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即将参加口译二阶段考试的考生,如果还不熟悉考试流程是很危险的。
口试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口语。
要求考生准备五分钟,根据给定的话题,做简短的口头表述,中口三分钟,高口五分钟。
虽然老师很可能在听一分钟左右就打断考生,但是考生应该做好说足三/五分钟的准备。
第二部分为口译考试。
共有四个篇章的听译,先考两篇英译汉,后考两篇汉译英。
中口将这四个篇章分为16个停顿,高口为8个。
学生听完一个停顿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口译。
口译时间长短不一定,总的来说,流畅度尚可的考生,一定可以翻的完,而且还略有空余。
三分之二以上的停顿合格,考试即判为合格。
因此,高口需要6段以上合格(含),中口需要11段以上(含)。
强化练习,赢在备考阶段!总的来说,口试的练习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听译原则。
每天要做听译练习,注意是听力加上笔记再加上口译。
课本和市面上的口译教材都采用了给文本加译文的方式,因此很多同学错误认为把原文看看,圈一圈不知道的短语和生词,然后翻到课后看看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到了考场才发现,实考是没有任何文字可以看的,其实是备考的根本出发点错了。
二、卡时间。
口试的另一个压力来自时间的压力。
中口考试,要求听译长度为10-25秒不等的长度的段落,不记笔记能过的考生大有人在。
而高口听译长度为20-50秒不等,在较长的段落听译中,不记笔记通过就不大可能了。
所以,平时练习时都要加码。
如中口的练习,听译段落不要低于30秒,高口60秒。
三、强调输出。
即使很多基本功尚可的同学,参加口试仍然感觉到极不适应。
这里最大的原因是同学们学习口译的主要途径还是看书,记单词,背短语,但是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所以平时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求“从耳朵到嘴巴”,并且最后口译的版本应该录音录下来,自己听一听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另外,对于口试考生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发音。
平时的英语考试几乎都是笔试,导致许多考生没有重视自己的发音问题,到临近口试才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纯正。
改善发音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了。
跟读语速不快发音地道的语音材料,比如VOA Special English,就很不错。
新概念教材也很好,辅以美音版录音,方便易得。
既然发音是主要目的,就不用找太难的材料,简单点更好。
可以考虑新概念一二册。
此外,没有发音问题的同学,想要加入英式或者美式发音,有三到五周的训练时间足矣。
但是,如果有些基本音标发的有问题,甚至错误,这个工作就变成一个长期的过程了。
中级口译口试的备考和现场应急原则从应试的实用角度讲,方法很简单也很有效:口试对于考生反应能力要求很高(还记得我们课上做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
这种反应能力是基于对所考的实际口译内容的熟练程度至上的。
如果有足够的毅力把口译书和辅导书(如新东方出的口译必备一百段)的段子背下来(特别是有关旅游、文化、改革开放经济人文类),对考试会有极大帮助。
如果没有时间这样做,那么要在最后的准备期强攻分类词汇和口译常用句型,并着重训练听译和速记,让自己每天都有一段口译的兴奋状态,毕竟,口译是一种语码转换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否则即便中英文水平再高,都会对口译现场感和时间压力有所不适(正如David Bowie所唱:“ ——under pressure…”)。
具体作法:按TOPICS 来总复习,比如,1-2天专门熟悉礼仪发言的套话句型,第3-5天专门对付旅游话题,熟悉旅游经济词汇,景点,描述性美文的处理方法等。
第6-8天复习教育或文化类的…那么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呢?参考以下步骤:Step 1:听教材磁带(cd/ mp3),迅速记录,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先翻一遍。
参考答案,记住专业词汇。
最好把自己的口译录下来。
(新东方的口译必备一百段配备MP3并针对中高级分别配有与口试一致的口译间歇时间)Step 2:再听一遍,边读答案,多听几遍,找出自己翻译中需要改进的部分。
Step 3:回到第一步,边听边记录,听一段,译一段,直到很熟练为止(不一定要完全按照答案来,关键是要完全掌握自己在第一步处理不当的专有词汇和重要句型)教材和辅导教材整个过一遍之后,用真题来测试一下自己吧!每次做真题都要完全像考试时一样进行,最好安排一两个家人/同学坐在面前(与自己相隔一米的距离),给自己一点现场的压力,培养考试状态,训练速记,适应有人监督的感觉,掌握考试的节奏。
考前当天还需最后热身。
OOPS!没有准备到!——现场实用口译原则我在口译课上经常强调口译的时效性(efficiency),因为许多学生由于不习惯这种听完马上要开口的口译练习,在加上由于词汇,句型,短时记忆等种种原因而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开口,即使开口了也不确信自己的口译是不是可取,是不是有倒酱糊之嫌。
事实上很多同学在初学口译阶段还没有摆脱那种仔细推敲,字字必究的笔译原则的影响,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译“语言”上,结果经常“卡壳”。
英汉语的语言差别较大,要做到一一对应地进行翻译是很难的。
口译和笔译(传译和翻译)区别在哪里呢?香港政府总传译主任郑仰平先生说:“翻译有时候对一个字推敲半天,而传译员却像一个精于赌博的人一样,要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罢手,不能为了追求最恰当的词句而浪费时间。
”日内瓦大学翻译与传译学院院长Ronald Williams谈到翻译与传译工作性质的不同时说:“翻译传译虽然都需要去熟练掌握语文,可是传译所要求的掌握不必像翻译那么深;换句话讲,传译家的转寰余地比较大,不必逐字盯着译,达意就成了。
”那么这种“达意”有什么样的原则可以遵循呢?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则归纳为内容调整,信息等值,合理简约等。
同学们在口译的练习和考试中马上可以用起来的是合理简约原则,即在不影响原文主要信息传达的基础上对原文中出现的无法用目标语处理的材料或原文中出现技术性较强的材料,在直接译入到目标语中很难被目的语听众所理解的情况下而采取简化、概述、省略、解释原语信息的一种翻译原则。
分别来看几个例子:1.Simplification——简化语言形式口译新手往往语速奇快或奇慢,拖泥带水现象严重,恨不得把每个字都翻过去,结果经常出现反刍,搞累了自己,也搞累了听众。
有经验的老手会从容应对任何语速,他急我不急,用简练的关键词传达每句话的内核。
真题例句:泰山只所以独占鳌头,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是因为历代帝王将其奉为与天相连接的圣地,亲临祭祀。
“独占鳌头” 很显然是这个句子的一个难点。
该成语的来由是据说皇宫殿前石阶上刻有巨鳌,只有状元及第才可以踏上迎榜,所以独占鳌头指称中状元,后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殿前兽献升平策,独点鳌头第一名。
――《元曲选。
陈州粜米》)。
在以上例句中,直译就有一定的难度,但事实上它的意思和紧跟其后的“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 是重和的,所以遵循simplification的原则可果断的把“独占鳌头,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 简化为“泰山被认为是天下第一” 而译为 Mount Tai is called the fir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because…。
在形式上也要养成习惯积累尽可能简短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适当的地方把As far as … is concerned换成On…,把 We must do this in conjunction/ cooperation with one another换成 We must do this together.2. Generalization——概述归纳法。
口译与笔译不同,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篇幅加以详述或注解,必须养成快速精炼大意的习惯。
尽量以一个单词或词组的形式加以处理。
真题例句:I. 古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探索的重要课题。
II. 加拿大为老年人,残疾人,病人和失业者制定了一项综合社会保险计划。
句I中“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archeologists and historians)对许多中口考生是一词汇难关,可概括为 experts,基本不影响上下文意思的连贯。
句II中“老年人,残疾人,病人和失业者”字面上直译为“the aged, the disabled, the sick and the unemployed”。
若出现笔记不全,个别用词有所犹豫(比如考虑到 the disabled说法是否PC,或把老年人翻成the old,把病人翻成the patients,又隐隐觉得不妥),便可大胆的用“the unemployed and the other disadvantaged (groups)” 来进行generalization,保全整个句子大意的畅通。
又如:“老、弱、病、残”,就用“the infirm”一词便可通吃四项,基本不影响上下文意思的连贯。
“五讲四美三热爱”,其基本精神是提倡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口译时不妨译作“promoting moral standards”。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松江大学城那一段),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把“全面”这一基本精神提炼出来就行了。
因此,口译时不妨用“overall development / develop in an all-around way”来表示。
“多、快、好、省地……”:“cost-effectively”、“in a cost-effective manner”或“do more with less”,视上下文需要择其一。
3. Omission——择而省之再次强调:口译过程中时间实在太宝贵了,稍有迟疑或罗嗦便可能跟不上。
omission 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策略,因为它能减轻记忆力负荷。
我在口译实践中会频频使用“省略”技巧,但不是整句整句地省略原文,而是在迅速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提炼每句话的关键内容,剔除可有可无的修饰和赘词。
真题例句:I.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express once again to our host my deep appreciation for the grand reception and boundless and generous hospitality we enjoy here.II. 水,不管是波光鳞鳞的湖泊,蜿蜒流淌的河流还是一望无际的海洋,都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自然环境之一。
III. 我们的武术专卖店专门出售有关武术的图书资料,录像带和激光视盘。
句I是个典型的礼仪感谢句型,中口的学生初一听总有点晕。
事实上只要抓住关键词appreciation 和hospitality即可(感谢对方的盛情款待),一大串修饰性的词大可不管。
反过来中译英形容词的处理也一样。
句II中的形容词翻出来很美(sparkling, winding, boundless),但万一没有对应的积累则需义无反顾地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