孤立,病易解除。

25.D。

答案分析:《温热论》中说:“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湿宜分利,故“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取其甘淡渗湿,使湿从下泄,利湿而不伤阴,湿从下泄,不与热相结,温邪之势孤立,病易解除。

26.E。

答案分析:《温热论》中说:“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水主之气不能上荣是两阳相劫的结果,风邪与热邪俱属阳邪,两阳相合,必耗劫津液,津液一伤,则邪火愈炽,因无津上荣,必然会出现口鼻等头面清窍干燥之象。

所以说水主之气主要指津液,不可因为肾主水而认为是肾阴、肾气等。

27.A。

答案分析:两阳是指两种阳邪,即前文所说的“风挟温热”,风邪与热邪俱属阳邪,故称之为两阳。

暑邪也是阳邪,也能劫灼津液,但叶氏在此未提及暑邪。

太阳、阳明、少阳均为人体生理构造,不是阳邪。

28.B。

答案分析:南和心五行具属火,泻南即是泻心火,北和肾五行具属水,补北即是滋补肾阴。

29.A。

答案分析:温病发斑多因阳明胃热内迫营血所致,斑疹外发则邪有透解之机,故斑出之后,热势应逐渐下降,若斑出而热不解者,是为邪热消烁胃津,致津伤不能济火,水亏火旺而热势燎原,即叶氏所谓“胃津亡”的后果。

30.E。

答案分析:所谓分消上下是指用杏、朴、苓等类药物,宣上、畅中、渗下,从上中下三焦消散泄化痰湿水饮之邪的一种治法。

参见17题答案分析。

31.C。

答案分析:苦泄是针对湿热痰浊互结于胃脘的一种治法,舌苔或黄或浊,说明痰湿之邪已经化热,治疗当用苦泄,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

若虽有脘中痞闷,但舌苔白而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则为痰湿之邪尚未化热,或为阴邪壅滞,阳气不化,或素禀中冷等,都不可乱投苦泄,治疗宜从开泄。

参见16题答案分析。

32.C。

答案分析:叶氏认为战汗之后,“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是正气无所根附,泄越不安之象,“便为气脱之证矣”。

若脉“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是邪退气虚正安的表现。

33.D。

答案分析:叶氏认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即通阳不全在使用温通阳气的药物,更不在于温补阳气,而是宣展气机,淡渗利尿,迨至气机宣展,小便通利,湿浊外泄,阳气自无阻遏而外达。

34.B。

答案分析: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闭阻清阳,致使清窍为之壅塞,必然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症,即叶氏所说“浊邪害清”之候。

“口鼻咽唇干燥”为两阳相劫之象,“昏谵舌謇”是闭窍动风之征“溲短尿浊”是湿热流注下焦的表现。

35.E。

答案分析:“舌苔或黄或浊”是痰湿之邪化热的表现,当用苦泄,其它情况均是当用开泄之征象。

参见16题题解。

36.E。

答案分析:“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若伍以辛温透表之品则易助热化火,或引动邪热上扰心窍;若伍以辛凉透表之品则药轻病重不到病所;若伍以辛寒清气之品则为气营两清之法;若伍以凉血散血之品则为营血两治法。

37.C。

答案分析:温病初起邪犯肺卫,邪不外解,手太阴肺的病变传至阳明气分,称为“顺传”;传变至心包,称为“逆传”。

严格地讲,卫分包括卫表和肺卫,营分包括营阴和心营,所以说逆传心包是邪由卫分内陷营分,范围太广,不太精确。

38.C。

答案分析:叶氏认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

温病发斑多因阳明胃热内迫营血所致,若斑出而热不解者,是为邪热消烁胃津,致水津伤不能制火,即叶氏所谓“胃津亡”的后果。

治疗当以甘寒之剂生津清热热盛伤津重者,可用玉女煎加减,清气凉营,退热生津;证情较轻者,用梨皮、蔗浆之类甘寒滋养胃津。

39.B。

答案分析:“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说明“浊”为湿与温合形成的湿热之邪。

40.A。

答案分析:“浊邪害清”之“清”是指在上之“清阳”,“清窍”中的“清阳”被闭阻,则“清窍”为之壅塞,而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表现,“浊邪害清(阳)”是前因,“清窍为之壅塞”是后果。

参见34题。

41.B。

答案分析:“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即指斑为阳明热毒内迫血分,外溢肌肉所致,病偏血分;疹为肺经气分热炽波及营分,由血络外发,病偏气分。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为陆子贤语;“热邪在胃,本属气分,见斑则属血者多矣;疹从血络而出,本属血分,然邪由气而闭其血,方成疹也”为章虚谷语;“斑由阳明胃而发,疹因太阴肺热而生”语出吴坤安。

(二)B型题42.B。

答案分析:阳气不足者多表现面色白,叶氏以“面色白者”概指阳气不足之人,所以治疗时要顾护其阳气。

43.C。

答案分析:津液不足者多表现面色苍,叶氏以“面色苍者”概指津液不足之人,所以治疗时要顾护其津液。

44.A。

答案分析:叶氏认为战汗之后,若脉“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是邪退气虚正安的表现。

45.C。

答案分析:叶氏认为战汗之后,“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是正气无所根附,泄越不安之象,“便为气脱之证矣”。

46.B。

答案分析:《温热论》中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犀角(水牛角代)为治疗营血分证的主药,如从湿热陷入者再加花露之类清泄芳化湿浊。

47.E。

答案分析:《温热论》中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犀角(水牛角代)为治疗营血分证的主药,如从风热陷入者,再加竹叶之类透泄热邪。

48.B。

答案分析:叶氏认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温病发斑多因阳明胃热内迫营血所致,若斑出而热不解者,是为邪热消烁胃津,致水津伤不能制火,即叶氏所谓“胃津亡”的后果,治疗当以甘寒之剂生津清热。

证情较轻者,用梨皮、蔗浆之类甘寒滋养胃津。

49.A。

答案分析:热盛伤津重者,则用玉女煎加减,清气凉营,生津退热。

50.B。

答案分析:“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取其轻清疏散,使风从外解,不与热相结,温邪之势孤立,病易解除。

51.D。

答案分析:“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取其甘淡渗湿,使湿从下泄,利湿而不伤阴,湿从下泄,不与热相结,温邪之势孤立,病易解除。

52.B。

答案分析:叶天士的代表作有《温热论》、《幼科要略》、《临证指南医案》等,吴又可的代表作是《温疫论》,余师愚温病的代表作为《疫病篇》,薛生白的医学代表作为《湿热病篇》,吴鞠通的代表作为《温病条辨》。

53.A。

答案分析:同上。

54.B。

答案分析:同上。

55.E。

答案分析:同上。

56.A。

答案分析:湿热病邪羁留三焦如不能及时给予分消上下,泄热化湿,则湿热之邪与积滞胶结于阳明胃和肠,即叶天士所谓“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