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新闻作品

优秀新闻作品

优秀新闻作品第一节概述从中央到地方,新闻永远是各级广播电视台的“拳头产品”,以央视《新闻联播》为标准的模式,历来为各电视台仿效。

这个品牌已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一批诸如:北京台《晚间新闻报道》、黑龙江台的《新闻夜航》、四川台的《四川新闻》以及以民生新闻为主的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浙江台的《新闻现场》、北京台的《第七日》、广东台的《社会纵横》等新闻节目,既有以时政为主的严肃新闻,又有以关注老百姓生存、生存质量、生存环境的民生新闻。

这些新闻及时向受众传播信息,或追求娱乐化,或追求生活化,或是以平民性与人文关怀取胜,而且都以本地为立足之本,本土化,亲和力的特征十分明显。

第二节新闻类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奖项:短消息、长消息、连续(系列)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评论、新闻栏目(十佳)、新闻访谈节目、对外新闻节目、新闻现场直播九个。

新闻类节目要内容真实、准确。

广播新闻要充分运用,有声语言,实况音响;电视新闻要充分调动图像、语言、动响、字幕、特技多种表现手段,文字语言精练,画面清晰,时效性强,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并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鼓励进行同步报道,现场报道,深度报道,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

第三节电视短消息:1’30’’内1、基本要求:运用电视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最新发生(或发现)正在发生的事实,主要突出最能反映事物发生的主体以及背景,发展态势的信息,以再现事物的瞬间状态和情景为主要表现目标。

2、把握:(1)报道迅速,事实清楚,同期声及现场感强。

(2)正确使用电视语言、镜头语言富于表现力。

(3)图像清晰,色彩丰富。

真实感强。

第四节电视长消息4’1、基本要求:运用电视表现手法,快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最新发生(或发现)正在发生的事实,重在突出新闻的主体事实和最新动态,展现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恰当地介绍必要的背景材料,事件性消息应富有现场感,非事件性消息应具有新闻由头。

2、把握:(1)题材新颖、主题深刻、事例典型。

(2)新闻由头和切入点符合内容的需要,结构清晰。

(3)镜头语言富于表现力,时效性强。

第五节:连续(系列)报道 4’1、系列报道:(1)基本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新闻主题,运用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三次以上(含三次)持续报道的形式。

它以展现事物之间横向联系为特点,这类体裁可以不按事物客观进程组织材料,而讲究多集报道之间逻辑的连续性。

(2)把握:a、各集报道的内容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互补性;b、每集报道形态应具有相对的完整性;c、视听语言配合恰当,有较强的可视性。

2、连续报道:(1)要求:对处于进行时态的新闻事件,以事件发生发展(或正在发生)的时间为线索,以最快速度持续进行三次以上(含三次)追踪报道的形式。

它以展现事物之间纵向联系为特点,突出事物发展、变化(或正在变化)进程中的最新进程,以体现报道的时效特征和典型意义。

(2)把握:a、具有时新性、递进性、形象性、完整性;b、应展现事件的完整过程或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c、动态感强,可视性强。

这类体裁一般由首、中、尾三集组成。

第六节:新闻专题 20’1、基本要求:调动电视的多种表现手段,对最新发生或出现(正在发生)的典型事实、人物、经验、问题和社会热点(尤其是社会关注的)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现和表述,并具有报道价值和时效性,强调选题的深刻和深度报道,以揭示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现场连线、播报、评述恰当运用,并把握了切入点和新闻由头。

2、把握:(1)事实真实,讲求时效;(2)题材典型,主题深刻;(3)具有典型性情节、细节、结构清晰(4)电视语言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第七节:电视新闻评论 15’1、基本要求:调动电视丰富的表现手法,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实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见解、表明态度,借以反映舆论,影响和引导舆论。

与文字、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论更注重遵循镜头语言的运用(包括外景记者、演播室主持人的现场评述等);与电视新闻专题相比,电视评论具有鲜明的论题和观点,它关注的不仅是新闻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闻事实所引发的观点,阐明合乎当前主流意识和逻辑的理性思考。

2、把握:(1)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论理清晰;(2)多用实证画面论证,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运用灵活,可视性强;(3)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完整。

第八节新闻访谈节目 20’1、基本要求:充分运用电视的多种表现手段,由主持人与嘉宾就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人物和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或谈话。

2、把握:(1)主题恰当、时效性强;(2)嘉宾的选择有代表性、权威性;(3)谈话主题集中,脉络清晰,结构完整;(4)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准确;(5)主持人引导得当,对现场节奏把握适度。

第九节新闻栏目(十佳)30’1、新闻栏目:(1)基本要求:具有明确的编排思想,新颖的编排艺术,一档以动态性消息为主,兼有其它类型新闻的完整的集纳式、多体裁的新闻组合。

(2)把握:a、编辑思想明确,重头新闻安排恰当;b、动态性强、组合流畅、提要鲜明、信息量大;c、体裁多样、节奏得当、整体感强;d、视听语言丰富、配合有序、符合非线性传播规律。

2、十佳栏目:(1)基本要求:必须在频道开办播出一年以上,并有固定播出时间及包装形式。

(具体要求同上)。

(2)把握:a、主题集中、内容丰富,编排思想明确;b、形式新颖、编排合理、转换流畅;c、提要鲜明,信息量大;d、体裁多样、节奏得当,整体感强;f、编辑制作水平较高,播报、评述手法多样,主持人驾驭节目能力强。

这个体裁从2003年起被列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奖项,栏目编排为中国新闻奖的奖项。

而十佳栏目,要有栏目年度介绍及工作总结;形象标识、收视地区的占有率,满意度调查等等,这个体裁获奖被视为全年整体获奖,而不是那一天或那一期的获奖。

第十节优秀对外新闻节目(时间不限)1、基本要求:电视的多种手段运用充分,题材新颖,主题鲜明。

新闻类题材应具有报道的价值和时效特征,社教类、文艺类的题材应具有时新性,发未所能发,见未所能见的内容。

含盖面较为广泛,必须是在中4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央视第九套,凤凰卫视等播出,并具有这些频道的证明材料。

2、把握:(1)题材新颖,表现手段符合影视蒙太奇;(2)节目主题鲜明,整体感强,视角效果好;(3)主持人或播音员的驾驭能力强。

第十一节关于民生新闻一、2002年1月1日江苏的《南京零距离》开播,这档新闻实际上是针对南京电视台,而争夺南京观众开办的,这种完全以民生新闻作主要内容的专栏节目过去没有,这一开播对全国各个电视媒体影响非常大,纷纷仿效克隆。

我们四川也紧紧跟上仿效,四川台《新闻现场》、成都《全接触》、33频率《直播60分》、《第1时间》。

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有三大块:一是民众的生存问题,如农民工工资、打工、生存状况;二是民众的生存环境问题,包括社会治安、水质、空气污染等自然环境问题;三是民众的生活质量问题,小孩子入学、食品价格、吃喝拉撒等。

这类节目的特点:1、一改过去播新闻的“新闻腔”。

在表达方式上,让人说平常话,记者、主持人以及节目中的受访对象都说平常话,具有很强亲和力,以“说”为主。

2、(1)时间拉长??;(2)形态变换“消息+专题报道+配乐消息”;(3)信息量大。

有新闻组合,连续报道,跟踪报道,电话连线。

3、栏目起来了。

强调现场感和时效性,其次互动。

二、存在问题:1、新闻价值——小市民打架、骂人;价值取向问题;新闻的标准问题;2、涉及政府职能的东西“暴露”多——老找政府“上眼药”,记者那把问题“爆光”后又抽身走人。

3、刺击眼球的血淋淋,杀人放火较多,车祸较多,一些民生栏目愈来愈走样,这样新闻多了,观众看后会觉得环境很不安全。

4、我国的新闻正面报道为主,有阴暗面的应少一些。

民生新闻的“四多四少”一是从题材上看,细碎杂零的新闻多,连贯深入的新闻少。

今天是甲地:爆了一条小水管,明天是乙地瞎了一盏路灯,后天是丙地门前垃圾无人清理??不是说这些新闻不是“民生新闻”,也不是说这些新闻不应该报,但这样的新闻过多过滥,难免给人以“民生新闻”“细碎杂零”、无关“人民生计”的印象。

二是从主题上看,由于选材上的细碎杂零,“民生新闻”走入了小新闻软新闻多、有力度有硬度的新闻少这样的窄路。

“民生新闻”在主题上的“力度硬度”不够,老百姓关注的、迫切需要媒体站出来为他们讲话的大新闻不多,必然为“民生新闻”的深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新闻效果也就要打折扣。

三是从报道形式上看,随意捕捉的多,精心策划的少。

现在的“民生新闻”,大都热衷于让观(听)众“爆料”提供新闻素材。

这种获取新闻素材的形式不是不好,问题是仅仅停留在群众爆什么,新闻就报什么的层次,这样的“民生新闻”未免显得缺少策划与统筹,因而也就缺少尝试与重点。

四是从报道取向上看,—媚俗社会大众的“民生新闻”多,体现新闻良心和道义责任的“民生新闻”少。

一些“民生新闻”出现了猎奇、过分媚俗大众的取向,“一头黑母猪生了一窝白猪崽”、“据说??听说??”这样的新闻和新闻字眼时常出观在一些媚俗社会大众的“民生新闻”中,不说是“导向”问题,起码也是严肃不够;有时,可能还会误导观(听)众。

目前新闻造假现象新闻造假有三种类型:1、社会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完全凭空捏造;2、社会上有这类事,但采访不到当事人,让当事人重新摆设进行场景复制;3、社会上有这类事,但找不到当事人,指使他人代替复制。

第十二节新闻现场直播 30’1、基本要求: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变动(或正在发生)的过程,以新闻现场为直播对象,集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于一体,同步制作和播出的完整记录新闻事实的新闻节目。

来自新闻现场的直播信号长度不得少于整体节目长的1/2。

2、把握:(1)选题重要,策划周密,迅速准确地采集与传播新闻现场信号、导播调度合理;(2)主持人应变机敏,音画清晰;(3)第一现场感强,各直播点及环节衔接自然;(4)主持人有声语言流畅,体态语言处理恰当,具有较高的驾驭和调度现场的能力和水平;(5)现场连线、评述及播报粘粘得当,合乎视觉艺术规律。

集报道新闻、提供知识、分析事态于一体。

不包括纪念会、报告会、文艺演出、工程庆典、剪彩仪式、活动开幕式和以演播室直播谈话为主体的节目。

小结赏析新闻类节目要抓住以下几点:第一,导向问题;(中心性、指导性、群众性)第二,时效性问题;(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第三,画面(音响)问题;第四,语言(文字)问题;第五,主持人(播音员)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