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分析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从2009年至2010年,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前十大投资国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巴西、越南、德国、印尼、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长远来看,稳定的经济增长、庞大的国内市场、低成本劳动力以及市场开放等因素,将使中国继续成为最具吸引力的FDI东道国,中国依然位居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榜首。
中国对外开放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20多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选择在华投资,投资存量与流量金额越来越多,投资形式越来越丰富,投资区域越来越广泛。
国外直接投资(FDI)的这种快速增长与我国有关FDI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过程密切相关。
我国有关FDI的政策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2年)为政策探索期;第二阶段(1983—1991年)为政策成型期;实践证明,这些政策的成果是十分显著的:我国近年来连续多年来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图1分析,从1982年到2010年,外商在华投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91年,外商开始进入中国。
这一时期,由于刚刚开放市场,各项制度尚不完善,著名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并不多。
当时,我国大力开展“三来一补”的外贸政策,许多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重在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仅仅将我国看作其获取价格竞争优势的重要区位。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外商在华掀起了第一轮投资热。
这一时期,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正把我国从加工组装基地向重要的制造基地转变,《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许多都是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
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在华R&D机构的建立,到2000年8月底,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有100家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跨国公司价值增值链和经营网络中角色和地位的提升。
第三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外商投资明显增加,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以2008年为界,又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07年,外商投资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2002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跨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4445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39.74亿美元。
在累积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农林牧渔业所占比例不到3%,制造业占71%,服务业约占26%;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86.85%、8.79%、4.37%。
2007年和2008年,外商投资稳步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了747.68亿美元和923.95亿美元。
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今,FDI 连续出现剧烈波动。
金融危机导致不少跨国公司总部出现资金紧缺,急需撤回资金以调整其资产负债表。
危机深化使得融资稀缺,限制了跨国公司的正常经营,也由此造成了中国FDI 增速的连续负增长。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FDI 流入呈现回落态势。
2008年10月,FDI 开始进入负增长。
2009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20.56%,一直到2009年7月,中国FDI 连续十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
2009年上半年,中国吸收FDI 下降17.9%。
总体来看,自1979年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有近400家在华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或代表机构。
已经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纷纷追加投资,摩托罗拉、诺基亚、BP 、壳牌、巴斯夫等纷纷追加在华的投资计划,扩大了投资规模。
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将地区总部迁至或计划迁至中国。
中国已经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中国也正在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随着金融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也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管理营运中心。
图1 1982--2010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变动示意图 FDI net inflow2040608010012014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World Bank由图2数据可知,从1982年到1994年,FDI 占GDP 比重持续上升,并在1994年升至顶点。
个人认为,FDI 占GDP 比重自1994年的逐年递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表明我国GDP 的快速增长,其增速已超过FDI 的增长,充分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已并不十分依赖外商直接投资。
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也都显示: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绝对规模虽大,但相对规模并不高,不存在过度依赖外资的问题。
图2 1982年至2010年FDI 净流入占GDP 比重示意图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et inflows (% of GDP)1234567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资料来源:world bank图3 2010年1月至3月FDI 数据统计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二)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影响,我国吸收的跨国公司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
截至2002年底,亚洲十国和地区(日本、泰国、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累计对华投资3235.24亿美元,占对华投资总量的72.22%;欧盟、北美则分别为339.43亿美元和432.47亿美元,占对华投资总量的7.58%和9.65%。
截至2007年底,位居对华投资前七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3085.33亿美元)、维尔京群岛(741.46亿美元)、日本(617.24亿美元)、美国(567.06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457.61亿美元)、韩国(387.75亿美元)、新加坡(333.91亿美元),亚洲国家的跨国公司依然占据对华投资的主导地位。
(三)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并向西部地区逐渐扩展目前,中国直接吸收的外商投资85%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历史上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直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地区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1983--2002年,在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中,东部地区占87.84%,中部地区占9.09%,西部地区占3.07%,中西部地区仅占12.16%。
尤其是,我国实际吸收的外商投资70%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核心区,1993年,沿海三大核心区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占各省市区的比重为71.03%,2002年该比重已增加到78.84%。
到2007年为止,东部、中部和西部吸收的外商投资仍然高度不平衡,分别为83.91%、8.31%和4.27%。
很明显,外商投资分布的这种不平衡性特点,将会对各地区的资本形成,继而对地区经济增长、工业化进程、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就业和创新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经过20世纪90年代10年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地区吸收直接投资的差距出现了一定的缩小,虽不明显但也客观地反映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西进运动。
目前,全球500强大企业中已有近60家在成都、重庆落户,有30家在西安落户,其中不少涉及高科技领域。
跨国公司在华中西部投资的加大,增加了这些地区资本的形成、出口及就业的增加,将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追赶,实现级跃式发展。
(四)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企业开始主导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从外贸增长的来源看,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主要是依靠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企业来推动的。
1986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进口和出口仅分别占我国的4.04%、5.60%和1.88%;但2007年这三项指标则高达57.8%、58.66%和57.13%,已经完全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开始主导中国对外贸易并成。
(五)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以制造业为主长期以来进人我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扩大投资对这些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过去30年,外资流人呈现三种变化趋势:首先,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其次,由低生产率、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含量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最后,行业内部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转变。
但第二产业和制造业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截至2007年,制造业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重仍然高达70%左右,服务业占25%左右,农业不到3%。
鉴于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直接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60%,显然,中国吸收的跨国投资中,制造业比重仍然偏大,服务业的比重略显不足。
2007年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特征(一)投资本地化1.总部本地化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重心的转移,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地区总部,就近管理和协调在华业务,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
经商务部批准,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有220多家,这些投资性公司已经或正在向地区总部转变。
目前,上海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223家,其中26%是世界500强企业。
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首选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
据预测,10年内,上海有望超过香港和新加坡,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首选之地。
2.研发本地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地区性研发中心,挟资金优势网罗本地优秀人才,面向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开展研发。
目前,跨国公司以各种形式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980家,仅上海就有200多家,它们既是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支撑,又是聚焦中国市场的研发主体。
3.采购本地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全球性采购中心。
品种齐全、品质良好、价格低廉、创新加快的中国产品日益受到跨国采购商的青睐。
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百安居、欧倍德等零售巨头,以及通用电气、福特汽车、西门子、联合利华等制造业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国际采购部或采购中心,将中国纳入其全球供应链和采购网络。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年采购额已逾千亿美元。
(二)投资系统化1.继续投资制造业中国人世以后,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制造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跨国公司对于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它们对已有投资项目进行调整、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