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1期 2011年2月 气象与环境科学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1.34 NO.1
Feb.2O11
河南3次降水过程的人工增雨条件分析 田万顺 ,刘艳华 (1南京信息T程大学,南京210044;2.河南省人T影响天气中心,郑州450003)
摘 要:利用飞机探测的PMS微观资料,以及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7 年春季河南的3次降水过程中宏观条件、微观条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云中相对靠前部位的降水条件 好;在水汽供应充足时,云中小粒子的平均直径和数密度要大一些;如果只是e—E 垂直积分的值大而水汽供应量 少,则降水量有限;如果过冷水含量不大,降水量不一定就小,充足的水汽供应一定程度上能替代过冷水滴成为冰 粒子增大的水汽来源,有利于人工增雨 因此,人工增雨要重视宏观条件,在缺乏其他资料时,使用宏观资料寻找 有利增雨区有一定合理性。 关键词:宏观资料;微观资料;人工增雨 中图分类号:P48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48(2011)01—0005—09
引 言 人工增雨的经典理论是:催化引入的人工冰晶 可以通过贝吉隆过程使过冷云水转化为降水(雪、 雨)。胡志晋 提出了新的层状云人工增雨机制, 指出人工冰晶除通过贝吉隆过程使过冷水转化为降 水外,还使一部分冰面过饱和水汽转化为降水,凝华 潜热的释放导致空气增温和局部升速加大,促使云 降水的发展。鉴于我国的人工增雨作业规模庞大, 已有很多人为指导作业提出了关于增雨时机、部位 的判据。陶树旺等 提出根据PMS的FSSP一100 探头、2D—C探头的探测资料作为判别云中可播区 的主要技术参量;王以琳等 提出了在没有微物 理资料时利用探空资料计算的增雨潜力系数,并利 用冷云人工增雨冰水转化理论分析了一个黄淮气旋 的垂直结构,给出了作业前根据宏观物理量确定气 旋中播云区的方法;苏爱芳等 利用FY一2C卫星 资料及其反演的云物理参数等资料对河南一次典型 降水层状云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和增雨潜势进行了分 析,认为高空槽前和低空切变线附近有较好的水汽 辐合和动力条件,因此具备较好的增雨潜势。连志 鸾、冯杉等 提出要考虑降水率、水汽输送、雷达 回波、卫星云图等多种因素;洪延超等通过数值模 拟,提出需要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考虑云区含水 量、云厚、冰面过饱和水汽量、水汽凝结(华)率、云 的结构等更多因子 。无疑成云致雨的因素是复 杂的,选择有利作业区更复杂,在实际业务之中,往 往缺乏微物理探测,因而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料, 分析微观观测结果与宏观条件的联系,为增雨作业 提供依据。本文利用2007年3月河南的3次微物 理探测资料以及相关的宏观资料,对一些常用指标 进行分析,以积累经验,提高今后作业的催化效果。
l 天气形势和雨情 本文所分析的3次降水过程的时间分别为 2007年3月3日,16日,23日,使用的资料为NCEP 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1。×1。分析资料、地面 观测资料、飞机探测微物理资料等,空中宏观物理量 都直接使用NCEP资料,或者计算,或者转化过来。 从3日14时的500 hPa高度场(图1a)来看,从 河套到云南有一较深的槽,而沿海为一脊;在700 hPa、850 hPa(图lb)各有一支西南急流从广西伸至 河南东南部,850 hPa急流上大片区域的相对湿度超 过95%,其西侧为东北风,冷锋明显;在相应位置, 地面有一倒槽,在倒槽的西北侧,大范围的区域处于 东北气流里。这种天气形势提供了降雨所必须的充
收稿日期:2010—08—13;修订日期:2011—01—29 基金项目:河南省“卜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0522030400)资助 作者简介:田7Y Jl ̄,(1968一),男,河南郑卅1人,硕十,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人工影响天气、天气业务与研究E-mail:tianws2001@yahoo.COH1.cn 6 气象与环境科学 第34卷 足水汽、水汽辐合以及上升运动条件,因而导致了大 范围的降水。在当天白天,长江以北、105。E以东,
Z 。\ 娥 Z o\ 越
蟓
除东tL ̄I-的大部分地区产生了小到中雨,雨区东部 为中到大雨。
(a)5()()hPa位势高度场 经度/。E(b)850 hPaN,t ̄
图1 3月3日14时天气形势
16日14时,500 hPa(图略)在西藏中部有一低 槽,河套有一浅下滑槽,因而河南的高空风的偏南分 量要比3日小得多;700 hPa(图略),有一减弱的切 变线影响河南南部;850 hPa(图略),河南受反气旋 南部的东北气流影响,处于冷气团中;地面冈上(图 略),河南省处在冷锋后部的东北气流里。当天白 天的降水范围较大,雨区位于l05。E以东、20—40。N 的大陆上,量级以小雨为主,仅在华东有小到中雨。 23日08时,500 hPa(冈略)陕两中部到贵州有 一低槽;700 hPa、850 hPa(图略)也都处丁槽前西南 气流里,广西到山东半岛有一两南急流,其位置总体 比3日l4时偏东;地面图上(图略),河南处在自蒙 古伸至湖北的低压带里,无明显冷空气。对河南来 说,降雨形势比16日有利。02—14时之间,105。E以 东、20—40。N之问的大陆地区普降小雨,l甘中河南 南部、安徽、江苏有小到中雨。 文中对宏观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时,每个过程分 别选取了4个点,在选取这4个点的位置时,考虑了雨 区主要自西西南向东东北移动、飞机探测区的位置 和时间等因素,相邻点之间相差1个经纬度,其分布 为西西南一东东北走向,具体位置为:3月3日(图 2a),1 12。E、33。N(A),1 13。E、33。N(B),1 14。E、 33。N(C),ll4。E、34。N(D),飞机探测区位 丁D东 倾l;3月16日(图2b),1 l3。E、34。N(A),1 13。E、35。N (B),1 14。E、35。N(C),1 15。E、35。N(D),飞机探测 区位于C周围;3月23日(图2c),1l2。E、33。N(A), l 1 3。E、33。N(B),1 14。E、33。N(C),l 15。E、34。N (D),飞机探测区位于D附近。 表1中列 了所选位置周同观测站的3 h累计降 水的平均值。总的看来,3日的降水最强,23日次之, 16日最弱。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时段,同一时段的不同 位置雨量也有所不同,比较明显的特点是:3月3日降 水呈减弱趋势,两个时段都是东部的两个位置比西 部降水强;23日后一个时段也是东边两个位置降水 强;16日降水处于减弱阶段,整体移动较少,因而特 征不明 。
.75 .67 —59 .5l (a)3月3口13时 萋警誊 Z 好 43 .35 —27 1 8 -2 21 (b)3月16日1 2时 (c)3J323日lO时
图2标注了选定位置的FY一2C红外云图
知 如丝 如 第1期 田万顺等:河南3次降水过程的人工增雨条件分析 7 表1 所选位置平均降水量 mm 地 l与 A B C D
2降水条件对比分析 2.1 温度垂直分布 温度决定了饱和水汽压,而且与云中液态水含 量也密切相关。赵仕雄等 曾对青海、吉林、苏联 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认为含水量随温度的变化基 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同时温度对人丁增雨催化剂成 核率的影响很大。 3月3日上午,受冷空气和降水影响,河南地面
温度庀 (a)3月3口1 4时 气温没有升高,中午以后地面气温逐渐下降。14 时,河南东南部、南部925 hPa处于冷暖气团交界 处;南部850 hPa处于冷气团的前沿,冷空气比925 hPa明 ,各处低层 现逆温,其相同层次的温度呈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图3a)。 3月16日14时,河南因为处于冷气团里,各处 温度很低,0℃层在900 hPa左右,700 hPa已低至 10℃,过低的温度不利于容纳更多的水汽(图 3b),当然,如果过冷水多的话,利于提高冷云催化 剂催化效率。 3月23日08时,河南处于冷暖气团交界处,但 冷空气很弱,温度较高,各位置相应层次的温度差别 不大(图3c)。 温度 (b)3月1 6H14时 图3温度垂直分布 温度庀 (c)3月2 3日0 8时
图中~,,表示位 A,“—一’’表示位 B,‘‘一’’表示位髓c,“一”表示位 D(1 同) 2.2水汽垂直分布 3月3日14时,从相对湿度垂直分布图(图4a) 来看,位置D的高湿区伸展最高,其他位置,越位于 南方或西西南方向湿层顶部越低,这是 为水汽向 前方移动时逐步抬升。底层湿度分布也有类似现 象,越向西南相对干的层次越高,总之,越向西西南 湿层越薄,越向东东北湿层越厚(雨区的移动方 向)。与相对湿度的分布相似,除位置D外(其位置 偏北,温度低),越向西,各层的水汽气压越小,这在 650 hPa以下各层特别明显(图5a)。 从14时地面观测来看,各处均有高度为200~ 600 m的碎雨云,A、B附近云量为5,B、c附近云量 为9,低云之上有蔽光高层云或雨层云。偏西位置 低云量的减少、低层相对湿度降低,既表明了降雨的 减弱,也表明有干冷空气侵入,减弱了暖湿 气的供 应。14时前、后的3 h累计降水量都与湿层厚度成 正比,且越是雨区移动方向,降水越强(表1)。 这个过程的0 cc层位于700 hPa,其上为冷云, 下面为暖云,云层很厚。雷恒池等①在分析吉林的 一次降水过程时提出:高层“播种云”、低层“供水 云”、低层逆温和风切变配置是产生较大和维持长 时间降水的主要原因。3月3日的降水过程与之相 似之处较多。 3月16日14时(图4b),700 ̄00 hPa之间,位
①雷恒池,金德镇,吴 J;霞,等.“播种云”和“供水云”的配置对地面降水的影响[C]∥第十四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大气科学会议文集 北京:中同气象会,2005:393—396.
2 3 5 O 2 4 O 8 8 8 9 O 1 l O 0 2 0 0 0 0 0 0 5 3 0 O O O O 9 2 0 0 O 4 6 7 3 O