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屑病患者血液学检验指标特点及临床意义

银屑病患者血液学检验指标特点及临床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银屑病患者血液学检验指标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陆琪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7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液学检验指标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银屑病患者38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细胞因子水平、免疫指标等。 结果 (1)血常规结果比较:银屑病组WBC、N%、N、EO%、EO、PLT、MPV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银屑病;血液学检验指标;特点;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7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2-00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ematological indices in the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Methods A total of 380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who were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other 10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routine test, blood biochemical indices, cytokine levels, and immune indica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1)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test: The WBC, N%, N, EO%, EO, PLT and MPV in the psoriasi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soriasis; Hematological test indices;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significance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较长,有易复发倾向,有的病例几乎终生不愈。银屑病目前仍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机制也不十分明确[1-2]。目前认为银屑病与遗传、代谢、感染、内分泌异常、精神状态等有关[3-5]。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寻常型最为常见。了解银屑病患者血液检查指标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对银屑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银屑病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银屑病患者3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92例患者为寻常型,57例为红皮型,31例为关节炎性。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排除孕期,哺乳期,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2周内服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者。对照组男72例,女28例,年龄22~75岁,平均(42.1±13.9)岁;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银屑病组男274例,女106例,年龄18~80岁,平均(43.3±15.5)岁。寻常型292例,其中男204例,女88例;平均年龄(42.5±13.3)岁;病程0.2~48年,平均(14.3±3.2)年;红皮型57例,其中男40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1±13.9)岁;病程0.2~51年,平均(14.8±3.4)年;关节炎性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5±13.3)岁;病程0.1~50年,平均(14.6±3.7)年。对照组与银屑病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采集空腹静脉血。血常规检查使用EDTANa-1抗凝剂抗凝管,标本量2 mL;血生化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采用促凝集采血管,标本量5 mL;血沉检查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采血管,血量1.6 mL。促凝采血管采血后静置20 min,血液凝固后,离心机离心4000 rpm,10 min,取上清,-80℃保存待测。

1.2.2 血常规检查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P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c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变异系数(C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YMPH)、单核细胞计数(MONO)、嗜酸性粒细胞(EO)。

1.2.3 血生化指标 检测指标包括白蛋白(ALB)、总蛋白(TP)、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钙(CA)。采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

1.2.4 免疫学指标检查 免疫检查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免疫球蛋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特异性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分光光度计检测吸光度,计算复合物浓度,进而获得免疫球蛋白浓度。免疫球蛋白主波长340 mm,副波长700 mm,CRP主波长505 mm,副波长800 mm。

1.2.5 血清炎性因子检测 血清白介素-2(IL-2)、血清白介素-4(IL-4)、血清白介素-10(IL-10)、血清白介素-12(IL-12)以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采用ELISA方法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 两组血常规结果比较 银屑病组WBC、N%、N、EO%、EO、PLT、MPV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血生化指标比较 银屑病组TP、ALB、HDL、ApoA1、CA显著低于对照组,TG、LDL、L(a)、ApoB、U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免疫指标比较 银屑病组IgG、CRP、ES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银屑病组sIL-2R、IL-2、IL-4、IL-10、IL-1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的皮损为鳞屑性红斑。好发于青壮年,春冬季节容易复发或者加重,夏秋季节可缓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多基因遗传有关,有20%的患者有家族史、感染、精神紧张、应激事件、外伤、手术、妊娠、吸烟、有些药物作用等也可能参与了其发病机制[6-7]。临床上银屑病分为4个类型。寻常型最为常见,其他类型多由寻常型转化而成,外用刺激性药物,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过程中突然停药,以及感染,精神压力等诱发。通过对银屑病家系分析,证实银屑病是多基因复杂遗传疾病,多个基因相互作用,或者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发病[8-9]。目前已经发现有7个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

除了上述所说的发病机制,免疫因素也在银屑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了重要的作用。银屑病主要的病理为角质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角质化不完全。最早的研究将角质细胞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发现患者皮肤与正常皮肤表达角质蛋白类型存在差异,这些角质蛋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分化[10-11]。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皮损处的浸润单核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有一定影响,在银屑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T淋巴细胞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12-14]。T淋巴细胞根据功能及表型不同分为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与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又分为Th1级Th2细胞。Th1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IFN、IL-2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Th2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TL-4、IL-5以及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Th1与Th2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相互抑制对方分化。Th1细胞能够促进银屑病的发病及持续,Th2细胞可能发挥与Th1细胞相反的作用。在银屑病患者的皮损中,CD8+T细胞主要存在表皮中,而CD4+T细胞主要存在于真皮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15-16]。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炎症化学趋化因子导致T细胞定向化学趋化,局部浸润,释放增殖性、炎症性细胞因子,导致表皮角质细胞过度增殖,诱发银屑病皮损的发生[17]。使用T细胞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CD4/CD3单克隆抗体可减轻银屑病皮损症状,证明T细胞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及发展,尤其是CD4+T细胞,其在银屑病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确切,而目前对CD8+T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还不统一,有研究显示在皮损小腿过程中,CD8+T细胞增加,可能与病情改善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其与病情加重有关。在本次研究中银屑病患者IL-2、IL-4、IL-10、IL-1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CD4+T细胞以及CD8+细胞均表达增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常规研究显示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偏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偏高,银屑病患者ESR时间显著延长,CRP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患者慢性炎症反应椎管内强。银屑病病理上主要是角质细胞角化不完全,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颗粒层比例下降或者消失,角质层下可存在Mumro微脓肿,由中性粒细胞形成,真皮层上有炎症细胞浸润等[18]。嗜酸性粒细胞在骨髓内产生并成熟,组胺、淋巴结节、趋化因子等均可刺激其产生增加。其是一种免疫效应细胞,有吞噬作用,因此在免疫反应可刺激其反应性增加,并释放大量活性物质,抑制侵入机体异物,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19-20]。本次研究结果提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与患者皮肤损害、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患者皮肤损害,破坏皮肤平整作用,容易继发感染,加重炎症反应。有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CRP水平升高,并且以关节炎型水平最高,其次为红皮病型,寻常型最低,因此临床上对于CRP水平持续升高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其向关节炎型进展的可能性。本次研究中银屑病患者与对照组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有研究结果显示,关节炎型以及红皮病患者红细胞水平显著减少,认为可能与病情重、皮损时间长、蛋白丢失增加、红细胞生成减少有关。在本次研究中,银屑病患者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考虑可能与银屑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管内皮损伤有关。银屑病患者MPV水平增加,说明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加,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血管损伤加重,血小板进一步被激活。血小板释放血栓素A2,促进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环境发生改变,进一步导致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这个结果反过来加速血小板活化,导致微血管病变,炎症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