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文献综述综述题目:浅谈贵州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学院:林学院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年级: 2011级学号: 1109030094学生姓名:柏正刚指导教师:刘济明2013年12月8日浅谈贵州工业化与生态环境柏正刚(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工业污染日益加重;生态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贵州省工业大会上明确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主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的生态现状,贵州省工业发展历史沿革、现状及贵州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使贵州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意见。
【关键词】工业化;生态环境;工业污染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其原因是内需求的变动,工业产品中间使用量的增加,以及随着要素比例变动而发生的比较优势的变化过程【1】。
是国民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贵州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是一个生态良好且为脆弱的地区,特别是贵州省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使得贵州的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但是2010年“工业强省”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争议。
因此,充分认识贵州的生态现状、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贵州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贵州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1 地质地貌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均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地貌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1.2 植被覆盖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降雨量充沛;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
截止2008年7月贵州的森林覆盖率到达了39.93%【2】,并提前完成了省委九届五次会议提出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的战略目标。
到2013年上半年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2.5%,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目前全省已建有自然保护区130个,其中有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茂兰喀什特森林、草海湿地等国家级保护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2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省级31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省级9个。
贵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
1.3 生物多样性贵州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
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二级保护植物27种,三级保护植物39种。
植被类型多样,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暖性同地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珍贵落叶林等。
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3】2、贵州工业化工业是指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或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生产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
2.1工业发展史贵州的工业化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逐渐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
在走过了艰苦卓绝的60年历程之后,2010年贵州在一个很薄弱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贵州工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工业生产逐步发展,一批小型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建立起来。
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只有 2.1亿元【4】;“大跃进”期间,贵州同全国一样,掀起了一股大办工业的热潮。
在1958一1960年间,全省国营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达到10.66亿元【5】,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1966一1978年,贵州工业进人了大规模的专线建设时期,国家对贵州工业基本建设共投资69.26亿元,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
三线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工业结构,贵州建成了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形成了煤炭、水电、火电等能源工业体系和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贵州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到了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41.26亿元。
【5】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开发本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和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2发展现状落后的工业化是贵州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省工业化进程,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010年贵州省委《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文件的正式发出标志着贵州实现了从“生态立省”到“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转变,并将坚定不移的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从“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至2011年5月7日全省已有初具规模的工业园区63个。
形成了“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发展路线,充分发挥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得到了了大规模的发展。
并于“十二五”期间努力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100个。
基本形成了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烟酒、医药和食品、建材、电子等十大工业体系。
2010年贵州的经济增长率为12.8%,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出2.4% ;2011年全省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了5701.84亿元,年增长率为15%,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5.7% ,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5% ;2012年增长率为14%,高于全国平均6.3%。
工业对贵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2.3贵州发展工业的缺陷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贵州到建国初期才正式的发展工业,且仅零星分布。
直到2010年贵州才真正意义上的实行工业的大规模发展,而此时,全国其他省市已经步入了新型工业发展道路。
贵州力争后发赶超,大程度的招商引资,而没有对引资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考核,以及对技术人员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以至于引进了很多的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企业或设备。
贵州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好且生态脆弱,贵州发展工业在一定程度会受到民众的反对,以及长江、珠江下游省市的反对。
总的来说,贵州贵州工业发展呈现基础薄弱、产业布局不合理局、工业设备高耗能、低效率等特点。
3、贵州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城镇化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贵州虽然于2010年才大规模的发展工业,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样遭受着工业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
工业污染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废气、固体排放物和光、噪声污染等。
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危害的主要是工业废水、废气和工业固体排放物三种污染途径。
具体的污染事故主要有:贵州乌江水污染事件。
2011年5月,贵州省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乌江流域特别是乌江渡水库及其支流息烽河河段氟化物和总磷均严重超标,为重度污染。
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息烽境内小寨坝,主要工业企业为贵阳中化开磷有限责任公司和乌江两岸的40至50家磷矿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巨大的污染源【6】。
贵州荔波国家级原始森林保护区遭严重污染。
荔波县茂兰镇是国家级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
因靠近广西,这里便成了部分污染企业落户扎根的理想选择。
,荔波县振达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和荔波桂鑫冶炼有限公司在这里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对该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级区造成了很大的污染【7】。
据中广网消息8月31日上午,贵阳电厂内的居民突遭“粉尘雨”袭击,据悉,事故原因系电厂一灰罐发生泄漏,除厂区外,附近的大方河等地也降下“粉尘雨”。
这些事故的发生表明贵州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受工业污染的威胁。
4、工业污染的危害工业污染具有面广、污染迅速、危害严重、难治理等特点,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对工农业的生产建设和人民健康也有极大危害。
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是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
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四是对阳光的削弱作用,贵州是产煤大省,燃煤发电、其他工业用煤、排入大气对流层的气溶胶大大增多溶胶对太阳直接辐射产生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大气的透射率减少,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使得贵州生个生态系统摄入的能量不足,影响了生态群落的发展。
5、协调发展对策社会不断的进步,贵州的经济社会在快速的发展,其中工业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了极大的贡献,正如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发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任是工业经济”的重要讲话。
我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集约发展、集群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双赢,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发展。
一是政策推动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是彻底根治工业污染的关键所在。
要加大产业政策调整。
严格技术质量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和提供快速的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创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优胜劣汰。
围绕特色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提高“生态与民族”旅游业和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减少高耗能、低产出的开采业和加工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工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