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启示考号:110209134053 姓名:杜崇明摘要:该文以美军的新军事变革为背景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战争、军事变革、我军信息化建设我是山东理工大学的一名在校国防生,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我拿到了人生以来第一篇论文《伊拉克战争对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向老师咨询。

我个人比较喜欢关注军事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近几年的战争又有一定了解,更加强了我对这个论文的兴趣。

下面由我来阐述我对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观点和建议。

过去12年间,美军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一战争,三场战争前后递进,不断创新,不仅验证了新军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而且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

在三场战争的基础上,美军又于今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特点是:依托CaISR系统,验证网络中心战理论;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同时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看,伊拉克战争实践并检验了“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把作战理论和战法聚焦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四个方面,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确定了新的模式。

一、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新军事变革的技术支撑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是系统集成、技术融合,新军事变革的最终实现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全面革命。

没有武器装备的数字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作战空间的网络化就没有一体化,没有信息化和一体化也就没有信息化战争。

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要素。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基础在于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作战空间的网络化。

1. CaISR系统的作战运用武器装备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和支柱,没有信息化武器装备,就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建设信息化战场,主要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C4ISR)系统的建设,其主要功能是信息获取、处理、传递、指挥和控制,主要作用是粘合剂和力量倍增器,其核心是构建信息化作战体系,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作战。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全球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

Ca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

.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打击目标,而打击目标就意味着摧毁目标。

因此,及时准确地发现目标,是精确打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发现目标,主要由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实现。

美军的侦察、监视和预警体系非常健全,基本覆盖了所有维度、所有空间、所有频段。

对地面目标的侦察、监视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体的CaISR系统。

电了信息装备在作战中的运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体化程度的强弱。

信息化武器装备强调技术融合、系统集成,横向一体化,强调综合多功能,在不增加装备数量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集成使力量倍增。

武器装备信息化必须要具备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纵向成系统,横向成体系,纵横全向成网络。

只有这样,才能成建制、成系统、成体系形成一体战能力。

武器装备实现信息化之后,体系对抗就成为战争对抗的主要形式。

陆海空天电等多维战斗空间将融为一体,不同国家、不同军兵种、不同部队的不同装备能够在技术上融为一体。

CaISR 系统把二军融为一体之后,战场出现一体化趋势。

在这样的战场上,陆海空二军联合作战,取长补短,固强补弱,原来时空范围和物理条件的限制,不再成为作战效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因此各军兵种都能够把各自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使之呈指数增长。

信息化武器装备强调质量效能,结构决定功能,数量规模虽然仍然需要,但不再是决定作战效能的关键要素,关键的要素是武器装备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后的结构优化。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结构优化特征是扁平化。

如果从战术、战役到战略层面的指挥控制系统实现了信息化和一体化,战略指挥员就可以直接指挥到单兵,单兵也完全可以直接向战略指挥员报告情况,机械化时代形成的战役战术等庞大的中间多层次指挥机构就成为作战的障碍和累赘。

由于信息的实时化和控制的有效性增加,战争变得更加可控,更好驾驭。

战争进程、战争节奏、作战样式、打击方式、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机等都能有效控制。

控制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精髓,信息传输到哪里,网络联通到哪里,控制就能够在哪里发挥效能。

根据这个原理,如果武器实现了信息化就能够对武器进行控制,控制的结果是精确打击;如果平台实现了信息化就能够对平台进行控制,控制的结果是全球感知、全球机动、全球作战。

2.信息战装备的作战运用信息战是系统与系统的对抗,是信息优势的争夺,主要目的是确保己方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免遭敌方利用、瘫痪和破坏;同时,设法利用和破坏敌人的信息系统,使之处于瘫痪或迷茫状态。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首次大规模进行了心理震慑战。

震慑的本意是震撼与威慑,其核心是不战而胜,即源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理论。

威慑的基础是实力,企图通过强大的实力和实战震慑,迫使对方不战而降。

震慑源于瘫痪,瘫痪源于信息战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和使用。

心理震慑属于软震慑,包括政治战、外交战、心理战和信息战。

这体现了心战为上,兵战次之的战略思维。

心理震慑主要通过二个层面进行:一是通过媒体战来实施心理震慑;一是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定向广播妖言惑众;二是通过破坏平民白姓的日常必需品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增大其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心理,促使人民起来推翻现政权,以便早日结束战争。

信息化战争中的斩首行动是震慑的主要方式之一,反映了二个特点:第一次把斩首行动单独列为一个战役阶段和独立的作战样式,说明这种作战行动己经具有战略价值而并非一般的暗杀或袭击作战;第一次把斩首行动从信息战意义上的对敌指挥控制系统的瘫痪作战,转为对敌方领导人肉体的杀伤和摧毁,体现了打敌要害、斩草除根的作战日的;第一次把斩首行动作为实施震慑效能的重要乎段,伊拉克战争表明,这种震慑效果比任何一场战争都显著。

伊拉克战争中直接针对敌方最高领导人进行精确打击,体现了打敌要害、直接致敌于死地的战略思想。

战争实践表明,在震慑效果上,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共同作用,强调综合震慑,全纵深震慑和不对称震慑。

综合伊拉克战争的经验,在战争前期震慑效果并不显著,但随着战争的推进,震慑效果越来越明显。

所以,震慑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浓缩,需要始终保持、甚至越来越大的空袭压力。

此外,震慑效果也与目标选择有关。

战争实践表明,对军事日标的打击效果无论多大,都很难取得震慑民心和政权的效果;尤其是对平民目标及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打击往往能够发挥巨标志性日标的精确打击,对关键性、然而,大的震慑效能,且能够迅速瘫痪人民和政府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推翻一个政权、占领一个国家的战略效能。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大量电子战装备,并使用电磁脉冲炸弹袭击了伊拉克广播电视系统及伊军各类电磁辐射源。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儿乎所有的作战平台,每一个单兵,80%以上的导弹和炸弹都采用了CPS导航装置,从而使坦克、飞机、舰艇的机动更加精确,使导弹和炸弹的圆概率误差缩小到1- 3米,最大到10米范围以内。

为了有效干扰CPS导航装置,伊军使用CPS 干扰仪对战斧巡航导弹进行了有效的干扰,这是第一次在实战中对CPS制导系统进行干扰。

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的十几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因受十扰偏离预定航线,落在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朗境内。

小小的CPS干扰机问题惊动了美国朝野,鲍威尔亲自出面调查伊拉克CPS干扰机的来源,对俄罗斯等国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3.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运用随着CaISR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从传感器到射手的广泛覆盖,发射后不管、无人武器、智能武器等武器自主能力的提高,使打击更加精确,弹药消耗大量减少,作战效能呈指数增长。

信息与火力进行必要的融合之后,把面杀伤与点摧毁结合起来,从而使火力更加威猛,作战效能大幅度提高。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始终把精确制导武器作为主导型武器使用,前10天的空袭就使用了2000多枚精确制导弹药,据称达98%以上。

整个战争中的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比例占弹药使用总量的70%,其中使用了750枚巡航导弹。

而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仅占弹药消耗总量的8%;科索沃战争中也只占35%。

从几场战争来看,美军始终把精确制导武器作为主导型武器使用,从而首次实现了非对称作战、非接触作战和非线性作战。

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到哪里,哪里就是前线,哪里就是战场。

交战一方在武器装备方面长短并用,从洲际、战区、战役到战术级别,各种射程梯次配备,需要什么就使用什么,长短可调,远近可用,在高中低空、远中近程,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严密攻防体系。

战争中,首先,使用电子战方式摧毁对方的电磁辐射源,使之成为瞎了、聋了、瘫了,处于任人宰割的被动状态。

其次,使用空袭战方式摧毁对方的关键性目标,强调重拳猛击、保持压力,打敌重心、中心开花,打点震面,敲山震虎,最终达到不战、少战、精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

最后,使用地面战方式快速推进,抢战要害目标和地域,甚至采用特种部队渗透、突击队城市穿越等行动,直接构成心理震慑,制造大势己去的态势。

这种以完整的信息化作战体系对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单机单控,以信息化的全维联合作战集团对徒步步兵和机械化时代的单兵单元性作战模式,己经成为现代战场上最大的不对称作战格局。

处于武器装备劣势的一方,由于无法控制战场、无法控制战局、无法创造战绩,而且.在战争中信息不畅、孤立无援、被动挨打,最终导致丧失斗志,弃战而降。

二.加速我军信息化作战能力建设的思考1.武器装备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四场战争结果表明,在信息化战争中,武器装备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在体系上形成代差影响就更大,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

从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可用性等多种指标综合评估,交战一方比另一方先进至少30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胜负结局己无悬念,处于绝对劣势一方的军队难以获取战争的胜利。

这样的结论,似乎与传统的以劣胜优理论有些相悖,为什么在过去战争中能够创造以劣胜优的奇迹,而在信息化战争中却不可能?其根本原因在于战争形态产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战争,由于交战双方同处于机械化战争之中,尽管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有先进落后之别,甚至存在严重的代差,但战争形态是相同的,双方追求的火力、机动力、防护力目标是相同的,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在战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价值交换的关系。

在过这些传统战法在空间差来打胜仗,积小胜为大胜,用持久战和消耗战来拖垮对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