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季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秋季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用良种选用良种是夺取高产的关键。

良种的指标是:植株生长健壮,块茎膨大快,养分积累多,抗病和抗逆力强,高产、稳产。

由于病毒病能引起种性退化,所以应选择经过脱毒后的优良品种。

河南省属马铃薯二季作区,因此宜选用结薯早、块茎膨大快、休眠期短的特早熟或早熟脱毒马铃薯品种,如脱毒马铃薯津引薯8号、中薯3号以及东农303等。

二、土地选择选择地块应选择地力肥沃的砂壤土或耕作层较厚的壤土。

因为马铃薯属块茎作物,要求土壤通透性好、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前茬以禾谷类作物为好,最好不要与茄科类蔬菜(茄子、番茄、辣椒等)轮作。

三、整地施肥马铃薯属高产作物,因此要求土壤有充足的肥力,应在播种前结合整地一次性施足底肥,每667m2可施腐熟优质有机肥5000千克、碳酸氢铵1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30~40千克。

此外,种植马铃薯的地块还要深耕20厘米左右。

四、播前催芽为了提高秋播马铃薯的产量,种薯最好不切块,采取整薯播种的方式,在播种前15天催芽,整薯催芽可用2~3m g/kg赤霉素和25%甲霜灵800倍液浸种5~10分钟,然后捞出晾干,用湿度为60%的沙土和薯块分层放置,沙土的厚度以不露出薯块为宜。

此外,还要经常扒开查看,将芽长0.5厘米的种薯拣出,在弱光下炼芽,没出芽的继续催芽,在催芽期间,如发现烂薯,应及时将其挑出。

五、播种河南省秋作马铃薯的播种时间应在8月中下旬。

马铃薯播种前应平地开沟,沟深不低于12~13厘米,然后在沟内撒施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和磷肥等种肥,在沟中回填原土2~3厘米秋季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棉花株型调控是在棉花的生长过程中,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调节棉花的生长发育,优化株型,从而使棉花更好地利用温、光、水、肥等资源,获得高产。

本试验着重从种植密度、化学调控方面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试验基本情况试验地在卧龙区潦河镇张茂庄村,黄老土质,前茬小麦667m2产量320千克,麦播套种,棉花等行距种植,行距1.2米。

密度试验设1000、1500、2000、2500株4个水平;化学调控用缩节胺,设不喷施、8叶期0.5克、8叶期0.5克+14叶期2克、8叶期0.5+14叶期2克+打顶后3克共4个处理。

密度试验按常规化控,化控试验密度数2000株/ 667m2。

试验品种百棉1号。

5月8日育苗,5月22日移栽,移栽时底条施农家肥2000千克,氯化钾2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碳铵25千克。

麦收后结合灭茬培土修垄沟, 667m2条施硼砂、硫酸锌各1千克,尿素5千克。

7月上旬追花铃肥667m2用尿素25千克, 8月上旬施盖顶肥667m2用尿素5千克。

棉花生长期间定点调查株高、单株铃数、铃重等项目。

二、试验结果(一)密度试验结果(见表1)。

(二)化学调控试验结果(见表2)。

三、结果分析(一)密度试验中,在1000~2500株/ 667m2范围内随密度增加棉花产量逐渐提高,1500株、2000株、2500株分别比对照增产16.8%、31.1%和32.5%,说明提高密度是增加棉花产量的重要措施。

在低密度情况下,单株铃数较多,1000株/667m2的铃数是2500株/667m2的1.85倍,但密度减少增加的铃数弥补不了减少密度的产量损失。

(二)密度试验表明,对百棉1号大棵型品种适宜的密度范围应在1800~2200株/667m2。

(三)化学调控试验表明,棉花适量调控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化调1次、2次、3次分别比不化调增产1.82%、15.2%和20.3%,棉花化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株高,使株型紧凑,单株铃数增加。

化调3次株高降低21.1厘米,单株铃数增加4.4个,铃重增加0.1克。

(四)从化调试验结果看,只蕾期1次化调对棉花增产的效果非常有限,但棉花生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蕾期化调为后续化调管理打下了基础。

因此,棉花高产合适的化调措施是:蕾期、14叶期及打顶后3次连续化调。

四、结论(一)根据试验结果,常规棉大棵型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就当前生产条件以1800~2200株为宜。

目前,卧龙区棉花种植密度普遍偏稀,多数在1200~1500株范围内,因此,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二)棉花化控在卧龙区适宜的剂量、次数应是:8叶期用缩节胺0.5~1克,14叶期2~2.5克,打顶后2.5~3克左右。

目前,多数农户不重视蕾期化控,棉花长势不整齐,影响群体效益发挥。

南阳市卧龙区农技中心张曼丽张治国2007年棉花株型调控试验总结表1密度试验结果单株铃数(个/株) 36.2 28.2 24.1 19.5铃重(克)6.46.46.36.3产量(千克/667m2)231.7270.7303.7307.1比对照增减1000(CK)-16.831.132.51000(c k)150020002500表2化学调控试验结果株高(厘米) 137.4 135.8 123.4 116.3单株铃数(个/株)21.722.124.626.1铃重(克)6.26.26.36.2产量(千克/667m2)269.1274310323.6比对照增产%-1.8215.220.3CK化调1次化调2次化调3次!!!!!!!!!!!!!!!!!!!!!!!!!!!!!!!!!!!!!!!!!!!!!!(下转45页)(上接43页)厚,把马铃薯放在距地面10厘米的地方,再覆土成埂即可。

埂最好是东西走向,使覆盖住的马铃薯处在温度相对较低的阴面,从而减少烂薯的机会。

秋播密度每667m24000~5000株左右,株距为20厘米,行距为70厘米,保证每667m2有1~1.1万个主茎。

六、田间管理播前土地要深耕,因秋播时气温较高,既要考虑浇水降温,又要考虑排水防涝。

播后要保持土壤湿润,直至出苗。

出苗后可追施一次氮肥,一般每667m2施10千克尿素,同时浇小水。

当苗长至4~5片叶时第一次培土。

10月初,当苗高达20~30厘米时,再培土一次,使垄顶加宽加厚,形成“宽肩”垄,不要培成“尖项”垄。

当薯块长至核桃大小时,墒情不足的地块要及时浇水,以保持垄沟湿润。

后期气温逐渐下降后,要控制浇水量,收获前10天应停止浇水。

七、病虫害防治马铃薯的病害主要有病毒病、晚疫病等。

病毒病是河南省马铃薯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它可以引起马铃薯种性退化,造成大量减产。

防治病毒病的方法除种植脱毒马铃薯外,还应采取避病种植和治虫防病的措施,由于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蚜虫,所以种植脱毒马铃薯应及时防治蚜虫。

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非常严重的一种病害,病情严重时可引起减产70%~80%,甚至绝收。

因此,只要发现田间晚疫病病株,就应及时喷药防治。

药剂可用25%甲霜灵(瑞毒霉)8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一般在现蕾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药,连续喷药3~5次。

为害马铃薯的害虫主要有蚜虫、蛴螬、地老虎、蝼蛄等。

防治蚜虫可用%氧化乐果8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地老虎、蝼蛄可用90%敌百虫500克加水深溶解后和炒熟的棉籽饼(或豆饼、麸皮等)20千克拌匀,于傍晚撒在幼苗根部诱杀;蛴螬的防治可结合整地进行药剂处理,每667m2用5%辛硫酸颗粒剂均匀地撒于地表,然后耕地、耙平。

八、收获收获期应以薯块不受冻为准。

11月上中旬植株被霜打后即进入收获期,具体收获时间可根据市场需要来决定。

但作春薯种薯用的应适当早收获。

收获时要避免薯块损伤,因为受伤的薯块不经过愈伤过程不能存放,愈伤条件是摊晾薯块48小时即可。

伤口愈合后,分大小块装袋,然后堆放贮藏。

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钱蕾蕾铃脱落是棉花生长发育中正常的生理现象。

棉花一生形成的蕾铃较多,一般60%左右脱落,其中落铃多于落蕾。

落蕾以现蕾后10~15天的蕾较多,落铃以开花后3~7天的幼铃特别是3~5天的幼铃最多,8天以后的棉株很少脱落。

有些田块蕾铃脱落达到70%以上,甚至超过80%,严重影响了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一、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一)生理失调。

主要是由于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使体内有机物质的积累、运输、分配等生理过程失调,而导致蕾铃脱落。

生产上多是由于施肥不当引起的。

棉花现蕾后,需肥量迅速增加,如果棉田肥力不足,施肥量少,棉株生长瘦弱,蕾铃脱落就多。

反之,如果在肥沃的棉田,密度大,施肥不当,特别是施用氮肥过多,通常引起营养生长过旺,徒长郁闭,光照不足,光和产物分配到生殖器官的少,也易导致蕾铃脱落。

(二)环境不良。

容易导致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不良环境为:1、高温。

现蕾后7~10天遇中午温度高于32℃的高温(特别是高于35℃),容易造成这些蕾的花粉败育,开花后不能正常受精,形成大量小铃脱落。

2、阴雨寡照。

蕾铃形成期长期阴雨寡照,光照不足,光和产物缺乏而引起落蕾落铃。

3、涝渍。

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氧气不足,导致根部的呼吸和吸收受阻。

4、干旱。

土壤水分不足影响肥效的发挥,也影响棉株有机养料的合成、供应与分配,导致大量蕾铃脱落。

(三)缺乏硼素。

硼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促进碳水化合物的正常运转和生长点分生组织的分化,棉花缺硼会导致棉蕾严重脱落,出现“蕾而不实”现象。

(四)病虫危害。

蕾铃期常见的害虫有:棉蚜、红蜘蛛、盲椿棉铃虫等。

这些害虫破坏棉花叶片,影响光和作用,或直接为害棉铃,造成大量脱落。

此时的病害主要是枯黄萎病,使叶片或棉株死亡,蕾铃严重脱落。

(五)机械损伤。

棉花现蕾以后,棉株逐渐增大,或者遇到冰雹、暴风雨等的袭击,都会损伤枝叶或蕾铃,直接或间接引起蕾铃脱落。

二、防止蕾铃脱落的主要措施(一)灵活运用促、控措施,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

苗期以促为主,克服低温干旱等不利自然因素,实现壮苗早发。

蕾期对地薄、苗弱的棉苗,应以促为主,适当追肥、浇水;对地肥苗旺的棉花应以控为主;对有徒长趋势的棉花,应采取深中耕、喷矮壮素等措施,加以控制。

在花铃期,前期应以控为主,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增加蕾铃脱落;花铃期后期盛花期以后,管理上应以促为主,适时供应充足的肥水,防止棉株早衰。

(二)叶面喷施硼肥。

缺硼棉田盛蕾期每667m2用50g左右,高效速溶硼肥加水25~30k g叶面喷施,以后每隔7天喷1次,共喷3~4次。

(三)及时防治病虫害。

花铃期正是棉花各种病虫混合危害期,必须及时防治,减轻危害,喷药要选择在下午4时后进行,不要在上午授粉高峰期喷药。

(四)及时抗旱排涝。

花铃期遇伏早,应及时灌溉,保证棉花正常水分需求,同时有利于调节温度,抵御高温影响。

加深田间沟系,遇雨涝及时排涝,降低地下水位。

此外采取雨后晃花棵,摘残(败)等措施对减少蕾铃脱落也有一定的效果。

禹州市农业局王金雪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