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摘要:音乐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
精神所在,所以从音乐这个角度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音乐,
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
一种结晶形式。本文论述音乐与文化的联系,中西音乐文化的特点,
并举例加以说明。更对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和相同之处进行详细论述,
同时联系相关文化背景,从而对中西音乐文化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与学
习。
关键词:中西文化特点;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中西音乐文化的
相同之处
一、中西音乐文化特点
(一)中国的音乐文化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音乐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饱受饥寒之
苦、列强之欺、权势之压,其对命运之抗争、对美好之向往的英雄主
义气概不会亚于贝多芬;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在以佛道
儒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其旷达恬阔宁静超脱之心境不会
逊于莫扎特。
从题材上看,它要么写历史故事神化传说,要么是花草虫鱼自然
景色,甚至能写出袅袅的“仙乐”,如阳春白雪、雨打芭 蕉、汉宫秋
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昭君出塞、霓裳曲、姜女泪等等。就是没
有现实没有人生。这使得音乐成为一种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消极、低
级、单纯的享受和娱乐工具。国泰民安,才有“歌舞升平”;享受人
生,就要“对酒当歌”。诗人们更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赋好
还乡”的诗句。由此足可见中国音乐的地位和功能了。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农民加文盲,长期
在封建君主制 的统治下苟延残喘。他们从来就不是中国文化的主人,
音乐当然也是如此。尽管众 多的音乐素材取自于民间,但音乐的发
展历程则是“自上而下”。早时候音乐只存在于宫廷中,难以在民间
流传,所以当时的音乐并不能很好的发展。
今天,音乐界可称为“三足鼎立”:“御用”音乐永远为配合政治
宣传之用;“学院派”虽颇具实力,但有些穷途末路。最萧洒的莫过
于“实用派”或“消遥派”了。他们是“专科门诊”,既不要贝多芬
也不管“亚运” (意指诸如亚运会歌之类),专攻“通俗歌曲”。在
被歌星们一夜走红而作曲家一无所获的形势困惑了几年之后,终于茅
塞顿开,推出了亘古未有的“作曲专利”制 度:要唱我的歌吗,请
付钱!业已成型的模式和那永恒的中国式情调使得“一曲多词、一曲
多用”成为可能。
古琴演奏其实很能够表现中国的音乐文化。古琴演奏很讲究,演
奏时没有曲谱,由演奏者随兴演奏,完全体现琴为心声,追求的是天
人合一的境界。演奏者的水平,不仅取决于技艺,关键在于演奏者的
文化修养。就如画中国画,画作的水平不仅在于技术,关键在于画家
的文化修养和境界。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永远做不出好画来。一
个文化修养不深的人,也成不了真正有水平的古琴演奏家。今天能演
奏古琴的人少之又少,而要有较深文化修养的古琴演奏家,就更少了。
(二)西方的音乐文化特点
西方音乐中深刻的理性内涵,缜密的音乐思维,形式、结构的理
性化,直到音乐学术研究的高度发展等等都与西方的理性精神有关。
西方人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他们的哲人便强调
认识,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他们追求知识,崇尚理论思考和逻辑抽
象思维,重视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理性精神的传统,甚至
在经院神学统治的中世纪也未曾泯灭。从十七世纪起,特别是经过十
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体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
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西方音乐强调的不是“和”,而是矛盾与冲突。这是由于西方人
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实际上这正是资本主
义发展自身提出的要求,它直接与人们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产生的自由
竞争意识相关。
创新意识。西方的古代哲学中就已经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
恒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对宇宙万物的辩
证观念,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随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化,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对进取精神的日益增长的客观要求,在西方人
的意识中形成了一种大胆的否定精神。在他们那里,对传统的敢于挑
战和批判,从不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不断变革的精神则深入人们的意
识之中。我们从这里可以探寻到西方音乐中那种高度个性化以及在此
基础上产生的越来越频繁的风格演变的社会历史上的、文化上的、心
理上的深层动力和原因。
若要说西方音乐的代表作家,那不得不说莫扎特了。莫扎特(1756
—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
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 艺术发展史上独树
一帜。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
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钢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
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除去个别
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
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
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二、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音乐重情韵,西方音乐重和谐
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钟鼎
的花纹及原始画壁的动物沸腾之象。中国的一个小姑娘用二胡演奏了
阿炳的《二泉映月》,直令一位国际音乐大师拜服。事例就充分说明
了这个问题。如此说来,中国音乐也不是不注重“充实”的了。《广
陵散》、《高山流水》等中国古典曲子,她幽婉深邃,韵味悠长,是一
种令人回肠荡气,销魂摄魄的美。那种美能让人沉入其中,不可自拔。
而且我过的古典乐器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担着历史的,听中国的古典乐
器可以从中品味中国的历史。
西方音乐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行及
数理协调性。西方音乐更适合于表现“壮美”的事物。贝多芬的《爱
格蒙特》序曲,开始的一个F音是乐队全奏。凡听过此曲的人都不会
忘记,这个全奏的F音的是何等地震撼人心啊!假若用中国的传统乐
队演奏,其音响厚度远远达不到。
(二) 中西音乐文化结构不同
西方音乐体系的调式结构的基础是四音列。有三种不同的四音列
可组成十二个调式,这些调式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在
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创作中和民间调式结合产生演变为自然大调:爱
澳利亚调式、弗利吉亚调式和多 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
自然小调。后来进一步演变,又逐步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
其无论是大调还是小调均是七声调式。其后又发展为十二平均律体系。
与西方调式体系不同的是,中国音乐调式的构成是五声性。由五
声音阶构成的各调式统称“五声调式”。根据“宫、商、角、徵、羽”
的不同,便有五声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等物种
五声调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五声”是古人的称法,属于古代阴
阳五行的哲学范畴。在中国乐理中.“五声音阶”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是传统音乐各种音阶的基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日:“为九歌、
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古人将超过五声的音阶如七声音阶
种基本的“五声”称为“五正声”。在中国,也有各种七声音阶。是
由七个“声阶构成的音阶。
(三)西方音乐的复杂性,中国音乐的单一性
中国很少有像把多种乐器放在一起演奏的乐曲,更别说动辄几十
上百,器乐弦乐合在一起的交响乐了。而且单个乐器独奏的乐曲也非
常多。而西方在乐器的运用上非常将就,重多种乐器的和谐配合之美。
从中世纪到现在乐器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之间的配合也越来
越多。
三、中西音乐文化的相似之处
(一) 目的性相同:无论是西方的古典音乐,爵士乐,还是中国的
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其目的都是为了反应本民族本地域(部落)的
文化,只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而已。
(二) 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即:情感的外化。也许你听不懂他们的语
言,理解不了他们的音乐,但只要他们的音乐里有着浓厚的情感,就
能打动人心。所以判定一个音乐作品是否是好的作品,不单单是要看
作曲及表演技法是否精湛,更重要的是要看音乐是否能感人。
(三)都能给人以美感。一段好的音乐,不管他表现的是凄苦还是欢
乐,是丑陋还是美好,只要是好的音乐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这也是音乐评判应该具有的普遍标准。
参考文献:群文天地 2010年第23期
电影文化 2008年第6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03期
《小演奏家》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